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的长河中,纸质文物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和影响,推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保存下去?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古代和现代对虫害治理的一些方法,如古代药物防虫、现代物理杀虫和化学杀虫等。
关键词 纸质文物 保护 虫害
纸质文物与其他类别文物相比,因纸张较为脆弱,易受到损坏,故保存难度大,流传至今的纸质文物都极为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纸质文物极易受到一些生物如老鼠、书虱、衣蛾、木蚁,甚至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的损害。它们对纸质文物造成物理和化学上的损害,出现虫蛀、霉变、纸张发黄、老化脆断等问题。本文试就纸质文物有关古代药物防虫、现代物理杀虫和化学杀虫的方法及虫害的预防和治理谈谈粗浅的看法,以期求教与方家。
一、古代药物防虫
作为书籍生产的主流材料—纸张,由于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造成纸质文物产生物理、化学、生物上的变化,使得保存不易。且纸张怕虫,为了更好地保存纸质文物,防止其被虫害,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防虫经验:
1、染纸避虫法
即将书写用纸进行药物处理,把书卷用纸放在浸泡的药剂中,使药物均匀地浸入纸张里。主要包括黄檗汁和椒汁染纸法。
黄檗汁防纸虫害法即把黄檗树的树皮捶碎,用水煮开,溶出一种黄色的汁液。再拿出白麻纸放在汁液中浸一下,后放到阴凉处晾晒,即可防虫。故从汉晋开始,我国历代书籍,字画的纸张多采用黄檗汁浸染的纸张,如莫高窟发现的一些经卷纸张多系黄檗纸。历经千载,期间被虫鼠侵扰,却保存的相当好,足以证明黄檗纸防虫的功效之高。
椒汁染纸法,即用椒汁浸渍纸张。以椒汁做防虫剂,将印刷书籍的纸张,置于椒汁水中浸泡,再用椒汁纸印刷书籍,可使纸张防止蠹虫的侵蚀,长期保存。在宋版书《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之卷末有木刻碑记载:“《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虫伤牍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其椒味百年不易散,防虫效果奇佳。
2、气味驱虫法
书虫不喜欢具有强烈气味的东西,所以古人在纸张的侵染里加入一些具有刺激气味的植物,在藏书,字画等的木盒、书柜里放芸草、樟脑、雄黄等来驱虫。据《齐民要术》载:在书柜放置“麝香、木瓜、令蠹不生。”《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明屠隆《考磐余事》载:藏书“纳芸香、麝香、樟脑、可辟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集的具有杀虫功效的植物有:莽草、秦椒、蜀椒、胡椒地椒、银杏、檀香、吴茱萸、樟脑等。
3、使用药物创造驱虫环境
古人在收藏纸质书籍时,一般选择带有气味的木柜防虫,如明曹格《格古要论》载:“匣须用楸木梓木或杉木,木沙之类为之。”《藏书纪要》载:“轴杆檀香为上,檀辟蠹。”《赏延素心》载:“卷册用旧锦做蠹或紫白檀做匣”,“以檀末参新花为胎,不但展舒发香,且能辟蠹。”从这些记载中可见杉、楸、梓、银杏等树不但材质硬,且散发香味,具有防虫作用,用其制作的柜子藏书,可以使纸张文物处于一个驱虫防虫的环境中。
二、现代防虫法
现代人在治理纸质文物虫害时,主要偏重于预防性保护,即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尽量为纸质文物营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
1、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防治的物理方法
物理灭菌即利用物理因子对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菌体的作用,使纸质有害微生物机体死亡的方法。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冷冻和微波加热灭菌法
冷冻法即将纸质文物密封,送入冷库,然后快速降温至-20℃,维持7天。冷冻结束后,开始缓慢解冻过程—先将温度从-20℃升至0℃,这个阶段要用时8个小时,然后再缓慢升至室温。为了确保杀虫效果,可以重复该过程。受冻结束后,不要立刻拆除包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直到确信蠹虫都被杀灭后再打开包装。
微波加热是一种电磁场加热,加热对象是电介质,而昆虫属于电介质,在电场中被迅速加热,虫体内的细胞结构、神经系统因迅速加热而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国清等,于1987年开始着手研究文物微波处理,并进行了杀虫实验。他们将白蚁、烟草甲、小蠹虫、书虱等,放入微波处理机中,用120W微波功率照射,经过2至5分钟即可杀灭。
2、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防治的化学方法
利用化学药剂来杀灭纸质文物虫害的方法,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使熏蒸剂由固态或液态迅速转变为气态,然后渗透到纸质文物中灭蠹。熏蒸剂在其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迅速产生对生物致死的气体,穿透到生物体内,使其死亡。目前,我国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为环氧乙烷熏蒸法。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或氮气混合(混合比例是1:9),环氧乙烷得浓度为400mg/l,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55%-75%。杀虫灭菌后,要释放一段时间,让纸张中吸附的环氧乙烷尽可能释放掉。如故宫为了不将虫霉隐患带到库房,专门定制了20立方米大型环氧乙烷熏蒸设备,对80000余件纸质文物进行了熏蒸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纸质文物的虫害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怎么才能更好的保护纸质文物,我们不但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力量,利用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治理虫害,对于古人利用药物防虫、选择气味浓烈的木材做书柜防虫的传统方法也要继承和发扬。纸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发展离不开传统技术,而现代科技又可以为古代传统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两者相容并举才能为纸质文物保护拓展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现状和任务[M].国家图书馆,2004.
[2]王铁兰.中国古代纸质文物保护方法漫谈[J].怀化学院学报,2009(9).
[3]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宣州区文物管理局)
关键词 纸质文物 保护 虫害
纸质文物与其他类别文物相比,因纸张较为脆弱,易受到损坏,故保存难度大,流传至今的纸质文物都极为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纸质文物极易受到一些生物如老鼠、书虱、衣蛾、木蚁,甚至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的损害。它们对纸质文物造成物理和化学上的损害,出现虫蛀、霉变、纸张发黄、老化脆断等问题。本文试就纸质文物有关古代药物防虫、现代物理杀虫和化学杀虫的方法及虫害的预防和治理谈谈粗浅的看法,以期求教与方家。
一、古代药物防虫
作为书籍生产的主流材料—纸张,由于一些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造成纸质文物产生物理、化学、生物上的变化,使得保存不易。且纸张怕虫,为了更好地保存纸质文物,防止其被虫害,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防虫经验:
1、染纸避虫法
即将书写用纸进行药物处理,把书卷用纸放在浸泡的药剂中,使药物均匀地浸入纸张里。主要包括黄檗汁和椒汁染纸法。
黄檗汁防纸虫害法即把黄檗树的树皮捶碎,用水煮开,溶出一种黄色的汁液。再拿出白麻纸放在汁液中浸一下,后放到阴凉处晾晒,即可防虫。故从汉晋开始,我国历代书籍,字画的纸张多采用黄檗汁浸染的纸张,如莫高窟发现的一些经卷纸张多系黄檗纸。历经千载,期间被虫鼠侵扰,却保存的相当好,足以证明黄檗纸防虫的功效之高。
椒汁染纸法,即用椒汁浸渍纸张。以椒汁做防虫剂,将印刷书籍的纸张,置于椒汁水中浸泡,再用椒汁纸印刷书籍,可使纸张防止蠹虫的侵蚀,长期保存。在宋版书《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之卷末有木刻碑记载:“《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虫伤牍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其椒味百年不易散,防虫效果奇佳。
2、气味驱虫法
书虫不喜欢具有强烈气味的东西,所以古人在纸张的侵染里加入一些具有刺激气味的植物,在藏书,字画等的木盒、书柜里放芸草、樟脑、雄黄等来驱虫。据《齐民要术》载:在书柜放置“麝香、木瓜、令蠹不生。”《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明屠隆《考磐余事》载:藏书“纳芸香、麝香、樟脑、可辟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集的具有杀虫功效的植物有:莽草、秦椒、蜀椒、胡椒地椒、银杏、檀香、吴茱萸、樟脑等。
3、使用药物创造驱虫环境
古人在收藏纸质书籍时,一般选择带有气味的木柜防虫,如明曹格《格古要论》载:“匣须用楸木梓木或杉木,木沙之类为之。”《藏书纪要》载:“轴杆檀香为上,檀辟蠹。”《赏延素心》载:“卷册用旧锦做蠹或紫白檀做匣”,“以檀末参新花为胎,不但展舒发香,且能辟蠹。”从这些记载中可见杉、楸、梓、银杏等树不但材质硬,且散发香味,具有防虫作用,用其制作的柜子藏书,可以使纸张文物处于一个驱虫防虫的环境中。
二、现代防虫法
现代人在治理纸质文物虫害时,主要偏重于预防性保护,即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尽量为纸质文物营造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
1、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防治的物理方法
物理灭菌即利用物理因子对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菌体的作用,使纸质有害微生物机体死亡的方法。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冷冻和微波加热灭菌法
冷冻法即将纸质文物密封,送入冷库,然后快速降温至-20℃,维持7天。冷冻结束后,开始缓慢解冻过程—先将温度从-20℃升至0℃,这个阶段要用时8个小时,然后再缓慢升至室温。为了确保杀虫效果,可以重复该过程。受冻结束后,不要立刻拆除包装,可以观察一段时间,直到确信蠹虫都被杀灭后再打开包装。
微波加热是一种电磁场加热,加热对象是电介质,而昆虫属于电介质,在电场中被迅速加热,虫体内的细胞结构、神经系统因迅速加热而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李国清等,于1987年开始着手研究文物微波处理,并进行了杀虫实验。他们将白蚁、烟草甲、小蠹虫、书虱等,放入微波处理机中,用120W微波功率照射,经过2至5分钟即可杀灭。
2、纸质文物有害微生物防治的化学方法
利用化学药剂来杀灭纸质文物虫害的方法,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使熏蒸剂由固态或液态迅速转变为气态,然后渗透到纸质文物中灭蠹。熏蒸剂在其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能迅速产生对生物致死的气体,穿透到生物体内,使其死亡。目前,我国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为环氧乙烷熏蒸法。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或氮气混合(混合比例是1:9),环氧乙烷得浓度为400mg/l,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55%-75%。杀虫灭菌后,要释放一段时间,让纸张中吸附的环氧乙烷尽可能释放掉。如故宫为了不将虫霉隐患带到库房,专门定制了20立方米大型环氧乙烷熏蒸设备,对80000余件纸质文物进行了熏蒸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纸质文物的虫害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怎么才能更好的保护纸质文物,我们不但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力量,利用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治理虫害,对于古人利用药物防虫、选择气味浓烈的木材做书柜防虫的传统方法也要继承和发扬。纸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发展离不开传统技术,而现代科技又可以为古代传统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两者相容并举才能为纸质文物保护拓展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现状和任务[M].国家图书馆,2004.
[2]王铁兰.中国古代纸质文物保护方法漫谈[J].怀化学院学报,2009(9).
[3]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宣州区文物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