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J.帕特里克·路易斯与意大利插画大师罗伯特·英诺森提精美迷人的图画紧密结合,带领我们进入一段兼具文学与艺术的奇幻旅程。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一位画家的想象力突然消失,怎么也找寻不到了。于是他踏上了寻找想象力的旅程,只身来到“最后的胜地”。这是一家偏远的靠近海边的神奇旅馆,在那里,他碰到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宁静而神秘的地方寻找迷失心灵的同时,画家发现这些人有各自想寻求的东西。
很难用“连贯”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则故事的情节。相反,从“我”所观察到的每一位古怪房客的谜一般的言行来看,从作品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安排来看,它的情节链更像是零散的和拼缀的。这种并不遵从一般故事逻辑的非线性情节设计,使故事里与每一位房客相关的“谜面”变得更加扑朔,也使故事愈发显出一种真幻莫辨的幻魅气息。
“我”在绝地大饭店所亲见的各种人、事与物,无不令读者感到隐约的熟悉。作者和绘者同时在文字和插画间埋下了或隐或显的暗示。如果我们读得够仔细,又有足够的前阅读知识,那么多少会很容易地揣摩到其中几位角色的互文内涵。比如,那位以海盗标记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签字,一门心思要挖到宝藏的独腿水手,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西方儿童探险小说杰作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中那位名唤西尔弗的反面角色;那位身裹素裙、不能行走,却能在月夜的海水里推波嬉戏、向我们露出她剪尾的柔弱姑娘,显然与安徒生笔下那位命运凄美的人鱼姑娘有着很深的渊源。当然,这些埋在文字和画面里的痕迹,有的十分容易辨识,有的则显得隐晦不明。
可以说,这种肌理绵密、编织紧凑的互文手法,构成了这本图画书最大的艺术特色。它使得阅读的每一步都充满玄机,引人遐思。对于文本每一片断所蕴藏着的互文内涵的解读,以一种近于斯芬克斯传说般的织(拆)谜乐趣,取代了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这种不时需要我们停顿下来揣测和回味的阅读方式,也构成了阅读时间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滞留……
摘选自方卫平的《寻回心灵的诗意——图画书<最后的胜地>解读》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一位画家的想象力突然消失,怎么也找寻不到了。于是他踏上了寻找想象力的旅程,只身来到“最后的胜地”。这是一家偏远的靠近海边的神奇旅馆,在那里,他碰到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这宁静而神秘的地方寻找迷失心灵的同时,画家发现这些人有各自想寻求的东西。
很难用“连贯”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则故事的情节。相反,从“我”所观察到的每一位古怪房客的谜一般的言行来看,从作品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安排来看,它的情节链更像是零散的和拼缀的。这种并不遵从一般故事逻辑的非线性情节设计,使故事里与每一位房客相关的“谜面”变得更加扑朔,也使故事愈发显出一种真幻莫辨的幻魅气息。
“我”在绝地大饭店所亲见的各种人、事与物,无不令读者感到隐约的熟悉。作者和绘者同时在文字和插画间埋下了或隐或显的暗示。如果我们读得够仔细,又有足够的前阅读知识,那么多少会很容易地揣摩到其中几位角色的互文内涵。比如,那位以海盗标记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签字,一门心思要挖到宝藏的独腿水手,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西方儿童探险小说杰作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中那位名唤西尔弗的反面角色;那位身裹素裙、不能行走,却能在月夜的海水里推波嬉戏、向我们露出她剪尾的柔弱姑娘,显然与安徒生笔下那位命运凄美的人鱼姑娘有着很深的渊源。当然,这些埋在文字和画面里的痕迹,有的十分容易辨识,有的则显得隐晦不明。
可以说,这种肌理绵密、编织紧凑的互文手法,构成了这本图画书最大的艺术特色。它使得阅读的每一步都充满玄机,引人遐思。对于文本每一片断所蕴藏着的互文内涵的解读,以一种近于斯芬克斯传说般的织(拆)谜乐趣,取代了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阅读快感。同时,这种不时需要我们停顿下来揣测和回味的阅读方式,也构成了阅读时间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滞留……
摘选自方卫平的《寻回心灵的诗意——图画书<最后的胜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