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二堂课,由于第一堂课没有设置充分的朗读环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入文本。另外,作品时代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文言文这道难关,还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中故事的年代里,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的难道较大,这也更加凸显了朗读的重要性。
一、导入(学生齐读引用的三句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书写了人们对爱情的孜孜追求;《采葛》中“一如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苦;《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书写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氓》,去聆听另一段爱情故事。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匪我愆期乘彼垝垣既见复关犹可说也淇水汤汤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1.一生起立朗读。
2.其他学生起立更正。
3.全班大声齐读,增强记忆。
三、初读
1.找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
2.其他学生按照PPT出示的标准进行评价,再次朗读他认为上一位同学朗读不好的句段。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说:“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诗经长于叙事,铺陈叙述在诗经里叫什么手法?明确:赋。
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明确:相爱—结婚—婚变—决绝。请大家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品读
1.这个故事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的,在叙述的时候,她对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称呼。语言学家戴昭铭说:“称谓,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些称呼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称呼,并分析用不同称呼的原因,以及每个称呼背后的情感。
小组讨论作者变化称呼的原因和体现的情感。
生:氓、子、复关、尔、士、其。(全班齐读。)
氓:民,彼此还不太熟悉。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体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情。
复关:不见复关和既见复关的区别,体现对男子的无比思念之情。
尔:你,亲切用语。热恋、结婚。两人非常熟悉,女子对男子的情感又进一层。(女生齐读,体会女主人公此时的情感。)
士:第三段女子对曾经沉溺于爱情的后悔之情。(女生再次齐读。)第四段女子对男子的变心无比怨恨。(找学生读,其他人评价,再次读。)第五段女子在陈诉自己婚后的苦痛,没有对男子使用任何称呼,体现她已对男子彻底死心。(男生齐读,体会女子的辛劳。)
其:他。女子已对男子形同陌路,这个称呼已看不出女子对男子有任何的情感,体现了她的决绝。(全班齐读。)
2.通过这些称呼,可以看出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婚前憨厚老实,婚后自私、变心、冷酷无情。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呢?明确:纯真善良,勤劳吃苦,毅然决绝。
小结:男子的变心无情形象和女子的善良勤劳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位女子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五、探究
如此完美的一位女性,在故事的最后,他不愿再跟男子共度一生,而是决定离开。那离开之后她要走向哪里呢?她之后的命运如何呢?请你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猜想一下,并说明你的理由。(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女性不能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也就无法取得人格的独立、真正的自由。但是,这位女子勇于突破不幸婚姻枷锁的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她的不幸命运,本质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风俗,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庸,没有自己的地位。所以即便离开,她也无路可走。所以,要想之后的命运获得转折,还是要靠社会的变革。当然,女子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还是男子的始乱终弃。所以,咱们男生肯定不愿意做这首诗里面的男子,而是要象诗人裴多芬所写的《我愿意是急流》。(男生齊读。)女生也要不依附于男生,要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正如诗人舒婷所写的《致橡树》。(女生齐读。)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深入体会女子的情感变化。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刻品悟了作品情感,课堂效果较好。
这堂课设置了多个朗读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朗读形式的必要性。当然,朗读的形式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多而不滥,恰到好处。另外,由于这首诗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学生在课前必须充分预习。否则,再好的朗读也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56400)
一、导入(学生齐读引用的三句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书写了人们对爱情的孜孜追求;《采葛》中“一如不见,如三秋兮”表达了对恋人的相思之苦;《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书写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氓》,去聆听另一段爱情故事。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匪我愆期乘彼垝垣既见复关犹可说也淇水汤汤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1.一生起立朗读。
2.其他学生起立更正。
3.全班大声齐读,增强记忆。
三、初读
1.找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
2.其他学生按照PPT出示的标准进行评价,再次朗读他认为上一位同学朗读不好的句段。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说:“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诗经长于叙事,铺陈叙述在诗经里叫什么手法?明确:赋。
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明确:相爱—结婚—婚变—决绝。请大家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品读
1.这个故事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来叙述的,在叙述的时候,她对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称呼。语言学家戴昭铭说:“称谓,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些称呼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称呼,并分析用不同称呼的原因,以及每个称呼背后的情感。
小组讨论作者变化称呼的原因和体现的情感。
生:氓、子、复关、尔、士、其。(全班齐读。)
氓:民,彼此还不太熟悉。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体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情。
复关:不见复关和既见复关的区别,体现对男子的无比思念之情。
尔:你,亲切用语。热恋、结婚。两人非常熟悉,女子对男子的情感又进一层。(女生齐读,体会女主人公此时的情感。)
士:第三段女子对曾经沉溺于爱情的后悔之情。(女生再次齐读。)第四段女子对男子的变心无比怨恨。(找学生读,其他人评价,再次读。)第五段女子在陈诉自己婚后的苦痛,没有对男子使用任何称呼,体现她已对男子彻底死心。(男生齐读,体会女子的辛劳。)
其:他。女子已对男子形同陌路,这个称呼已看不出女子对男子有任何的情感,体现了她的决绝。(全班齐读。)
2.通过这些称呼,可以看出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婚前憨厚老实,婚后自私、变心、冷酷无情。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呢?明确:纯真善良,勤劳吃苦,毅然决绝。
小结:男子的变心无情形象和女子的善良勤劳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位女子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五、探究
如此完美的一位女性,在故事的最后,他不愿再跟男子共度一生,而是决定离开。那离开之后她要走向哪里呢?她之后的命运如何呢?请你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猜想一下,并说明你的理由。(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女性不能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也就无法取得人格的独立、真正的自由。但是,这位女子勇于突破不幸婚姻枷锁的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她的不幸命运,本质原因还是当时的社会风俗,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庸,没有自己的地位。所以即便离开,她也无路可走。所以,要想之后的命运获得转折,还是要靠社会的变革。当然,女子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还是男子的始乱终弃。所以,咱们男生肯定不愿意做这首诗里面的男子,而是要象诗人裴多芬所写的《我愿意是急流》。(男生齊读。)女生也要不依附于男生,要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正如诗人舒婷所写的《致橡树》。(女生齐读。)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深入体会女子的情感变化。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刻品悟了作品情感,课堂效果较好。
这堂课设置了多个朗读环节,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朗读形式的必要性。当然,朗读的形式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多而不滥,恰到好处。另外,由于这首诗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学生在课前必须充分预习。否则,再好的朗读也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