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于9月5日至6日在贵阳花溪迎宾馆隆重举行。
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举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贵州省旅游发展振兴委员会成员单位及贵州省乡村旅游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单位、香港中国旅行社协办。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世界旅游组织弗朗加利秘书长、世界银行代表盖博生先生都出席了本届论坛。境外及省外出席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和代表约150人。其中专家、学者65人。这些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埃及、巴基斯坦、加纳、文莱、孟加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的是多年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资深专家,有的是多年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实际工作者。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局的负责同志,他们带来了许多好的经验,很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举办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剖析政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方略与政策支持,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前沿理论问题。通过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外国乡村旅游的动态和成功经验及理论成果;使世界旅游业界进一步了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推进中国以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多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此前,贵州省已举办过两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第一届是2004年10月16日,是由省旅游局牵头,在省委政策研究室、文化厅等部门的协助下举办的。在这届论坛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首届乡村旅游论坛结束后,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标准和我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对贵州省已开展乡村旅游、并具有代表性的200多个村寨进行了普查和评价,形成了乡村旅游村寨名录。2005年制定出台了该省第一个省级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标准》;与新西兰联合启动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编制了《以村寨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形成了包含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等五大类、32个子项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标准;还将制定《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试行)》。这些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该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贵州省自始至终把旅游富民和旅游扶贫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选择了安顺布依石头寨、黔东南上郎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个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针对本省民族地区、扶贫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索通过旅游途径为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找到一条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提出了“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提出了“多利用、少开发”、“少就是多”的真实性原则,一批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反映强烈,世界旅游组织高度重视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把贵州定为长期观测点,世界银行对该省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贷款并要求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示范性项目。目前,贵州农村已有1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为了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为本省开展乡村旅游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与新西兰政府合作率先在巴拉河流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为该省全面开展乡村旅游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据统计,2005年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点和民族村寨有2660个,接待旅游人数1084.4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4.7%,旅游收入20.9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36%,乡村旅游者人均花费193.5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5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39.76%。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全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旅游富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认真总结本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的基础上,2005年10月,省旅游局又与黔西南州政府联合举办、兴义市政府承办了第二届“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这次论坛是在面对国内外、省内外乡村旅游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和不足问题所进行的更具有针对性、更深入的探讨。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刻剖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理论表述和政策建议。通过这次论坛,各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共识,全省各地纷纷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了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在前两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的基础上,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决定联合举办“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论坛还分为四个分会,主题分别是:“乡村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的机会”、“乡村旅游的社会责任”、“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各机关利益部门的角色——案例研究”。每个分会分别有4名演讲专家演讲,并设一名主持人。具体的演讲题目是:“乡村旅游和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游客与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新发现遗产,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开发:以布列塔尼大区蒙特诺夫市为例”、“人类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旅游”、“为未来保护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市场战略——来自于泰国的启示”、“旅游对当地文化影响的监控”、“西班牙有计划地发展乡村旅游”、“大区旅游政策之日常构建:布列塔尼大区典型案例分析”等。论坛会上还宣读了《贵阳宣言》。
(责任编辑 赵忠范)
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联合举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贵州省旅游发展振兴委员会成员单位及贵州省乡村旅游工作指导小组成员单位、香港中国旅行社协办。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世界旅游组织弗朗加利秘书长、世界银行代表盖博生先生都出席了本届论坛。境外及省外出席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和代表约150人。其中专家、学者65人。这些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埃及、巴基斯坦、加纳、文莱、孟加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的是多年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资深专家,有的是多年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实际工作者。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局的负责同志,他们带来了许多好的经验,很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举办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剖析政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方略与政策支持,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前沿理论问题。通过本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外国乡村旅游的动态和成功经验及理论成果;使世界旅游业界进一步了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推进中国以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多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此前,贵州省已举办过两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第一届是2004年10月16日,是由省旅游局牵头,在省委政策研究室、文化厅等部门的协助下举办的。在这届论坛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首届乡村旅游论坛结束后,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标准和我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对贵州省已开展乡村旅游、并具有代表性的200多个村寨进行了普查和评价,形成了乡村旅游村寨名录。2005年制定出台了该省第一个省级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标准》;与新西兰联合启动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编制了《以村寨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形成了包含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等五大类、32个子项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标准;还将制定《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试行)》。这些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该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贵州省自始至终把旅游富民和旅游扶贫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选择了安顺布依石头寨、黔东南上郎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个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针对本省民族地区、扶贫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索通过旅游途径为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找到一条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提出了“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提出了“多利用、少开发”、“少就是多”的真实性原则,一批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反映强烈,世界旅游组织高度重视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把贵州定为长期观测点,世界银行对该省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贷款并要求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示范性项目。目前,贵州农村已有1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为了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为本省开展乡村旅游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与新西兰政府合作率先在巴拉河流域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为该省全面开展乡村旅游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据统计,2005年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点和民族村寨有2660个,接待旅游人数1084.4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4.7%,旅游收入20.9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36%,乡村旅游者人均花费193.5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5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39.76%。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全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旅游富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认真总结本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的基础上,2005年10月,省旅游局又与黔西南州政府联合举办、兴义市政府承办了第二届“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这次论坛是在面对国内外、省内外乡村旅游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中的经验和不足问题所进行的更具有针对性、更深入的探讨。这次论坛共收到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刻剖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理论表述和政策建议。通过这次论坛,各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共识,全省各地纷纷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打造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了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在前两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的基础上,贵州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决定联合举办“200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论坛还分为四个分会,主题分别是:“乡村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的机会”、“乡村旅游的社会责任”、“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各机关利益部门的角色——案例研究”。每个分会分别有4名演讲专家演讲,并设一名主持人。具体的演讲题目是:“乡村旅游和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游客与村民之间的关系”、“重新发现遗产,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开发:以布列塔尼大区蒙特诺夫市为例”、“人类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旅游”、“为未来保护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市场战略——来自于泰国的启示”、“旅游对当地文化影响的监控”、“西班牙有计划地发展乡村旅游”、“大区旅游政策之日常构建:布列塔尼大区典型案例分析”等。论坛会上还宣读了《贵阳宣言》。
(责任编辑 赵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