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彩瓷在我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古彩瓷能不能创新变革”?长期以来,一直是讨论的一個命题,有二個相反的观点。其一说:古彩瓷别具一格,不能变,变了就不是古彩瓷;其二说:任何艺术都在不断变化,不变就不能发展,古彩也不例外。我认为“传承与创新”是对立和统一的。传承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把优秀的各种要素继承下来,延续下去;创新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加入新的要素,使之得以发展提高。传承是绝对的,永恒的:创新是相对的,暂时的,创新寓于传承之中,这种吐故纳新规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以此原理,来认识古彩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继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要保留传统古彩的基本技法和独特风格。古彩艺术风格有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图案构图,民俗元素,玻璃质感、硬朗笔触、五色艳烈、鲜亮透澈的特征,呈现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中华民俗风格。古彩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的表现技法极具这种独特的风格。
1、古彩装饰的“古韵”性。古彩既有原创的图案精华,又吸收了民间版画,剪纸,年画的创作元素,并吸收了中国国画人文思想,所以它非常有明显的装饰性。概括其基本特点是:图案构思,布局满工;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基本五色,分块平铺,搭配协调;用笔刚直,简洁有序;局部描绘精细,红矾渲染深浅有层次。这些工艺的基本要求,构成了古彩艺术装饰的独特风格基本不变的要求。
2、古彩绘制的细腻性。古彩艺术很讲究工艺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在烧制好的素瓷白胎上,以生料(黑色)或矾红勾线,某些局部再用矾红洗染分出深浅层次,如人物的脸部;其它颜色(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呈透明色彩,根据图案需要巧妙搭配,平铺填绘,经窑炉烧烤,形成精美华丽的古彩瓷。在绘制古彩瓷时必须保持这种工艺的基本要求。
3、古彩用笔的刚劲性。古彩艺术主要以线条构图,讲究线条美。在用笔上,强调用笔功力。绘画时,先设计好图案稿,再将图稿线条拍在白瓷胎上,然后用料笔勾画线条。勾线用的笔,必须用“料半”笔,有“笔头尖细、笔肚饱满、笔毛整齐、富有韧性”的性能,用笔时要求:看清笔意,注神于腕,落笔刚直,一气呵成。据说古彩前辈段茂发,用笔拉线条,一笔画一尺长,并做到粗细均匀,饱满圆润,可见功力所在。
4、古彩画意的民俗性。古彩艺术的另一個明显的特点是它的民俗性。它的题材意寓着中国民间的故事和民间的风俗,充满着活生生的民俗风情。如明代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龙纹盘》,龙是古代民间的吉祥物,神的化身,以此作为图案主体,红线勾画,极为美丽。清康熙时期的《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圆盘》,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古彩图案的形式,表现宋代人物风情。民国时期《西厢记五彩直筒瓶》,以民间故事的情节,描写纯洁的爱情。这些代表之作都反映了中国民间人们生活的事物和故事,充满着纯朴的民俗气息,极具东方艺术的色彩。
以上这些特点,是我们在继承古彩艺术创作中必须把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古彩艺术的风格。
二、古彩瓷画中的“创新”,就是表现题材上不能故步自封,墨守陈规,使之失去陶瓷古彩艺术的灵魂;反之,而需要我们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题下,古为今用,积极创新,不断地把陶瓷古彩艺术发扬光大。
画面内容的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它提炼,用古彩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古彩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陶瓷美术家段茂发,传承古彩,引为今用,创作了《红日松梅石竹图》,以景寓意,反映坚强、向上的性格和崇尚新生活的情感,是一件继承传统风格,又融创新理念的珍品。陶瓷学院教授施于人,引毛泽东主席诗词《蝶恋花》为意,创作了《蝶恋花》五彩盘,画面构图丰满,繁而有序,色彩华丽,极具五彩特征。可见,在传承古彩艺术的前题下,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古彩作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颜料材质的创新。有人说:“古彩颜料是民国时期的好,现代的古彩瓷颜料比不上。”这好象是“刻舟求剑”的认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要说继承,应该保持古彩的基本色调不变,这样能较好地保持古彩艺术的色彩风格,但不是说,着色的材质不可变。而今,随着科技进步,陶瓷颜料的材质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其效果往往好于过去的颜料,我们为什么要舍好求次呢?事实上,好的颜料更能表现古彩的绚丽,这种变化,会带动古彩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古彩艺术的创作者,追求古彩材质的研究革新,是艺术成就的形成和毕生努力的方向。
概括说“吐故纳新”是古彩艺术的生命所在。所以,我们传承古彩艺术,并不是一味地去搞仿古,而应该传承古彩艺术的优秀风格,创作更多的新题材、新花面,来装点我们美好的现实生活。同时,古彩艺术工作者,不要受当前陶瓷艺术界“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要站在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满腔热情地爱好它和执着地追求它,让优秀的古彩艺术这朵盛开的奇葩,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加发展。
一、要保留传统古彩的基本技法和独特风格。古彩艺术风格有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图案构图,民俗元素,玻璃质感、硬朗笔触、五色艳烈、鲜亮透澈的特征,呈现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中华民俗风格。古彩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它的表现技法极具这种独特的风格。
1、古彩装饰的“古韵”性。古彩既有原创的图案精华,又吸收了民间版画,剪纸,年画的创作元素,并吸收了中国国画人文思想,所以它非常有明显的装饰性。概括其基本特点是:图案构思,布局满工;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基本五色,分块平铺,搭配协调;用笔刚直,简洁有序;局部描绘精细,红矾渲染深浅有层次。这些工艺的基本要求,构成了古彩艺术装饰的独特风格基本不变的要求。
2、古彩绘制的细腻性。古彩艺术很讲究工艺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在烧制好的素瓷白胎上,以生料(黑色)或矾红勾线,某些局部再用矾红洗染分出深浅层次,如人物的脸部;其它颜色(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呈透明色彩,根据图案需要巧妙搭配,平铺填绘,经窑炉烧烤,形成精美华丽的古彩瓷。在绘制古彩瓷时必须保持这种工艺的基本要求。
3、古彩用笔的刚劲性。古彩艺术主要以线条构图,讲究线条美。在用笔上,强调用笔功力。绘画时,先设计好图案稿,再将图稿线条拍在白瓷胎上,然后用料笔勾画线条。勾线用的笔,必须用“料半”笔,有“笔头尖细、笔肚饱满、笔毛整齐、富有韧性”的性能,用笔时要求:看清笔意,注神于腕,落笔刚直,一气呵成。据说古彩前辈段茂发,用笔拉线条,一笔画一尺长,并做到粗细均匀,饱满圆润,可见功力所在。
4、古彩画意的民俗性。古彩艺术的另一個明显的特点是它的民俗性。它的题材意寓着中国民间的故事和民间的风俗,充满着活生生的民俗风情。如明代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龙纹盘》,龙是古代民间的吉祥物,神的化身,以此作为图案主体,红线勾画,极为美丽。清康熙时期的《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圆盘》,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古彩图案的形式,表现宋代人物风情。民国时期《西厢记五彩直筒瓶》,以民间故事的情节,描写纯洁的爱情。这些代表之作都反映了中国民间人们生活的事物和故事,充满着纯朴的民俗气息,极具东方艺术的色彩。
以上这些特点,是我们在继承古彩艺术创作中必须把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古彩艺术的风格。
二、古彩瓷画中的“创新”,就是表现题材上不能故步自封,墨守陈规,使之失去陶瓷古彩艺术的灵魂;反之,而需要我们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题下,古为今用,积极创新,不断地把陶瓷古彩艺术发扬光大。
画面内容的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它提炼,用古彩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古彩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陶瓷美术家段茂发,传承古彩,引为今用,创作了《红日松梅石竹图》,以景寓意,反映坚强、向上的性格和崇尚新生活的情感,是一件继承传统风格,又融创新理念的珍品。陶瓷学院教授施于人,引毛泽东主席诗词《蝶恋花》为意,创作了《蝶恋花》五彩盘,画面构图丰满,繁而有序,色彩华丽,极具五彩特征。可见,在传承古彩艺术的前题下,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古彩作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颜料材质的创新。有人说:“古彩颜料是民国时期的好,现代的古彩瓷颜料比不上。”这好象是“刻舟求剑”的认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要说继承,应该保持古彩的基本色调不变,这样能较好地保持古彩艺术的色彩风格,但不是说,着色的材质不可变。而今,随着科技进步,陶瓷颜料的材质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其效果往往好于过去的颜料,我们为什么要舍好求次呢?事实上,好的颜料更能表现古彩的绚丽,这种变化,会带动古彩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古彩艺术的创作者,追求古彩材质的研究革新,是艺术成就的形成和毕生努力的方向。
概括说“吐故纳新”是古彩艺术的生命所在。所以,我们传承古彩艺术,并不是一味地去搞仿古,而应该传承古彩艺术的优秀风格,创作更多的新题材、新花面,来装点我们美好的现实生活。同时,古彩艺术工作者,不要受当前陶瓷艺术界“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要站在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满腔热情地爱好它和执着地追求它,让优秀的古彩艺术这朵盛开的奇葩,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