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了解远远落后于中国对它们的了解。”
——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接受中国《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
回放
中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已经有20年的历史,2009年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展,先后有100多名中国知名作家、翻译家从3月起开始在德国一些重要城市举办演讲、学术论坛等活动。主宾国活动期间总共有200多家中国出版社携1万多种图书参展,中国还举办了600多项活动。这是继奥运会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然而在此次活动期间,德国作家、媒体、政治家对持异见的中国人士更感兴趣,德国主办方甚至还曾计划邀请7月策划和煽动新疆暴乱的主谋热比娅出席会议。不仅如此,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失偏颇,有的甚至还恶意丑化中国形象。
吴红波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在外国我们中国的声音还很少,而恶意炒作和抹黑中国的舆论却大行其道。这里有西方媒体刻意不报(道)我们观点的因素,也有我们自己发声不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官员应积极对外发声,让世界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你可以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但你们不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延伸
事实上,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有意丑化中国的事件在2009年时有发生。
美国《纽约时报》7月6日在报道新疆“七五事件”时配发了大量图片。其中一张图片说明称:“受伤的维吾尔族人躺在医院中”。然而,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病床上方的墙上用汉字标明“32床,刘永和(汉人名)”。
7月7日,英国《伦敦晚报》官网报道乌鲁木齐“七五事件”时配发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布的被暴徒袭击的无辜群众相互安慰的视频截图,图片中是两位被暴徒袭击后满是鲜血的少女。然而,《伦敦晚报》给出的图片说明却写道:“两名女士在被警察攻击后,互相安慰。”
10月1日,德国国家电视二台驻华记者在中国国庆阅兵之后采访了一位中国中年男性。这名男子面带微笑,用中文高兴地说“我想看(阅兵队伍)。”没想到,听众从电视里听到的同声翻译竟成了“这是一个耻辱,我想看。”
关联
对于西方少数媒体编造和歪曲事实的做法,中国网民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页上,大量中国网民质疑其对“七五事件”的报道。一名中国网民说:“BBC的报道令人遗憾,BBC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恐中国不乱而又想看中国笑话的样子让人感到恶心”。
另一名中国网民说;“可以说今天的暴力局面是与你们多年来对这些敌对势力的支持不无干系的。想想那鲜活的157条生命,而你们手粘鲜血,不觉得可耻吗?”
在观看德国电视二台对于中国国庆的歪曲报道后,中国网民jwq603留下这样的质问:“西方所谓新闻自由就是肆意捏造新闻的自由吗?”还有网友评论道:“这样的电视台以后怎样取信于人,这是在玩弄所有德国观众。”
链接
为了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国驻外使节及政府官员打破以往惯例,在公开场合下对外国媒体关心的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说明和介绍,表明中国的观点。
“七五”事件发生6天后,7月13日,经常在英国媒体上撰文说明中国的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在英国主流媒体《卫报》上发表了题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文章。她在文中说:“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在一个大家庭里守望相助,各展风采。当然,就像在其他大家庭和多民族地区一样,民族之间有时难免会有误解和摩擦,在中国,我们称之为‘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并非你死我活的争斗。”
9月17日,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接受德国主流媒体《世界报》的专访,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法兰克福书展等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既强调了中国愿和国际社会一同努力,建立和谐社会的一贯方针,又批评了美、欧在国际事务中是“三人行,我必为师”的态度。
而无论是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是副总理王岐山也在带头、主动与国际媒体打交道,已多次在参与重大国际活动之前,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明中国态度。
评论
美国《侨报》网评员对傅莹大使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毋庸置疑,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靠经济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舆论等软实力,中国的官员也应习惯国际传播手段,多在国际媒体中发声。在这一点上,傅莹大使的行动值得学习。”
吴红波大使的访问文章也引起德国网友的热议,一位网名为Mike的人说:“为什么不让中国发展?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民对现有政府体制是满意的。中国人民想这样生活,这不就是民主吗?。”网友Regulissimo:“中国有理由自豪,北京战胜了贫困,人民前程似锦,这都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人赞赏这些成就,大多数人支持政府,这没什么奇怪的。西方的达赖迷们的抗议更多是嫉妒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尽管中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西方经济上已经跟不上中国了,所以想以这种方式贬低中国。”
——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接受中国《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
回放
中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已经有20年的历史,2009年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展,先后有100多名中国知名作家、翻译家从3月起开始在德国一些重要城市举办演讲、学术论坛等活动。主宾国活动期间总共有200多家中国出版社携1万多种图书参展,中国还举办了600多项活动。这是继奥运会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然而在此次活动期间,德国作家、媒体、政治家对持异见的中国人士更感兴趣,德国主办方甚至还曾计划邀请7月策划和煽动新疆暴乱的主谋热比娅出席会议。不仅如此,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失偏颇,有的甚至还恶意丑化中国形象。
吴红波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在外国我们中国的声音还很少,而恶意炒作和抹黑中国的舆论却大行其道。这里有西方媒体刻意不报(道)我们观点的因素,也有我们自己发声不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官员应积极对外发声,让世界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你可以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但你们不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
延伸
事实上,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有意丑化中国的事件在2009年时有发生。
美国《纽约时报》7月6日在报道新疆“七五事件”时配发了大量图片。其中一张图片说明称:“受伤的维吾尔族人躺在医院中”。然而,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病床上方的墙上用汉字标明“32床,刘永和(汉人名)”。
7月7日,英国《伦敦晚报》官网报道乌鲁木齐“七五事件”时配发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布的被暴徒袭击的无辜群众相互安慰的视频截图,图片中是两位被暴徒袭击后满是鲜血的少女。然而,《伦敦晚报》给出的图片说明却写道:“两名女士在被警察攻击后,互相安慰。”
10月1日,德国国家电视二台驻华记者在中国国庆阅兵之后采访了一位中国中年男性。这名男子面带微笑,用中文高兴地说“我想看(阅兵队伍)。”没想到,听众从电视里听到的同声翻译竟成了“这是一个耻辱,我想看。”
关联
对于西方少数媒体编造和歪曲事实的做法,中国网民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网页上,大量中国网民质疑其对“七五事件”的报道。一名中国网民说:“BBC的报道令人遗憾,BBC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恐中国不乱而又想看中国笑话的样子让人感到恶心”。
另一名中国网民说;“可以说今天的暴力局面是与你们多年来对这些敌对势力的支持不无干系的。想想那鲜活的157条生命,而你们手粘鲜血,不觉得可耻吗?”
在观看德国电视二台对于中国国庆的歪曲报道后,中国网民jwq603留下这样的质问:“西方所谓新闻自由就是肆意捏造新闻的自由吗?”还有网友评论道:“这样的电视台以后怎样取信于人,这是在玩弄所有德国观众。”
链接
为了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国驻外使节及政府官员打破以往惯例,在公开场合下对外国媒体关心的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说明和介绍,表明中国的观点。
“七五”事件发生6天后,7月13日,经常在英国媒体上撰文说明中国的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在英国主流媒体《卫报》上发表了题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文章。她在文中说:“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在一个大家庭里守望相助,各展风采。当然,就像在其他大家庭和多民族地区一样,民族之间有时难免会有误解和摩擦,在中国,我们称之为‘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并非你死我活的争斗。”
9月17日,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接受德国主流媒体《世界报》的专访,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法兰克福书展等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既强调了中国愿和国际社会一同努力,建立和谐社会的一贯方针,又批评了美、欧在国际事务中是“三人行,我必为师”的态度。
而无论是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是副总理王岐山也在带头、主动与国际媒体打交道,已多次在参与重大国际活动之前,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明中国态度。
评论
美国《侨报》网评员对傅莹大使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毋庸置疑,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靠经济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舆论等软实力,中国的官员也应习惯国际传播手段,多在国际媒体中发声。在这一点上,傅莹大使的行动值得学习。”
吴红波大使的访问文章也引起德国网友的热议,一位网名为Mike的人说:“为什么不让中国发展?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民对现有政府体制是满意的。中国人民想这样生活,这不就是民主吗?。”网友Regulissimo:“中国有理由自豪,北京战胜了贫困,人民前程似锦,这都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人赞赏这些成就,大多数人支持政府,这没什么奇怪的。西方的达赖迷们的抗议更多是嫉妒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尽管中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西方经济上已经跟不上中国了,所以想以这种方式贬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