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文化碎片到中国传统体育的雏形

来源 :山东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fe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法、逻辑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进行质化研究,主要探讨其学科本源与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是从养生文化碎片收集而来,成就于农耕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具备独特的“竞寿”品质。进一步通过“养生”文化对狭义的养生体育和武术文化进行解读,以期为中国传统体育事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生文化;传统体育;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4-0011-04
  虽然历经多年的研究,但我们面临的一些体育问题总是非常含糊,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问题,如何继承与弘扬,却杂乱无章,任海老师将其原因归结为“缺乏一个参照系”。
  传统体育相关的名词有很多,诸如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等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体育的总称,文中简称为“传统体育”。随着我国的体育学发展中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了体育学的圈子之后,开始了西方竞技体育式的发展之路。而且,举国体制又强化了传统体育作为体育项目发展的决心。其结果不可预期,在碰的头破血流之前,只能迷茫的等待和期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传统体育项目转型中文化内涵的丢失,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梳理和探究,以求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
  通过对传统体育学科根源的探索,对传统体育的根源以及研究活动自身存在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体育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2],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基础,梳理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特点,从而间接影响体育理论的发展。
  1 中国传统体育的前世今生
  中国传统体育是西方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体育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子已经存在,只是当时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学科分类,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一词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学的一种提法,因此研究形成于古代的中国传统体育是从收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碎片开始的。能够纳入现代意义体育文化的项目、规则、器物等收集起来产生了传统体育文化(如图1所示)。这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扎根于广义养生文化的前世。
  人们认识体育一词从西方体育概念的理解中开始,因此西方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型,中国传统体育是按照西方体育文化的相貌(标准)来收集的中国体育文化因子。在这个收集过程中,挑选的着眼点是东西方体育文化制度器物层的相通之处,而核心价值层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又加剧了对西方“效率、效益”价值观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变动中也符合“进化论”,导致中国传统体育的选择性发展,表现出选择性肥大。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发展方向都朝向了各个单项的竞技化。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这些项目符合竞技特点;二是当今国家体育体制的竞技化导向所创造的竞技氛围;三是中国体育学科对西方体育学科的盲从。结果导致中国传统体育不断扩充概念范围,传统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异化等现象,我国当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应该称之为中国体育。包括中国传统体育,也包括失去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体育元素。
  2 “竞寿体育”概论
  “竞寿体育”一词是笔者相对应西方“竞技体育”排比配对。同样也以体育的核心诉求来命名这个学科的。
  尽管当代部分学者对“竞技体育”一词的翻译提出了不满,但笔者通过研究认为用“竞技体育”形容西方体育恰恰把握了西方体育的核心特征。西方体育同中国体育一样,18世纪之前的西方也没有“体育”学科,当时的西方体育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形成分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效率和效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当然效率的动因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当时没有提出,但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科学技术是提高效率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可以看到效率追求深入人们生活,直到今天,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饮食仍然是難以下咽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混合物,根本原因就是追求效率的欲望大于饮食享受的欲望。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又强化了效率的概念,里夫金认为,计算机将时间节约和效率观点推到了逻辑的尽头[3]。当然计算机出现之前的酝酿阶段,西方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交通运输方面火车、飞机的发明;通讯方面电话、电报的发明;文艺方面电影、留声机的发明;最终休闲娱乐方面也催生了现代休闲体育,对运动技能的创新的不懈追求突出了体育竞赛的核心要素——“竞技”。因此“竞技体育”符合技术竞争的社会思维,也诠释了西方体育的核心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是广义的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养生概念不同于现代体育养生专业方向的概念,它包括“身体养护”、“活命哲学”两个主要部分以及附属的娱乐游戏,以追求长寿或长生不老为核心任务。体育一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更晚,20世纪初引进体育一词之后,国内学者才把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些器物层碎片收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归属于体育(如图1所示),最终促成了与西方竞技体育相对应的学科——“中国传统体育”。中国古代社会对长寿的关注恰恰象西方社会对效率的关注,“寿”文化诉求浸润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息、饮食、行气引导、练武、乃至性生活都能与“寿”挂上勾,统称养生。于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竞寿”,与时间竞争,也可以与他人的“寿”竞争。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碎片收集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是“竞寿”,本篇文中称为“竞寿体育”。
  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都研究身体文化,但其社会基础和文化目标却大相径庭,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但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先入为主,误国人政府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本质的认识,在体育产业化的潮流中常常采用“竞技化”来改造中国传统体育,以图中国传统体育的长期健康发展。虽然出发点积极又前卫,但是这样的改造会丢失中国传统体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损害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笔者从广义养生文化本源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竞技化”规划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认识上的盲从是造成当代中国体育学科和体育实践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竞技”与“竞寿”的分野
  中国传统体育并不是没有竞技功能,但有些项目确实不具备竞技功能,例如狭义的养生学项目。
  狭义养生学最接近西方休闲的性质,与西方休闲有较大的交叉,从需求层次角度看,狭义的养生建立在较充足的物质资料基础上的,“有钱”又“有闲”是休闲的必要条件,也是狭义养生的基本条件。
  休闲是人类追求自由的里程碑。古德尔认为“自由是一种能力,一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能力”[3]。因此,一个人无所事事,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无目标的休闲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有休闲方式的选择权,可以选择睡觉、跑步、筹备美食、欣赏画作、品味美文、沉思、哼小调等等。类型包括:劳动性质的、非劳动性质的、体育的、非体育的……。但是选择权的自由并不是完全摆脱意识的束缚,仍然受到社会思维惯性的影响,西方人在“效率、效益、技术”等文化的洗礼下逐渐凸显出“竞技”特征,对体育休闲项目选择和发展过程必然表现出“竞技”核心价值倾向。中国人则不同,农耕文化以经验传承为主,农作物的自然过程年度周期不是效率可以决定的,因此人们只能通过自己寿命的增加来经历更多的收获周期,于是传统文化表现出对“长寿”的无限追求,这种意识在体育休闲项目选择时就表现出“竞寿”的核心倾向。
  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体育“竞寿”价值观的独立性,正是这种独立性,狭义养生这一部分不具备竞技功能,如果必须要分个高低,那么评价标准只能是“寿命”。每个人的寿命一生一命相对应,体质、遗传、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又不齐同,有的因素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不具备西方体育范畴的较量。因此对狭义养生体育的评价标准必须从西方体育评价标准中分离出来,必须从竞技化的导向中解放出来。
  总之,从养生文化本源角度看,养生体育的竞技化是错误的。诸如采用各种竞赛推广健身气功的做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毁掉整个健身气功文化的前途。健身气功既然传承了传统养生的科学成分,何不提供其对延年益寿有关的科学指标做深入研究,进而为健身群众提供真实可见的养生数据服务体系。这样,才是真正体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科学化、现代化。相反,养生体育的竞技化是违背规律、舍本逐末的做法。回想1992年李洪志把两种中国传统气功加以改造,编成了法轮功,并暗示了长生不死的练功效果,结果在1999年其教众就泛滥成灾。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太平道、佛教、白莲教、闻香教等无不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为传教法宝。因此,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寿”文化的作用。
  4 从“止戈为武”看现代武术的渊源与未来展望
  从当代武术的学科根源分析(图1所示),武术套路表演来自“武艺”,是古代江湖艺人谋生的表演形式,符合现代的难美项群特征,因此武术套路的蓬勃发展应归因于竞技环境的选择性滋养。武术散打则来自于“武功”,散打的发展要比套路坎坷,必须完成从“止戈”目的向“可持续”目的的转变才能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对抗中取胜或者占优势,具有可持续性和重复性,但“武”字的会意结构是“止戈为武”,重点在于不可持续性。这两个背道而驰的目标同时出现在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中,给我们增添了许多困惑。要理解这两层含义的统一,必须从中国“寿”文化说起。借助旷文楠先生对古代养生观的解读,中国人的长寿追求可分为两个层面:维护生命的方法和保护生命、保全自己的方法[4]。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必须争取个你死我活,就通过“武力”来解决,就确立了技击为核心的武功,打死或制服敌人而终结武斗;如果矛盾可以调和,“武”的意义也就结束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武”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止戈为武”恰恰很明了的解释了“武”的起点和出发点的统一。
  “止戈为武”的历史形式有多种表现,例如“点到为止”“不打倒地的拳师”等,这种表现与中国社会的江湖化过程有关,特别与江湖中国的面子文化很有关系。面子是尊严的现代同义词[5],也是江湖人情的主要素材,留给对手面子相当于放“人情债”,最终都归结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上去,成为养生文化的分科。
  因此武术的竞技化与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是有差别的,说中国功夫“不能打”,也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功夫本身包含着“点到为止”,其目的不是致胜而是争取人情债;二是中国传统武术是制敌绝招(专打要害的招数,目的是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具有直接的伤害力,与现代体育的安全性特征相违背而进入不了体育圈,进入现代体育圈的都是经过改良和异化的武术。
  当代学者对武术的定义明确了“以技击为核心”,武术套路也加入了竞技体育的难美项群。技术为核心的特点奠定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与西方竞技体育形成了对接,很快便闯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大门,《武林风》、《昆仑决》、《音乐大典》等电视电影及舞台节目引人入胜,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武术的现代化取得的成果在民族体育产业中最为璀璨夺目。
  事实证明,中国传统体育有适合市场化、竞技化的部分,但是我们必须反思究竟传承了什么?弘扬了什么?
  散打项目1979年起步,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赛规则》,1987年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应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现代人创造的一个搏击项目。抱拳礼也是现代产物,又称武礼,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運动管理中心所规定的一个动作。其原型素材来自于古代军礼,古代军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现代的武礼讲“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团结在一起,团结、友爱形成一个坚强的拳头。由此可见,尽管这些项目和形式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却在现代发展中丧失了文化母题。
  总之,广义养生文化根源角度看,套路表演和搏击应该分家,出身于“武艺”的套路表演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回到艺术表演中去,在艺术表演中寻求发展,而不是在体育竞赛中困兽犹斗。外国人称套路为“东方舞蹈”,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是具有阳刚之美的特别的舞蹈,在女人天下的舞蹈世界里,武术套路无疑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撑起了男子汉舞蹈的一片天。可以断言,走进艺术殿堂的武术套路必将大展宏图。   传统的搏击术既然能在擂台上披上竞技体育的外衣,就可以在体育课堂和健身房中培训“一招制敌”的防身术。中国社会需要尚武精神的回归,叫嚣“止戈为武”的前提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武功高强的中国少年,而不是为了“止戈”去“禁武”。
  5 结束语
  关于休闲娱乐体育方面,因为中西方差异小,就不做赘述。本研究将龙狮运动与龙舟运动归为休闲娱乐的杂技类,是从其民间起源的侧面考虑的。这类运动文化特征更加鲜明,体育特征相对较弱,因此本研究以其为副,也不做阔论。
  本研究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特征的再审视,用“竞寿”特征和养生文化来解读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源与核心价值观,为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提供文化坐标。另外,也是对“跳出体育看体育”提法的解读,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重视“竞寿体育”思想,跳出“竞技体育”思想束缚。只有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2012.
  [2]刘俊洁,曹烃.元体育学研究——体育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9):10.
  [3]古德尔,戈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贵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147.
  [4]旷文楠.庄子养身思想的非体育本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3(3):19.
  [5]于阳.江湖中国[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75.
  [6]张克峰.“六艺”之“五射”新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49.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视察社,1947:16.
  [8]谢小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56.
  [9]周味松,周清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232.
  [10]旷文楠.庄子养身思想的非体育本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3(3):19.
  [11]林晓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刍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8):87.
  [12]刘惠.探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传承意义[C]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10:319.
  [13]谭华.超越生命的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21,139.
  [14]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來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5):1.
  [15]陈松鹤.把养生从误区引上正道—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教授访谈录[J].上海商业,2011(10):76.
  [16]李可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的优秀乒乓球男运动员参与的双打比赛进行研究。并对左手与右手配对和右手与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特征分别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抢段,右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低,发球质量差,失误多,第三板抢攻上手能力强,但球的稳定性差;接抢段,左右手配对的弧快选手使用率高,控制球能力差,失分相对多,抢攻上手率低,但得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近十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认为自2007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运动干预研究等3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内容肤浅,缺乏理论深度;研究方法简单罗列,缺乏可验证性;实验设计不够严谨,结果令人难以信服等问题。提出: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加强追踪性研究和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运
期刊
摘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S网络架构技术,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研究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空间的地理分布。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潍坊市全民健身工程场地空间设施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设置地可行性分析及选址分析;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的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潍坊市全民健身设施的实时动态监测研究和设施的网络化即时查询与检索等应用,为山东省全民健身设施空间分布研究和科学建
期刊
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体育科学》十年来(2004-2013年)刊载的1 794篇学术文章进行研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信息及引用文献等方面对体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重心和方法论的特点,同时对中国体育理论研究与体育实践的关系以及体育研究的国际化视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科学》;内容分析;体育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是有效提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要发力点。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多元主体间的定位与分工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多元主体协同提升效率的同时导致的低效状况发生;责任模糊和问责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独立性遭到腐蚀等一系列阻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健康发展的窘状所在,藉此从综合购买能力的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需求与反馈机制的健全;评估机制的不断完善等角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对跑酷和体操的关系进行梳理,从项目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背景和项目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跑酷与体操在发展历程中均与军事结缘。跑酷是青年时尚亚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而体操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跑酷符合体操的定义、内容分类和项目特征,因此,可以视跑酷为体操的一个亚项。由于跑酷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运动形式,而显得另类。  关键词:跑酷;体操;另类  中图分类号:G8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体育教师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亚文化,上承学校体育文化主流意志,下接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中的主体性要素。为了探究山东省不同地域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特尔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了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指标体系,对山东省不同地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文化现状进行了诊断。研究表明:1)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的总体现状得分偏低,并且东、西部地区体育教师文化总体
期刊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以2013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跳远冠军李金哲为研究重点,与门科夫、卢瑟福德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助跑、起跳、腾空等关键性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李金哲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成绩呈逐年增长趋势,提升空间大;2)李金哲助跑节奏稳定、频率快,踏板准确性高,步幅频数稳定,水平速度发挥充分;3)起跳阶段适当增大着板角,控制起跳腿膝角,可优化起跳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从肌力的视角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综述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危险因素、机制、损伤时的姿势及其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和男运动员相比,ACL损伤频率较高的女运动员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弱,容易形成膝外翻。对于ACL损伤的预防来说,运动中保持充分的膝关节屈曲和躯干前倾非常重要。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预防;损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此在、共在、沉沦和异化是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类生活境况的高度概括。人们生活于一个平均的世界和工具的围城当中,不断通过压平自己来融入非本真的他者。通过对空中极限运动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当人们突然处于悬空状态时,经验的世界和工具性围城就会被这一状态所打破,同时,运动所带来的强烈畏惧感和可能发生的死亡,使从事此项运动的人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人之本真。  关键词:空中极限运动;本真;非本真;此在;畏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