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通过对各级别新课程观摩课、精品设计课的分析,以及对优秀教学案例的研究,人们不难发现成功的教学的确有其内在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正是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以致用,是同行们转变教学观念后的生动体现,更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所着力提倡的。就此,笔者来谈些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 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1.1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是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关键。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是那样的美妙和富有活力,师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动场景仿佛让人欣赏了一首感人的交响乐而令人难于忘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亲和力,多民主,少强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动气。
1.3 展示师生的艺术特长
展示教师或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上进行投入地表演能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走近京剧艺术》一课时,教师自己韵味十足、地地道道的京剧演唱、念白及表演博得了在场所有学生的好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接下来,无论是京剧的欣赏还是学唱,学生始终兴致高昂异常兴奋。
2 强化体验
体验就是通过亲自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音乐体验是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体验的深与浅可以反映一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写道:“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行们已进行多种探索性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 创设情境
是指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
2.2 凝神静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对音乐语言的感觉——与作品的情感形成共鸣——对音乐意境的把握——直到深层的审美体验,首先是从听开始的。离开了听,对音乐的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欣赏音乐,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赏乐习惯,使学生能静心地欣赏音乐艺术的美,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意境。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期望,同时,欣赏完作品后要交流体验,进行审美评价。
2.3 参与实践
是指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直接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
3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探究性学习,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探究是带着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去学习、探索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是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教师、学生、环境、教学资源等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3.1 自由探究
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问题而进行的自发自觉的拓展学习,教师不作统一布置和详细指导,一切都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笔者在执教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后,有位同学被音乐深深感动,为了进一步品味这部宏篇巨著,课后他自己去搜集了该作品的五个不同的演奏版本:洛林·马泽尔于1960指挥柏林交响乐团;卡拉扬分别在1963、1977、1984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穆蒂于1986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并且进行了反复欣赏、比较,记录了每个版本的演奏时间,在课堂上他谈了欣赏后的体会:“命运不愧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是人类精神世界高级营养品,永远给人以动力,是一盏盏高悬的指路灯,放射着光茫,照亮奋进中的人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与大家一起共享,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及学生内心的世界。
3.2 分组探究
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各自研究准备,课堂上学生各持问题正反一面进行辩论。
小组探究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和全面总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深入、全面。笔者在教学人音社高中音乐教材第五单元,《浪漫主义音乐欣赏》时,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式的探究活动。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浪漫主义初期、中期和晚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搜集资料、聆听音乐、认真思考,并把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认识与作品的欣赏感受形成文字,做好交流的准备,各小组均有2位同学负责协调与落实。两周后的音乐课上,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展示了CD、VCD、绘画、音乐家传记等多种资料。不仅如此,有几位同学还穿插表演了钢琴四手联弹《猎人进行曲》、女声小组唱《摇篮曲》、电子琴独奏《卡门幻想曲》、钢琴独奏《雨滴前奏曲》等。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一节课的交流活动,根本不够用,在精彩的展示和积极的发言中,同学们轻松愉悦地熟悉了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风格特征、发展历程及名家名曲,笔者也深受感染,仿佛遇到众多知音一样,心情十分激动。
可见,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充分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
1.1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是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关键。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是那样的美妙和富有活力,师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动场景仿佛让人欣赏了一首感人的交响乐而令人难于忘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亲和力,多民主,少强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动气。
1.3 展示师生的艺术特长
展示教师或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上进行投入地表演能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走近京剧艺术》一课时,教师自己韵味十足、地地道道的京剧演唱、念白及表演博得了在场所有学生的好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接下来,无论是京剧的欣赏还是学唱,学生始终兴致高昂异常兴奋。
2 强化体验
体验就是通过亲自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音乐体验是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音乐体验的深与浅可以反映一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写道:“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体验式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行们已进行多种探索性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 创设情境
是指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
2.2 凝神静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对音乐语言的感觉——与作品的情感形成共鸣——对音乐意境的把握——直到深层的审美体验,首先是从听开始的。离开了听,对音乐的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欣赏音乐,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赏乐习惯,使学生能静心地欣赏音乐艺术的美,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意境。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情境中去,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期望,同时,欣赏完作品后要交流体验,进行审美评价。
2.3 参与实践
是指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直接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
3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探究性学习,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探究是带着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去学习、探索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是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教师、学生、环境、教学资源等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3.1 自由探究
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问题而进行的自发自觉的拓展学习,教师不作统一布置和详细指导,一切都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笔者在执教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后,有位同学被音乐深深感动,为了进一步品味这部宏篇巨著,课后他自己去搜集了该作品的五个不同的演奏版本:洛林·马泽尔于1960指挥柏林交响乐团;卡拉扬分别在1963、1977、1984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穆蒂于1986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并且进行了反复欣赏、比较,记录了每个版本的演奏时间,在课堂上他谈了欣赏后的体会:“命运不愧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是人类精神世界高级营养品,永远给人以动力,是一盏盏高悬的指路灯,放射着光茫,照亮奋进中的人们..”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与大家一起共享,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及学生内心的世界。
3.2 分组探究
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各自研究准备,课堂上学生各持问题正反一面进行辩论。
小组探究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和全面总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张扬,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深入、全面。笔者在教学人音社高中音乐教材第五单元,《浪漫主义音乐欣赏》时,开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式的探究活动。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浪漫主义初期、中期和晚期代表音乐家及其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搜集资料、聆听音乐、认真思考,并把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认识与作品的欣赏感受形成文字,做好交流的准备,各小组均有2位同学负责协调与落实。两周后的音乐课上,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展示了CD、VCD、绘画、音乐家传记等多种资料。不仅如此,有几位同学还穿插表演了钢琴四手联弹《猎人进行曲》、女声小组唱《摇篮曲》、电子琴独奏《卡门幻想曲》、钢琴独奏《雨滴前奏曲》等。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一节课的交流活动,根本不够用,在精彩的展示和积极的发言中,同学们轻松愉悦地熟悉了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风格特征、发展历程及名家名曲,笔者也深受感染,仿佛遇到众多知音一样,心情十分激动。
可见,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充分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