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职业编辑,在岗时,电话多了,烦。三言两语打发,挂机。一退休,电话立见减少,及至于无。熟悉的声音凋落,心灵似觉退化到洪荒世纪,难免生命短暂、世态炎凉的伤感。
社里,尤其出版界退休编辑偶尔一两次聚会,都会打听对方过得怎样,回答最多的是,难得接到一个电话啦!一个“啦”字,沧桑无限。
湘籍作家翁新华是我退休后还来电话的人。
之前,他的电话也有,大多与出书有关。忙时,往往回应三两句就挂机,甚至还说,别老打电话,出书有个过程。
眼前,听到那不算标准的朱镕基式普通话,甚感亲切,特愿意与他唠嗑。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父母赡养,气候冷暖,无所不谈。骤然记起是长途,对方要掏钱的,这才依依不舍主动挂了。
最近一次,他又来电话。我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头发白了,不能染,染了就过敏。斗胆染一次,减去十岁。也好,坐公交有红领巾让座了。右眼因电脑辐射太长,几近失明,怎么也治不好。我吓一跳。
第二天就去找熟人的熟人,替他在北京物色最有名的眼科专家,然后把信息反馈过去,督促他来京看医生。他迟迟没来。似乎北京的专家也不过如此。有点执拗。不容易为他人左右。联想到他的小说,我写我思,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几乎没有。
一次偶然聚会,遇到本社老领导老同事从维熙、章仲锷、张胜友、侯秀芬、朱珩青、李玉英、杨德华,《人民文学》原编辑部主任向前,《当代》原副主编胡德培,《小说选刊》原主编傅活……提起退休生活,奇了,不约而同,大都在怀念有电话的日子。
历数为数极少还来电话的作家,翁新华总是在列。没有求助,几句温馨的问候而已。一下子,翁的作品似乎飙升了几个檔次,乃至有了一种获得诺奖的不该是莫言,而是他的感觉。感情这东西,就有这么微妙。
翁是作家社出书最多的作家之一,包括1本文学新星丛书、5本长篇小说,6本《翁新华文集》。知名度不算高,作品却是干货。扎实,厚重,有思想。具体到发行,介于保本与略有利润之间。除了《再生屋》《香木》,其余10本都是我与侯秀芬的责编。一次选题会上,有人问,怎么翁新华又有一本啊?副主编侯秀芬说,书稿质量不错,就出呗。作家钟情作家社,不是坏事。这是第8本了,至今没见过面。联系仅限于电话。
翁坐得住。倘若当和尚比赛坐禅,不输唐僧。不介意图书市场行情,没有粉饰与迎合,没有巴结文化权贵的媚态,没有贿赂评论家吹喇叭、拿奖的猥琐。湘人的悲悯情怀与笃实的品格十分显著。
他说,至今只来过北京两次。一次是鲍昌不幸罹患肝癌,从责编潘宪立处得到消息,当即请了三天假,赶到东郊空军医院,刚好赶上鲍昌弥留之际。翁的第一本小说集《再生屋》由李国文和康濯两位前辈推荐给鲍昌,鲍昌拍案赞叹,自发写了评论,发在《小说选刊》上。临终前5天忍着剧疼作序,然后推荐给社长从维熙,再由从社长推荐给一编室主任朱珩青,朱推荐给副主编章仲锷终审。
鲍昌写的序言叫《一个紧紧抓牢大地的文学新人》,是瞒着护士在病历纸上偷偷写成。这是鲍的绝笔。就冲这一点,翁成了鲍昌西去的唯一送行作家。
鲍昌流泪说,我的一个研究生(天津师大),特意给他汇去300元,希望他来送我最后一程。应该来的,没来。而这个湖南小青年,压根没想到会来看我,居然站了一天一夜火车……在鲍昌家里,亚方把先生的话告诉前来安慰的人。在场的冰心、康濯老人唏嘘不已。冰心握着翁的手:“既是教授、著名作家,又是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有权有势时,你没来看过他,待到临终,什么忙都帮不上了,你却来看他!多写啊,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翁说:“以前,我给鲍昌打过电话。在邮局打的。”向前说,我只给翁发过一个中篇,一个报告文学,没见过面。退休后,倒是他逢年过节来电话问好。经我发过作品的人还少吗?自从退休,那些借助《人民文学》浪得大名的人,再也没来过一次电话……
翁与林为进关系很好。翁的长篇处女作《蓝太阳》出版后,受到非议,身为作协创研部长篇小说发言人的林为进,当即发表文章为翁力辩。翁很感激,但与林未曾谋面。
得悉林患癌症不幸早逝,翁在电话里沉默了五分钟,痛悔不曾探访过林为进。
又一次电话唠嗑,翁打听杨德华电话。他说杨编辑出版《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他们有过E-mail交流,觉得杨是个很热心的人。但最近几个月,杨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应该是换了号码。我告诉他,杨已于两个月前因病离世。翁哎呀一声呃叹:我的感念为何总是迟了一步呢?
……
翁是湖南发表中篇和出版长篇最多的作家之一,但他绝对属于被忽视了的作家。
来自农村,生有三个儿女,个个都送读到博士、硕士。父亲70岁去世,活到91岁的母亲,最后的21年一直跟着他南征北战,享受清贫。评上一级作家15年,月工资才2600元,至今还在写,间或有中篇、长篇问世。却又执拗地拒食周粟,坚守自我。若是瞄准市场,一年涂鸦一部官场小说,也能赚不少稿费。或者多一点媚骨,向官场靠拢,早就行有车食有鱼了。可他愚顽地说不。
我在电话里说,赶紧来北京,先把眼睛治好。那位专家预约好了,已是80高龄,你能拖,她可没多少时间等你啦!
翁还是没来。
翁对北京抱有成见。这一点,我和侯秀芬都知道。
他第二次赴京,是在1991年初春。那是自发参加康老遗体告别仪式。他把妻子和小儿子也带来了。那天,他带着妻子,抱着冻得脸蛋通红的儿子在天安门广场转悠。儿子手上拿一瓣桔子,因手被冻僵,不意悄悄掉落在地。一个戴红袖章的恶棍走过来,指指地上,塞他一张罚单,50元。翁说,对不起,他才3个月,不是故意的,立即改正错误。当即勾身拾起小桔瓣,跑向30米开外的垃圾筒,扔了进去。
返回。罚单变成了100元。还要罚呀?就算罚,也不该翻一倍吧?
磨磨蹭蹭,耽搁老子时间。再啰嗦,罚你1000!
翁只好掏出100元,心里很疼,嘀咕道,想不到首善之区也这样。
恶棍当即揪住翁胸口,又用对讲机叫来三个恶棍,拽住翁一顿暴打。不过瘾,又将他拖向军事博物馆门口的一个栅栏。翁妻一瞅,那儿有一大群恶徒,正肆无忌惮殴打一些外地游客,头破血流,呼爹叫娘。
蒋培香——这个勇敢的中学英语教师,当即将儿子扔在地上,揪住其中一个恶徒以命相拼,不顾生死用头冲撞歹徒的胸腹,并嚎啕大哭:“救命啊!救命啊!北京的土匪打死人啊!”成百上千人围了过来。其中有几个洋人,问是怎么回事。蒋老师边哭边用英语诉说恶徒的暴行。洋人愤怒地举起摄像机。那三个恶徒这才扔下翁,悻悻地离开。
当天晚上,翁就带着满身伤痕,和妻儿离开了北京。我和侯秀芬在电话里劝他,代表北京人民向他道歉,也婉言批评他不要因为几个败类而对整个北京持有偏见。翁说,不是偏见,是心理疾患。以后,我会常打电话。北京有不少人帮助过我,我的感念只能以电话表达。
电话是个好东西。它能拉近人与人的心灵距离。那些正被退休综合症困扰,尤其因退休大权旁落的官人,学习翁新华,拿起你的电话,给生命旅途邂逅过的人,送去问候,送去怀念吧。
翁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感恩的人。这种人的作品,不会有假。
社里,尤其出版界退休编辑偶尔一两次聚会,都会打听对方过得怎样,回答最多的是,难得接到一个电话啦!一个“啦”字,沧桑无限。
湘籍作家翁新华是我退休后还来电话的人。
之前,他的电话也有,大多与出书有关。忙时,往往回应三两句就挂机,甚至还说,别老打电话,出书有个过程。
眼前,听到那不算标准的朱镕基式普通话,甚感亲切,特愿意与他唠嗑。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父母赡养,气候冷暖,无所不谈。骤然记起是长途,对方要掏钱的,这才依依不舍主动挂了。
最近一次,他又来电话。我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头发白了,不能染,染了就过敏。斗胆染一次,减去十岁。也好,坐公交有红领巾让座了。右眼因电脑辐射太长,几近失明,怎么也治不好。我吓一跳。
第二天就去找熟人的熟人,替他在北京物色最有名的眼科专家,然后把信息反馈过去,督促他来京看医生。他迟迟没来。似乎北京的专家也不过如此。有点执拗。不容易为他人左右。联想到他的小说,我写我思,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几乎没有。
一次偶然聚会,遇到本社老领导老同事从维熙、章仲锷、张胜友、侯秀芬、朱珩青、李玉英、杨德华,《人民文学》原编辑部主任向前,《当代》原副主编胡德培,《小说选刊》原主编傅活……提起退休生活,奇了,不约而同,大都在怀念有电话的日子。
历数为数极少还来电话的作家,翁新华总是在列。没有求助,几句温馨的问候而已。一下子,翁的作品似乎飙升了几个檔次,乃至有了一种获得诺奖的不该是莫言,而是他的感觉。感情这东西,就有这么微妙。
翁是作家社出书最多的作家之一,包括1本文学新星丛书、5本长篇小说,6本《翁新华文集》。知名度不算高,作品却是干货。扎实,厚重,有思想。具体到发行,介于保本与略有利润之间。除了《再生屋》《香木》,其余10本都是我与侯秀芬的责编。一次选题会上,有人问,怎么翁新华又有一本啊?副主编侯秀芬说,书稿质量不错,就出呗。作家钟情作家社,不是坏事。这是第8本了,至今没见过面。联系仅限于电话。
翁坐得住。倘若当和尚比赛坐禅,不输唐僧。不介意图书市场行情,没有粉饰与迎合,没有巴结文化权贵的媚态,没有贿赂评论家吹喇叭、拿奖的猥琐。湘人的悲悯情怀与笃实的品格十分显著。
他说,至今只来过北京两次。一次是鲍昌不幸罹患肝癌,从责编潘宪立处得到消息,当即请了三天假,赶到东郊空军医院,刚好赶上鲍昌弥留之际。翁的第一本小说集《再生屋》由李国文和康濯两位前辈推荐给鲍昌,鲍昌拍案赞叹,自发写了评论,发在《小说选刊》上。临终前5天忍着剧疼作序,然后推荐给社长从维熙,再由从社长推荐给一编室主任朱珩青,朱推荐给副主编章仲锷终审。
鲍昌写的序言叫《一个紧紧抓牢大地的文学新人》,是瞒着护士在病历纸上偷偷写成。这是鲍的绝笔。就冲这一点,翁成了鲍昌西去的唯一送行作家。
鲍昌流泪说,我的一个研究生(天津师大),特意给他汇去300元,希望他来送我最后一程。应该来的,没来。而这个湖南小青年,压根没想到会来看我,居然站了一天一夜火车……在鲍昌家里,亚方把先生的话告诉前来安慰的人。在场的冰心、康濯老人唏嘘不已。冰心握着翁的手:“既是教授、著名作家,又是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有权有势时,你没来看过他,待到临终,什么忙都帮不上了,你却来看他!多写啊,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翁说:“以前,我给鲍昌打过电话。在邮局打的。”向前说,我只给翁发过一个中篇,一个报告文学,没见过面。退休后,倒是他逢年过节来电话问好。经我发过作品的人还少吗?自从退休,那些借助《人民文学》浪得大名的人,再也没来过一次电话……
翁与林为进关系很好。翁的长篇处女作《蓝太阳》出版后,受到非议,身为作协创研部长篇小说发言人的林为进,当即发表文章为翁力辩。翁很感激,但与林未曾谋面。
得悉林患癌症不幸早逝,翁在电话里沉默了五分钟,痛悔不曾探访过林为进。
又一次电话唠嗑,翁打听杨德华电话。他说杨编辑出版《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他们有过E-mail交流,觉得杨是个很热心的人。但最近几个月,杨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应该是换了号码。我告诉他,杨已于两个月前因病离世。翁哎呀一声呃叹:我的感念为何总是迟了一步呢?
……
翁是湖南发表中篇和出版长篇最多的作家之一,但他绝对属于被忽视了的作家。
来自农村,生有三个儿女,个个都送读到博士、硕士。父亲70岁去世,活到91岁的母亲,最后的21年一直跟着他南征北战,享受清贫。评上一级作家15年,月工资才2600元,至今还在写,间或有中篇、长篇问世。却又执拗地拒食周粟,坚守自我。若是瞄准市场,一年涂鸦一部官场小说,也能赚不少稿费。或者多一点媚骨,向官场靠拢,早就行有车食有鱼了。可他愚顽地说不。
我在电话里说,赶紧来北京,先把眼睛治好。那位专家预约好了,已是80高龄,你能拖,她可没多少时间等你啦!
翁还是没来。
翁对北京抱有成见。这一点,我和侯秀芬都知道。
他第二次赴京,是在1991年初春。那是自发参加康老遗体告别仪式。他把妻子和小儿子也带来了。那天,他带着妻子,抱着冻得脸蛋通红的儿子在天安门广场转悠。儿子手上拿一瓣桔子,因手被冻僵,不意悄悄掉落在地。一个戴红袖章的恶棍走过来,指指地上,塞他一张罚单,50元。翁说,对不起,他才3个月,不是故意的,立即改正错误。当即勾身拾起小桔瓣,跑向30米开外的垃圾筒,扔了进去。
返回。罚单变成了100元。还要罚呀?就算罚,也不该翻一倍吧?
磨磨蹭蹭,耽搁老子时间。再啰嗦,罚你1000!
翁只好掏出100元,心里很疼,嘀咕道,想不到首善之区也这样。
恶棍当即揪住翁胸口,又用对讲机叫来三个恶棍,拽住翁一顿暴打。不过瘾,又将他拖向军事博物馆门口的一个栅栏。翁妻一瞅,那儿有一大群恶徒,正肆无忌惮殴打一些外地游客,头破血流,呼爹叫娘。
蒋培香——这个勇敢的中学英语教师,当即将儿子扔在地上,揪住其中一个恶徒以命相拼,不顾生死用头冲撞歹徒的胸腹,并嚎啕大哭:“救命啊!救命啊!北京的土匪打死人啊!”成百上千人围了过来。其中有几个洋人,问是怎么回事。蒋老师边哭边用英语诉说恶徒的暴行。洋人愤怒地举起摄像机。那三个恶徒这才扔下翁,悻悻地离开。
当天晚上,翁就带着满身伤痕,和妻儿离开了北京。我和侯秀芬在电话里劝他,代表北京人民向他道歉,也婉言批评他不要因为几个败类而对整个北京持有偏见。翁说,不是偏见,是心理疾患。以后,我会常打电话。北京有不少人帮助过我,我的感念只能以电话表达。
电话是个好东西。它能拉近人与人的心灵距离。那些正被退休综合症困扰,尤其因退休大权旁落的官人,学习翁新华,拿起你的电话,给生命旅途邂逅过的人,送去问候,送去怀念吧。
翁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感恩的人。这种人的作品,不会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