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學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他们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每天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学习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2、考试焦虑。是一种自信心或自卑心理过强而产生的对考试的恐惧感,他往往随着不同级别的考试而表现不同。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偏差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拒绝他人的建议。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的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时刻冲击着同学间的友好关系,有的同学就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最终远离班集体。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较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时期的心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的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在2016年5月青海省互助县发生的一起因校园欺凌而自杀案件中,15岁自杀学生在校园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同学的不同形式的欺凌。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品格的最初环境。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骄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三)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盗窃,破坏,对抗,欺凌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他们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每天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学习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2、考试焦虑。是一种自信心或自卑心理过强而产生的对考试的恐惧感,他往往随着不同级别的考试而表现不同。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偏差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拒绝他人的建议。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的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时刻冲击着同学间的友好关系,有的同学就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最终远离班集体。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三)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较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时期的心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的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在2016年5月青海省互助县发生的一起因校园欺凌而自杀案件中,15岁自杀学生在校园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同学的不同形式的欺凌。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品格的最初环境。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骄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三)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盗窃,破坏,对抗,欺凌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