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脚步,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由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甚至是引导者。
关键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国力,中国崛起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了,这40年恰逢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经过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中国崛起”已成定论,不少论断甚至认为中国隐约具备了挑战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能力[1]。那么,科技革命具体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在21世纪的强国地位呢?
一、科技革命促進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从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关系、国际分工体系地位、经济总量以及国际竞争力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科技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科技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容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力是科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便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现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197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是27.94%、47.88%和24.19%[2],2016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变为8.6%、39.8%和51.6%,从1978-2016年,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5%,第二产业为14.4%,第三产业最高,为17.3%[3]。另外,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并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从1991-1995年,信息产业总值每年递增29.21%,到2010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与间接贡献比为1:6.1[4]。
(2)科技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高新技术的进步,我国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长期维持着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产业省2016年的《通商白皮书》指出在亚洲产品与服务出口方面,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价值发源地,而亚洲开发银行则在2014年宣布,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9.4%上升到43.7%,成为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5]。同时,在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得到深化,智能制造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6]。
(3)科技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现代国际分工则越来越取决于一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状况。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也长期处于落后地位。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例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在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科技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相比,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2017-2018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列第27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
二、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军事实力迅速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不少科技成果都是最先应军事需求而生,无可置疑,科技是一个国家军事发展及变革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军事高科技更是直接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大小,谁拥有先进的军事高科技,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国际斗争中,谁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最近几年的全球军事力量排行榜上,中国稳居世界第三,位于美、俄之后,可以说,科技是我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
首先,科技推动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防工业是建设重点和主要投资方向,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也基本集中在国防领域。“一五”时期,在苏联援建的150余个项目中,国防工业如航空、无线电、造船等有44个,“二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坦克、火炮、轻重机枪等常规武器生产能力。此后,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常规武器生产从模仿迈向自主研制。1964年,我国又启动了三线建设,历时17年,国防工业和科研基本建设累计投资高达280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尖端科研试验基地,推动了航空航天、核、兵器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航天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这一时期,国防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大批工业部门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注重以科技进步带动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加以模仿创新,提高了我国军工企业的武器生产能力,例如,与美国合作生产的MD-82干线飞机推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升级[7]。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物理、材料科学、高性能计算、新兴电子/软件开发、电子光学、空天技术、自动化/机器人技术、高能物理和纳米科学等军民两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也推动了我国的新军事变革,强化了我国军工企业的武器研发能力。根据美国国防部呈交给国会的《2016中国军力报告》,中国国防工业生产部门在不少领域已经能够与俄罗斯或欧盟的主要武器生产商相提并论,例如在导弹和航天工业上,中国航天运载工业正在不断拓展,它可提供商业或快速卫星发射服务,包括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在内的绝大多数导弹项目都可同国际顶级生产商进行竞争;在武器装备工业方面,中国能够生产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的地面武器系统,等等。 其次,科技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水平。2017年,中国海军迎来了我国第一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中型航母前列,它意味着我国成为全球仅有的几个能够独立研制中大型航母的国家;在激光武器化方面,中国的激光器能够击中1000公里的低轨道卫星,目前只有中美两国掌握此技术;中国军方新进研发的DF-ZF高超音速飞行器能够以5-10马赫的超音速飞行,实现快速打击的目的;2016年,量产型歼-20隐身战斗机进入中国空军的序列,意味着中国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可以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使空军实力大增;2016年,空军为运-20大型运输机举行了授装接装仪式,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乌克兰之后,全球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并生产200吨级以上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
三、科技革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指我们在国际经济、军事、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国际影响力则是指我们在国际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说,都以综合国力为根本,综合国力的大小决定了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国际影响力的强弱。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的最为关键和活跃的因素,因此,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如前所述,科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奇迹震动了世界,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中国的GDP仅为2164亿美元,位列世界第10,2010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GDP总量为10.42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一倍还多(日本为4.7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0-2011年,中國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由3.35%增加到9.94%,增长贡献率为13.03%,同期美国占比由18.72%降为12.32%,增长贡献率为8.63%,而且中国对世界进口总额增长的贡献也大于美国[8]。据估计2014-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2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达27%[9]。
其二,同样如前所述,科技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军事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综合战争实力排名世界第三,2014年,中国军费开支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尽管军事战斗力大大增强,军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仍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军事实力仅为保障自身安全,同时,我国更是唯一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其三,科技进步也对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贡献。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奇迹和军事实力的上升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也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向往,澳大利亚《广告报》就刊文称,迷恋高增长、稳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模式心驰神往。同时,发达国家也对中国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颇感兴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在建设现代化机场和发展高铁上,中国行动比美国迅速。
其四,以科技、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实力为基础,中国近些年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了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较强的斡旋运筹、领导动员能力,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决定国际问题的议程设置。例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生态环境等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的适当参与,许多国际危机事件很难解决,如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等。2017年,中国被外媒誉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等;“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涵盖了世界60%的人口和30%的经济规模,我国倡导的“亚投行”也获得不少支持,被外媒看作是中国影响力提升的象征;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求在全球治理和制度建设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的体现。由此观之,中国由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甚至是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时殷弘,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7期.
[2]冯国权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3]干春晖,王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8期.
[4]吴加琪,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短期贡献的统计测算[M],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6期.
[5]中国已成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N],中国经济网,2016年7月25日.
[6]张幼文主编,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6)[M],人民出版社,2016年.
[7]申晓勇,武力,中国国防工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1949-2015)[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5期.
[8]许峰,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新视野,2015年第6期.
[9]“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创造发展新机遇[N],新华网,2015年1月10日
[10]*郑德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关键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国力,中国崛起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了,这40年恰逢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经过科技革命浪潮的洗礼,“中国崛起”已成定论,不少论断甚至认为中国隐约具备了挑战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能力[1]。那么,科技革命具体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在21世纪的强国地位呢?
一、科技革命促進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从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关系、国际分工体系地位、经济总量以及国际竞争力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科技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科技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容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力是科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便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到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现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197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是27.94%、47.88%和24.19%[2],2016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变为8.6%、39.8%和51.6%,从1978-2016年,第一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5%,第二产业为14.4%,第三产业最高,为17.3%[3]。另外,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并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从1991-1995年,信息产业总值每年递增29.21%,到2010年,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与间接贡献比为1:6.1[4]。
(2)科技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高新技术的进步,我国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长期维持着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产业省2016年的《通商白皮书》指出在亚洲产品与服务出口方面,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价值发源地,而亚洲开发银行则在2014年宣布,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9.4%上升到43.7%,成为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5]。同时,在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得到深化,智能制造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1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6]。
(3)科技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和地缘优势,现代国际分工则越来越取决于一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状况。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也长期处于落后地位。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例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功发射了通信卫星,在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科技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相比,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2017-2018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列第27名,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
二、科技革命推动中国军事实力迅速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不少科技成果都是最先应军事需求而生,无可置疑,科技是一个国家军事发展及变革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军事高科技更是直接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大小,谁拥有先进的军事高科技,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国际斗争中,谁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最近几年的全球军事力量排行榜上,中国稳居世界第三,位于美、俄之后,可以说,科技是我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
首先,科技推动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国防工业是建设重点和主要投资方向,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也基本集中在国防领域。“一五”时期,在苏联援建的150余个项目中,国防工业如航空、无线电、造船等有44个,“二五”期间,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坦克、火炮、轻重机枪等常规武器生产能力。此后,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常规武器生产从模仿迈向自主研制。1964年,我国又启动了三线建设,历时17年,国防工业和科研基本建设累计投资高达280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尖端科研试验基地,推动了航空航天、核、兵器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航天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这一时期,国防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大批工业部门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注重以科技进步带动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加以模仿创新,提高了我国军工企业的武器生产能力,例如,与美国合作生产的MD-82干线飞机推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升级[7]。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物理、材料科学、高性能计算、新兴电子/软件开发、电子光学、空天技术、自动化/机器人技术、高能物理和纳米科学等军民两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也推动了我国的新军事变革,强化了我国军工企业的武器研发能力。根据美国国防部呈交给国会的《2016中国军力报告》,中国国防工业生产部门在不少领域已经能够与俄罗斯或欧盟的主要武器生产商相提并论,例如在导弹和航天工业上,中国航天运载工业正在不断拓展,它可提供商业或快速卫星发射服务,包括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在内的绝大多数导弹项目都可同国际顶级生产商进行竞争;在武器装备工业方面,中国能够生产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的地面武器系统,等等。 其次,科技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水平。2017年,中国海军迎来了我国第一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中型航母前列,它意味着我国成为全球仅有的几个能够独立研制中大型航母的国家;在激光武器化方面,中国的激光器能够击中1000公里的低轨道卫星,目前只有中美两国掌握此技术;中国军方新进研发的DF-ZF高超音速飞行器能够以5-10马赫的超音速飞行,实现快速打击的目的;2016年,量产型歼-20隐身战斗机进入中国空军的序列,意味着中国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可以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使空军实力大增;2016年,空军为运-20大型运输机举行了授装接装仪式,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乌克兰之后,全球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并生产200吨级以上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
三、科技革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指我们在国际经济、军事、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国际影响力则是指我们在国际舞台中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说,都以综合国力为根本,综合国力的大小决定了我国国际地位的高低和国际影响力的强弱。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的最为关键和活跃的因素,因此,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如前所述,科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奇迹震动了世界,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中国的GDP仅为2164亿美元,位列世界第10,2010年,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GDP总量为10.42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一倍还多(日本为4.7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0-2011年,中國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由3.35%增加到9.94%,增长贡献率为13.03%,同期美国占比由18.72%降为12.32%,增长贡献率为8.63%,而且中国对世界进口总额增长的贡献也大于美国[8]。据估计2014-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2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达27%[9]。
其二,同样如前所述,科技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军事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综合战争实力排名世界第三,2014年,中国军费开支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尽管军事战斗力大大增强,军事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仍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军事实力仅为保障自身安全,同时,我国更是唯一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其三,科技进步也对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贡献。科技推动下的中国经济奇迹和军事实力的上升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也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向往,澳大利亚《广告报》就刊文称,迷恋高增长、稳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模式心驰神往。同时,发达国家也对中国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颇感兴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在建设现代化机场和发展高铁上,中国行动比美国迅速。
其四,以科技、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实力为基础,中国近些年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了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较强的斡旋运筹、领导动员能力,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决定国际问题的议程设置。例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打击恐怖主义、保护生态环境等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的适当参与,许多国际危机事件很难解决,如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等。2017年,中国被外媒誉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等;“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涵盖了世界60%的人口和30%的经济规模,我国倡导的“亚投行”也获得不少支持,被外媒看作是中国影响力提升的象征;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求在全球治理和制度建设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的体现。由此观之,中国由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甚至是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时殷弘,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J],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7期.
[2]冯国权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3]干春晖,王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8期.
[4]吴加琪,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短期贡献的统计测算[M],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6期.
[5]中国已成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N],中国经济网,2016年7月25日.
[6]张幼文主编,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16)[M],人民出版社,2016年.
[7]申晓勇,武力,中国国防工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1949-2015)[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5期.
[8]许峰,如何科学界定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J],新视野,2015年第6期.
[9]“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创造发展新机遇[N],新华网,2015年1月10日
[10]*郑德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