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量是人才的度量衡。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兴旺和衰退。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职业教学基本建设,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队伍。
[关键词]质量 职业教育 职业型
[作者简介]宋磊(1956- ),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城市服务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35-02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理念和政策的变化,我国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造就更多的具有知识质量和综合素质的职业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要从根本做起,务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加强职业教学基本建设,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机制,切实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教育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教育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必然导致职业的新旧更替,产生新的职业种类。职业变换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发展职业教育,使众多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战场,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的职业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最近几年,市场的竞争使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质量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自1998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这导致各种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都难以与之匹配,同时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危机。学历的攀高和知识质量的提升,并非一回事。学生的个人本领和综合素质,并非仅学历、文凭所能简单衡量的。质量才是人才的度量衡。一所院校质量高的毕业生越多,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就越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越高,生源也就越来越多,学校也就越办越有活力,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也就越来越宽广。反之,质量低的毕业生越多,学校的社会声誉就越低,毕业生的就业就越困难,生源也就越来越少,学校失去了活力,就会降低声誉,甚至出现生存危机。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激发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人才竞争,这就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同其他行业一样,在竞争中取胜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凭自己的实力,也就是靠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前提是质量,其关键也是质量。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重质量,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两类。由于传统、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在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氛围与空间并不宽裕。种种传统固有的思想和观念总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影响和束缚著人们。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拓新。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什么关系?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还是仅仅在培养人才规格和层次上不同?一流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否等于一流的职业教育?我们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于1976年颁布的一套主要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对其进行一定的定位。综合本规定的各方面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与5B类相对应。它的课程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a particular occupation or trade or class of occupations or trades)所需的实际技术与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与该规定所列的5A类相比,“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似乎也可作如是定位,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设置等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加职业岗位化,为社会培养大批必需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不妨称其为职业型人才,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从这种定义上说,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着一定区别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办学宗旨,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要求、过程和功能,它有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可以说,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条平行的教育体系。除了两者有着若干共同规律和特点之外,各自又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可以简单地替代。德国的职业教育已自成体系,是一种上不封顶的教育。长期以来,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稳定在同龄人的70%以上。在德国的教育中,职业教育具有绝对优势,它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纵观全世界的职业教育,可以明显地看出,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市场经济规律和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里确有所学,学有所用,构建“为人、做事、求知、生存”的四大目标,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由职业人向社会人的全面转化,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零距离。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打造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职业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注重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形象的第一要素,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注重和加强职业教学的基本建设,尤其是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学科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应当根据原有的基础,考虑社会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总体规划,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学科的调整,在重点和方向上力争有所突破,以创设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要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学科建设的评估。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标准,规范管理,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建设。它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符合社会的需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职业教育要针对职业院校自身的实际,努力建设“精品+特色”的课程。课程建设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可分层、分批建设,要注重检查和评估,以保证课程建设的实效。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应选用能反映最新水平的高质量的教材。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切忌一次订购好几年才能用完的教材。亦可根据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鼓励资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编写教材。
3.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一所优秀的职业教育院校,一定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本身教学工作的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优化师资队伍。对职业教育院校而言,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是多样化的,有长期专任的教师,也有临时兼职的教师(这种兼职的教师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专任教师包括普通型和“双师”型两类教师;兼职教师可以是外校教师,也可以是公司、企业和机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或技术能手,以及校内外退休的优秀教师。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这样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就会具有活力并且充盈。
4.科研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推动力。职教发展快,要靠科研带。教学水平有赖于科研的推进,办学质量要提高得快,就要依靠科研带。较高水平的科研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要明确科研可以直接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成果,发挥科技工作重要的社会职能,而且,要把科研当做切实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切实当做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取代的手段,切实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服务。
5.实习实训是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接触实际,较早地参加实际生产、科研活动、创新活动,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以达到培养高质量职业型人才的目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所以,要利用好这些必需的实践教学学时以保障实践教学高质量地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师资与辅助人员、生产活动等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忽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会给实践教学乃至整个职业教育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基础建设。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它必须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协调、相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适应社会需要,必须要求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从实践操作方面解决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案体系。职业教育理论学习要强调实用化、案例分析、定性化,使学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續发展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要强调工艺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构筑素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其教育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突出“技术性教育”的职业教育原则。
2.研究市场,走进市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实际上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以及教育方法和评估方法。实施“订单式”培养,首先要抓“订单”,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还要能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进一步开拓人才培养空间,办活职业教育。
3.重视实践教育的教育效果。强化实践教育,使技能型的课程直接进入车间、岗位,使训练与岗位工作交融,这样,学生毕业走向岗位时,能缩短或消除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部分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期培养。(2)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动脑、动手。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训中得到验证、核实和把握,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规范化、工作工艺化、程序化。实训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有利于学生具备训练有素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实习教学。使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工作和生产环境。在实习单位第一线,接受全面的实际锻炼,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对接,培养和运用从事本专业相关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前还是薄弱环节,亟待改进和提高。
4.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走进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准入证明,十分有利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更贴近工作岗位,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能力。由于职业教育突出“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在企业、公司,能从技从师,胜任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当“白领”人才;也能从艺,承担高难度产品的加工、制作和高难度的服务,当“蓝领”人才。
五、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充分发挥督导的职能
为了全面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到重要地位,既要加强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功能,又要重视教学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宏观监控机构,制定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规范和标准,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和有效控制。教育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为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又可以镜鉴得失,沟通上下。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健全教学督导队伍势在必行。
“督导”,即督促、检查、指导。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督导,应该更加明确突出其深层次的职能作用,即督教风学风,导为人为学。因此,严肃检查评估和加强督导队伍自身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苑福臻,刘君涛.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烟台大学学报,2002(增):1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M].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君涛, 苑福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J].教育与职业,2004(11):7.
[关键词]质量 职业教育 职业型
[作者简介]宋磊(1956- ),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城市服务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研究。(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35-02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理念和政策的变化,我国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造就更多的具有知识质量和综合素质的职业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要从根本做起,务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加强职业教学基本建设,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机制,切实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教育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教育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必然导致职业的新旧更替,产生新的职业种类。职业变换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发展职业教育,使众多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战场,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的职业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最近几年,市场的竞争使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质量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自1998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这导致各种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都难以与之匹配,同时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危机。学历的攀高和知识质量的提升,并非一回事。学生的个人本领和综合素质,并非仅学历、文凭所能简单衡量的。质量才是人才的度量衡。一所院校质量高的毕业生越多,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就越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越高,生源也就越来越多,学校也就越办越有活力,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也就越来越宽广。反之,质量低的毕业生越多,学校的社会声誉就越低,毕业生的就业就越困难,生源也就越来越少,学校失去了活力,就会降低声誉,甚至出现生存危机。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激发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人才竞争,这就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同其他行业一样,在竞争中取胜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凭自己的实力,也就是靠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前提是质量,其关键也是质量。质量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重质量,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两类。由于传统、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在我国生存和发展的氛围与空间并不宽裕。种种传统固有的思想和观念总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影响和束缚著人们。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拓新。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什么关系?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还是仅仅在培养人才规格和层次上不同?一流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否等于一流的职业教育?我们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于1976年颁布的一套主要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对其进行一定的定位。综合本规定的各方面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与5B类相对应。它的课程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a particular occupation or trade or class of occupations or trades)所需的实际技术与专门技能,对学习完全合格者通常授予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关资格证书”;与该规定所列的5A类相比,“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似乎也可作如是定位,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设置等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加职业岗位化,为社会培养大批必需的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不妨称其为职业型人才,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从这种定义上说,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着一定区别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办学宗旨,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要求、过程和功能,它有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可以说,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条平行的教育体系。除了两者有着若干共同规律和特点之外,各自又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可以简单地替代。德国的职业教育已自成体系,是一种上不封顶的教育。长期以来,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稳定在同龄人的70%以上。在德国的教育中,职业教育具有绝对优势,它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纵观全世界的职业教育,可以明显地看出,职业教育应该是以市场经济规律和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里确有所学,学有所用,构建“为人、做事、求知、生存”的四大目标,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由职业人向社会人的全面转化,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零距离。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打造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理念,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职业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注重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形象的第一要素,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注重和加强职业教学的基本建设,尤其是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学科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应当根据原有的基础,考虑社会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总体规划,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学科的调整,在重点和方向上力争有所突破,以创设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要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学科建设的评估。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标准,规范管理,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的建设。它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符合社会的需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活动。职业教育要针对职业院校自身的实际,努力建设“精品+特色”的课程。课程建设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可分层、分批建设,要注重检查和评估,以保证课程建设的实效。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应选用能反映最新水平的高质量的教材。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切忌一次订购好几年才能用完的教材。亦可根据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鼓励资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编写教材。
3.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一所优秀的职业教育院校,一定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本身教学工作的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优化师资队伍。对职业教育院校而言,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是多样化的,有长期专任的教师,也有临时兼职的教师(这种兼职的教师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专任教师包括普通型和“双师”型两类教师;兼职教师可以是外校教师,也可以是公司、企业和机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或技术能手,以及校内外退休的优秀教师。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这样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就会具有活力并且充盈。
4.科研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推动力。职教发展快,要靠科研带。教学水平有赖于科研的推进,办学质量要提高得快,就要依靠科研带。较高水平的科研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要明确科研可以直接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成果,发挥科技工作重要的社会职能,而且,要把科研当做切实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切实当做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可取代的手段,切实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服务。
5.实习实训是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接触实际,较早地参加实际生产、科研活动、创新活动,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以达到培养高质量职业型人才的目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二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所以,要利用好这些必需的实践教学学时以保障实践教学高质量地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师资与辅助人员、生产活动等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忽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会给实践教学乃至整个职业教育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基础建设。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它必须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协调、相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适应社会需要,必须要求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从实践操作方面解决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案体系。职业教育理论学习要强调实用化、案例分析、定性化,使学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續发展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要强调工艺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构筑素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其教育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突出“技术性教育”的职业教育原则。
2.研究市场,走进市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实际上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以及教育方法和评估方法。实施“订单式”培养,首先要抓“订单”,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还要能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进一步开拓人才培养空间,办活职业教育。
3.重视实践教育的教育效果。强化实践教育,使技能型的课程直接进入车间、岗位,使训练与岗位工作交融,这样,学生毕业走向岗位时,能缩短或消除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1)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部分基础理论的理解,对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期培养。(2)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动脑、动手。在此过程中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训中得到验证、核实和把握,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同时培养学生动手的规范化、工作工艺化、程序化。实训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有利于学生具备训练有素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实习教学。使学生进入真实的社会工作和生产环境。在实习单位第一线,接受全面的实际锻炼,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对接,培养和运用从事本专业相关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前还是薄弱环节,亟待改进和提高。
4.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走进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的准入证明,十分有利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更贴近工作岗位,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能力。由于职业教育突出“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在企业、公司,能从技从师,胜任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当“白领”人才;也能从艺,承担高难度产品的加工、制作和高难度的服务,当“蓝领”人才。
五、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充分发挥督导的职能
为了全面提升职业教学质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到重要地位,既要加强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功能,又要重视教学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宏观监控机构,制定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规范和标准,对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和有效控制。教育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为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又可以镜鉴得失,沟通上下。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健全教学督导队伍势在必行。
“督导”,即督促、检查、指导。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督导,应该更加明确突出其深层次的职能作用,即督教风学风,导为人为学。因此,严肃检查评估和加强督导队伍自身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苑福臻,刘君涛.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烟台大学学报,2002(增):1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M].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君涛, 苑福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J].教育与职业,20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