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创始人弗莱的原型批评学说为理论依据,选取了美国小说名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命运之路》、《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作品中的“死亡”、“失乐园”等圣经主题原型,从而体现圣经原型对作家作品设计的深刻影响及其朴素的人文关怀和宿命论思想。
关键词:欧·亨利 圣经 原型 死亡 失乐园
一、引语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写了众多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喜或悲,历经沧桑,有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遭遇和往往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的主题研究一直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众所周知,圣经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拿圣经文学中的主题来研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圣经原型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家的宿命论思想。
二、理论基础
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在1957年发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弗莱认为,文学的叙述模式从总体上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弗莱根据自然界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四种原型:(1)黎明、春天和出生。这是喜剧、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作品中体现为英雄的诞生和复活。(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讲述神或英雄的成长、胜利等。(3)日落、秋天和死亡。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作品中体现在讲述英雄的末路或死亡。(4)黑暗、冬天和毁灭。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作品中讲述神或英雄逝去后的世界。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神话开始,历经传奇、讽刺等,又返回到神话。
三、死亡主题意象
写于1903 年的《命运之路》(Roads of Destiny)是欧·亨利众多短篇小说中风格形式颇为独特的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个梦想成为诗人的乡村青年戴维 的人生。他和女朋友依芙娜争吵之后,收拾行装,踏上了离开家乡,离开恋人,独自去追求梦想的不归之路。欧·亨利为这位“诗人”设计了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戴维在每一条路上的经历都不同。第一条路—左岔道,戴维遇到了侯爵和他的侄女。侯爵给他十分钟的时间考虑要不要和侄女结婚。戴维答应了,却又在和侯爵决斗中丧失了生命。第二条路—右岔道,戴维受伯爵夫人之托送信去皇宫,又听了公爵的话穿上国王的衣服,坐上国王的马车,去参加午夜弥撒。结果路上遭遇袭击,戴维被从侯爵大人的手枪射出的一颗子弹击毙 。第三条路—主干道,戴维选择了返回家乡。他和女朋友依芙娜顺理成章地结了婚,又因为执着于写诗疏忽了照料羊群而产生了矛盾。在好心的公证人帕皮诺先生的介绍下,他把自己的诗作给了学识渊博的布里尔先生阅读,却得到了一无是处的评价。心灰意冷的戴维在回家路上买了一把枪,回到家不久就自杀了。枪柄上的刻字显示枪的主人仍是那位侯爵。戴维的三种不同选择都没有逃脱相同的命运终结,而且统统死于同一把枪下。死亡是圣经中不断出现的意象。圣经中反复提到原罪、赎罪,众人都因着亚当的罪而成为罪人。罗马书第五章第12节写道:“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戴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然有着原罪。死亡也就是他逃脱不了的宿命。这部作品的死亡主题清晰地反映出了欧·亨利的宿命论思想。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从小说一开篇就笼罩在浓浓的死亡阴影之下。年轻的女画家琼斯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炎,医生也说只有一成生的希望。她躺在病床上数着窗外飘落的常青藤树叶,坚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地的时候,自己也就该去了。然而最后一片叶子却出乎意料地顽强,始终挂在枝头没有落下来。琼斯受到了感染,慢慢燃起了生的希望,战胜了病魔。就在此时她才得知那仍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并不是真正的树叶,而是邻居贝尔曼先生的画作。贝尔曼先生也因此感染了肺炎,失去了生命。小说以一个年轻生命的即将流逝开始,以一位老年画家为帮助他人不惜牺牲自我性命作结,死亡的主题贯穿了全文。但细细推敲起来,欧·亨利写此篇小说的用意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思想,而更多的是体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贫苦人士之间的关怀与友爱。这种爱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四、失乐园主题意象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中。后来由于他们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要遭受各种痛苦。《命运之路》的主人公戴维,原本是乡村青年,靠帮父亲放羊为生,并有着一位美丽的女朋友,过着田园牧歌似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仿若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然而由于梦想成为诗人,他离开了村落,离开了幸福的伊甸园生活,路途中经历种种苦难,都难逃脱悲剧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失乐园主题意象的故事。《麦琪的礼物》也有着失乐园的主题意象。文中虽然重点描写了德拉和吉姆夫妇的拮据生活,但从一些细节仍可以推断出这个主题。楼下邮箱上的名片书写,德拉出门前的细心装扮,德拉一心想买一件配得上自己丈夫的像样的圣诞礼物。可以想象:这对年轻夫妇也曾有过“春风得意”、“衣食无忧”的日子。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乐园,让男主人吉姆的薪水从每星期三十美元缩减到二十美元?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对于圣经失乐园主题意象的运用,更好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
五、结语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几乎渗透了西方艺术世界的每个角落。从绘画、雕塑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圣母、圣婴和耶稣受难的形象,到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可以说比比皆是,不甚枚举。如拉斐尔的的《旷野中的圣母》,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等等。 欧·亨利少年时代就广泛阅读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意识的作家作品,《圣经》和中世纪文学作品,接受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无疑有很多圣经原型的烙印。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如同笔下的小人物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死亡和失乐园主题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宗教和宿命论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的朴素人文精神,他在《麦琪的礼物》中感叹,“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这说明出身平民、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亨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愤懑于法律的不公平,却苦苦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这也是他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卢玫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盧玫,潘应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J]考试周刊, 2016年96期.
[3]卢玫 欧·亨利小说的人物原型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月下总第597期.
[4]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 上海: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卢玫(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欧·亨利小说的圣经原型研究》(2012SQRW170) 资金支持.
关键词:欧·亨利 圣经 原型 死亡 失乐园
一、引语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写了众多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或喜或悲,历经沧桑,有着相同、相似或不同的遭遇和往往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的主题研究一直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众所周知,圣经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拿圣经文学中的主题来研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圣经原型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作家的宿命论思想。
二、理论基础
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是原型批评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他在1957年发表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弗莱认为,文学的叙述模式从总体上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弗莱根据自然界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归纳出文学作品的四种原型:(1)黎明、春天和出生。这是喜剧、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作品中体现为英雄的诞生和复活。(2)正午、夏天、婚姻和胜利。这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文学作品中体现在讲述神或英雄的成长、胜利等。(3)日落、秋天和死亡。这是悲歌和挽歌的原型。作品中体现在讲述英雄的末路或死亡。(4)黑暗、冬天和毁灭。这是讽刺作品的原型。作品中讲述神或英雄逝去后的世界。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从神话开始,历经传奇、讽刺等,又返回到神话。
三、死亡主题意象
写于1903 年的《命运之路》(Roads of Destiny)是欧·亨利众多短篇小说中风格形式颇为独特的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个梦想成为诗人的乡村青年戴维 的人生。他和女朋友依芙娜争吵之后,收拾行装,踏上了离开家乡,离开恋人,独自去追求梦想的不归之路。欧·亨利为这位“诗人”设计了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戴维在每一条路上的经历都不同。第一条路—左岔道,戴维遇到了侯爵和他的侄女。侯爵给他十分钟的时间考虑要不要和侄女结婚。戴维答应了,却又在和侯爵决斗中丧失了生命。第二条路—右岔道,戴维受伯爵夫人之托送信去皇宫,又听了公爵的话穿上国王的衣服,坐上国王的马车,去参加午夜弥撒。结果路上遭遇袭击,戴维被从侯爵大人的手枪射出的一颗子弹击毙 。第三条路—主干道,戴维选择了返回家乡。他和女朋友依芙娜顺理成章地结了婚,又因为执着于写诗疏忽了照料羊群而产生了矛盾。在好心的公证人帕皮诺先生的介绍下,他把自己的诗作给了学识渊博的布里尔先生阅读,却得到了一无是处的评价。心灰意冷的戴维在回家路上买了一把枪,回到家不久就自杀了。枪柄上的刻字显示枪的主人仍是那位侯爵。戴维的三种不同选择都没有逃脱相同的命运终结,而且统统死于同一把枪下。死亡是圣经中不断出现的意象。圣经中反复提到原罪、赎罪,众人都因着亚当的罪而成为罪人。罗马书第五章第12节写道:“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戴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然有着原罪。死亡也就是他逃脱不了的宿命。这部作品的死亡主题清晰地反映出了欧·亨利的宿命论思想。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从小说一开篇就笼罩在浓浓的死亡阴影之下。年轻的女画家琼斯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炎,医生也说只有一成生的希望。她躺在病床上数着窗外飘落的常青藤树叶,坚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落地的时候,自己也就该去了。然而最后一片叶子却出乎意料地顽强,始终挂在枝头没有落下来。琼斯受到了感染,慢慢燃起了生的希望,战胜了病魔。就在此时她才得知那仍在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并不是真正的树叶,而是邻居贝尔曼先生的画作。贝尔曼先生也因此感染了肺炎,失去了生命。小说以一个年轻生命的即将流逝开始,以一位老年画家为帮助他人不惜牺牲自我性命作结,死亡的主题贯穿了全文。但细细推敲起来,欧·亨利写此篇小说的用意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思想,而更多的是体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贫苦人士之间的关怀与友爱。这种爱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四、失乐园主题意象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中。后来由于他们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要遭受各种痛苦。《命运之路》的主人公戴维,原本是乡村青年,靠帮父亲放羊为生,并有着一位美丽的女朋友,过着田园牧歌似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仿若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然而由于梦想成为诗人,他离开了村落,离开了幸福的伊甸园生活,路途中经历种种苦难,都难逃脱悲剧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失乐园主题意象的故事。《麦琪的礼物》也有着失乐园的主题意象。文中虽然重点描写了德拉和吉姆夫妇的拮据生活,但从一些细节仍可以推断出这个主题。楼下邮箱上的名片书写,德拉出门前的细心装扮,德拉一心想买一件配得上自己丈夫的像样的圣诞礼物。可以想象:这对年轻夫妇也曾有过“春风得意”、“衣食无忧”的日子。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乐园,让男主人吉姆的薪水从每星期三十美元缩减到二十美元?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对于圣经失乐园主题意象的运用,更好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
五、结语
众所周知,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几乎渗透了西方艺术世界的每个角落。从绘画、雕塑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圣母、圣婴和耶稣受难的形象,到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以《圣经》故事为素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可以说比比皆是,不甚枚举。如拉斐尔的的《旷野中的圣母》,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等等。 欧·亨利少年时代就广泛阅读西方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意识的作家作品,《圣经》和中世纪文学作品,接受了人道主义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无疑有很多圣经原型的烙印。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如同笔下的小人物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死亡和失乐园主题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宗教和宿命论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家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的朴素人文精神,他在《麦琪的礼物》中感叹,“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这说明出身平民、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亨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愤懑于法律的不公平,却苦苦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这也是他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卢玫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盧玫,潘应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J]考试周刊, 2016年96期.
[3]卢玫 欧·亨利小说的人物原型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月下总第597期.
[4]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郝振益,樊振帼,何成洲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 上海: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卢玫(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欧·亨利小说的圣经原型研究》(2012SQRW170) 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