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超长蒂息肉内镜诊治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e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4岁。主诉大便不畅、间断性便秘3年,加重伴大便带血10余天。查体:生命征正常,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左下腹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余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乙状结肠息肉,蒂长约15cm,似蚯蚓状覆在肠壁上,刺激头端,息肉收缩变形(图1)。病理:腺瘤性息肉。

其他文献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急性结直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诊,15%~20%的结直肠癌以急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传统的治疗观念是急诊手术,剖腹探查解除梗阻和结肠造瘘。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已成为了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消化内镜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硬质内镜、纤维内镜到今天的电子内镜,以及不断出现的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荧光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新的内镜诊断方法,使得消化内镜医师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不断更新的内镜诊治技术也对消化内镜医师提出了挑战。我院消化内镜诊治培训中心是北京市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挂牌单位,为全国仅有的两家中华医学会指定的消化内镜诊治培训中心之一,担
晚期食管癌合并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临床较为常见,在放疗后、手术后或食管癌晚期,一旦形成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几年国内外应用带膜记忆合金食管支架治疗中、下段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收到良好的疗效,但目前普遍认为距门齿21cm以上的食管上段病变仍属放置的禁忌。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间我科对6例不易行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的晚期食管上段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患者进行了气管食管双腔道支
患者女.64岁,因上腹痛伴皮肤黄染1个月人院。入院后行上腹部CT及MRCP等检查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伴肝内胆管扩张,遂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术中顺利放置8.5F、12cm圣诞树形塑料胆道支架,
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因故改于2010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就有关消化疾病的专题开展广泛研讨。第七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在秉承消化、内镜、肝病、外科及护理相结合,现场直播内镜、
为促进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及黑龙江省临床消化病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哈尔滨消化内镜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内镜清洗消毒会议”将于2010年1月22—24日举行。
患者女,73岁,因“反复上腹痛半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阵发性隐痛,以空腹时明显,进食后可缓解,伴泛酸、嗳气,无黑便便血,无皮肤巩膜发黄,无恶心呕吐,无心悸胸闷,服用达喜可缓解症状,1周前症状加重。至我院做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溃疡(A2)。
ERCP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短短几十年,现在已成为胰胆疾病重要的诊断治疗手段。对消化科医生来讲,ERCP是最富有挑战的技术。诊断性ERCP和治疗性ERCP是不可分割的,治疗性ERCP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单纯的诊断性ERCP,不能实施ENBD的情况下,单纯进行诊断性ERCP操作非常危险。
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其基础上介入治疗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胰腺炎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占ERCP术后并发症的50%左右。本文回顾性分析1989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我院行诊断和(或)治疗性ERCP的60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断及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相关技术层面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