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中的班队会活动,就是根据学校计划开展,班主任苦口婆心面对全班同学灌输“精神大餐”。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也起不到较好的的德育效果。我做班主任之初,上班会课也只是按部就班,缺乏整体设计与思考,不懂得思考目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成长需要,也不去斟酌活动是否有推进性、综合性和融通性。之后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实践中,我转变了观念,开始懂得有机生命的自我完善比知识的传授重要得多,班会活动想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是需要整体设计和扎实推进。下面结合“班级创意文化”系列班会活动的策划和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选题的针对性、可实现性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灵魂,只有确立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活动,班会活动的选题,必须准确而有针对性、有价值而可实现;是围绕儿童发展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思想、行为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定。只有站在读懂学生、理解学生、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维度上,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核心价值观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容,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主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一年级新生入校可以设计“班级生活我了解”“岗位建设齐参与”等系列活动,三年级可以设计“我的班级我做主”等系列活动,五年级则可以设计“班级文化月刊”等系列主题活动。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只有学生真正想要的活动才是好活动,他们才乐意参与。2015年10月,学校整修,教室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教室的布置,由于我外出学习,班上的文化墙迟迟未动工,孩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希望能担起这份任务。我便以此为契机,召开相应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的授权让孩子们激情高涨,热烈讨论之后决定把文化墙主题设定为“班级创意文化”,因为他们要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墙,要有属于微笑中队的创意。这样的活动是根据需要而设定,既有针对性又有可实现性。
二、目标的清晰性、可达成性
当选定一个核心主题之后,挑战就来自活动目标的清晰性、可达成性,就是将活动的育人价值直接转化为学生发展目标;只有目标清晰合理,才能更好地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资源配置。根据学生的发展,基于活动整体性及具体可达成性等方面的思考,我在设计“班级创意文化之文化墙”时设定的目标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悟合作的重要性,明确分工,尝试合作,并在汇报中学习评价,促发创意意识的再发展。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班队活动目标是孩子可触碰可实现的,它更注重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同伴小队之间的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合作,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分工,设置了设计组、手工组、书画组、资料收集组、执行组,各显特长,团结合作,在活动汇报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对同伴竖起了大拇指,感恩从同伴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以前设计班会活动时,目标时有空泛模糊之弊端,总觉得目标就是一个方向,无需较真;又觉得很多活动虽好,但离孩子很远,不是他们那个年龄能够完成,活动设计便流于形式。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把孩子关在了笼子里,没有认识到孩子身上的潜能。当有了清晰可达成的目标时,学生总能释放潜能,在努力中达成目标,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的系列性、可融通性
班会活动不是一个割裂而零碎的散点,更不是几个随机或应急设计的活动,而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而完整规划的系列活动,前有准备,后有延续,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构思活动的过程中,需运用综合融通的策略,打破学科界限,冲出学校围墙,将其他学科资源和现实生活整合过来,使其成为班会活动的一部分。例如我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整合学科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感体验,与学科老师合作,促成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相关资源汇聚,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促成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活动的整体架构。
“班级创意文化”系列活动分为五个阶段:“班级公约”“班级岗位建设”“班级文化增值”“班级文化墙设计”“班级创意文化之图书馆”。五个活动相互依存,循序渐进。“班级公约”为班级制度文化奠定了文化基础,“班级岗位建设”为班级组织提供了保障,“班级文化增值”提升了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为班级的隐性文化奠定了基础,小队建设也为后面的活动开展做了充分准备。“班级创意文化之图书馆”工程在设定了图书来源、借阅机制、激励方案、图书编码、阅读存折五个项目之后,就开始招标、小队承包、对项目进行筹备分工合作;在活动的实践推进过程中,秉承综合融通的思想,与学科联通,在数学课上学习图书编码,在美术课上学习阅读存折的设计与制作,在音乐课上学习汇演编排,在班会课上反馈图书工程进展情况。整个活动融合多方资源,在有序开展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四、过程的扎实性、可推进性
系列活动的过程推进是需要动态生成的能力,需要根据活动的变化对资源进行捕捉、判断、转化、重组来推动班级活动的整体发展,这样才能扎实地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活动螺旋式上升。
二年级孩子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经验的基础阶段,所以班主任的引导和鼓励首先不可缺失。如活动开始,我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文化墙的版块图,有的孩子以绘画的方式表达,有的孩子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还有的孩子以粘贴简报的方式呈现。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能全员参与,扎实开展。在了解了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后,我找准契机,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文化墙的版块设定,活动中他们热情高涨,献计献策,虽然意见与建议比较零散、点状,有的甚至缺乏针对性,但他们在认真思考过程中已经获得成长。为了更好地推进活动,我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多方面思考,以求体现微笑中队的特色,彰显班级创意。孩子们积极参与,勇于承担,在活动中突显主人翁的意识;还根据个人特长,自由选择分组,每个小组各尽其责又团结合作。在扎实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意识得以增强;策划能力、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得以培养。
五、评价的激励性、 可生长性
评价是为了再生长,亦是引领人、发展人的一种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人,激励性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结合活动实践开展,在活动的不同时期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过程发展而针对性的有效评价,设置自评、他评、小组评,助推活动开展,还设置了不同的奖项:最佳参与奖、最佳巧手奖、最佳合作奖、妙笔书画奖、创意设计奖、金点子奖,多维度,多角度评价激励学生的再发展,再生长。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提升自我的价值认同感。
总之,班会活动的选题、定向、设计、过程的推进和评价,都应指向学生的成长需要,要贯穿综合融通、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体验生命的成长,从而实现班会的育人价值。
一、选题的针对性、可实现性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灵魂,只有确立好主题,才能开好班会活动,班会活动的选题,必须准确而有针对性、有价值而可实现;是围绕儿童发展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思想、行为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定。只有站在读懂学生、理解学生、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维度上,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核心价值观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容,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主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一年级新生入校可以设计“班级生活我了解”“岗位建设齐参与”等系列活动,三年级可以设计“我的班级我做主”等系列活动,五年级则可以设计“班级文化月刊”等系列主题活动。
“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只有学生真正想要的活动才是好活动,他们才乐意参与。2015年10月,学校整修,教室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教室的布置,由于我外出学习,班上的文化墙迟迟未动工,孩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希望能担起这份任务。我便以此为契机,召开相应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的授权让孩子们激情高涨,热烈讨论之后决定把文化墙主题设定为“班级创意文化”,因为他们要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墙,要有属于微笑中队的创意。这样的活动是根据需要而设定,既有针对性又有可实现性。
二、目标的清晰性、可达成性
当选定一个核心主题之后,挑战就来自活动目标的清晰性、可达成性,就是将活动的育人价值直接转化为学生发展目标;只有目标清晰合理,才能更好地安排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资源配置。根据学生的发展,基于活动整体性及具体可达成性等方面的思考,我在设计“班级创意文化之文化墙”时设定的目标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悟合作的重要性,明确分工,尝试合作,并在汇报中学习评价,促发创意意识的再发展。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班队活动目标是孩子可触碰可实现的,它更注重学生的尝试体验和同伴小队之间的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合作,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分工,设置了设计组、手工组、书画组、资料收集组、执行组,各显特长,团结合作,在活动汇报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地对同伴竖起了大拇指,感恩从同伴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是合作的最高境界!
以前设计班会活动时,目标时有空泛模糊之弊端,总觉得目标就是一个方向,无需较真;又觉得很多活动虽好,但离孩子很远,不是他们那个年龄能够完成,活动设计便流于形式。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把孩子关在了笼子里,没有认识到孩子身上的潜能。当有了清晰可达成的目标时,学生总能释放潜能,在努力中达成目标,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的系列性、可融通性
班会活动不是一个割裂而零碎的散点,更不是几个随机或应急设计的活动,而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而完整规划的系列活动,前有准备,后有延续,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构思活动的过程中,需运用综合融通的策略,打破学科界限,冲出学校围墙,将其他学科资源和现实生活整合过来,使其成为班会活动的一部分。例如我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整合学科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感体验,与学科老师合作,促成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将相关资源汇聚,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促成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活动的整体架构。
“班级创意文化”系列活动分为五个阶段:“班级公约”“班级岗位建设”“班级文化增值”“班级文化墙设计”“班级创意文化之图书馆”。五个活动相互依存,循序渐进。“班级公约”为班级制度文化奠定了文化基础,“班级岗位建设”为班级组织提供了保障,“班级文化增值”提升了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为班级的隐性文化奠定了基础,小队建设也为后面的活动开展做了充分准备。“班级创意文化之图书馆”工程在设定了图书来源、借阅机制、激励方案、图书编码、阅读存折五个项目之后,就开始招标、小队承包、对项目进行筹备分工合作;在活动的实践推进过程中,秉承综合融通的思想,与学科联通,在数学课上学习图书编码,在美术课上学习阅读存折的设计与制作,在音乐课上学习汇演编排,在班会课上反馈图书工程进展情况。整个活动融合多方资源,在有序开展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四、过程的扎实性、可推进性
系列活动的过程推进是需要动态生成的能力,需要根据活动的变化对资源进行捕捉、判断、转化、重组来推动班级活动的整体发展,这样才能扎实地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活动螺旋式上升。
二年级孩子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经验的基础阶段,所以班主任的引导和鼓励首先不可缺失。如活动开始,我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文化墙的版块图,有的孩子以绘画的方式表达,有的孩子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还有的孩子以粘贴简报的方式呈现。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能全员参与,扎实开展。在了解了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后,我找准契机,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文化墙的版块设定,活动中他们热情高涨,献计献策,虽然意见与建议比较零散、点状,有的甚至缺乏针对性,但他们在认真思考过程中已经获得成长。为了更好地推进活动,我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多方面思考,以求体现微笑中队的特色,彰显班级创意。孩子们积极参与,勇于承担,在活动中突显主人翁的意识;还根据个人特长,自由选择分组,每个小组各尽其责又团结合作。在扎实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意识得以增强;策划能力、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得以培养。
五、评价的激励性、 可生长性
评价是为了再生长,亦是引领人、发展人的一种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人,激励性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结合活动实践开展,在活动的不同时期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过程发展而针对性的有效评价,设置自评、他评、小组评,助推活动开展,还设置了不同的奖项:最佳参与奖、最佳巧手奖、最佳合作奖、妙笔书画奖、创意设计奖、金点子奖,多维度,多角度评价激励学生的再发展,再生长。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提升自我的价值认同感。
总之,班会活动的选题、定向、设计、过程的推进和评价,都应指向学生的成长需要,要贯穿综合融通、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体验生命的成长,从而实现班会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