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学情,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星期上了一篇课文《陋室铭》,我按自己的备课有条不紊地开讲了: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比兴到最后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整个过程看起来很完满,可为何大家的眼神依然是疑惑的呢?有学生站起来:“老师,安贫乐道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不慕荣利,安于贫穷为什么还是一种高洁的思想?那老师教育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事业有成,出人头地岂不是与此矛盾吗?”我一听就意识到备课时我怎没想到学生年龄,对中国传统观念的了解程度呢?所以在课堂上又补充了中国儒家思想观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生这样才明白《陋室铭》的主题。也正因为这件小事件,我想到我们备课中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时常做不好的事情——备学情。
  那什么是学情呢?“学情”,指教师对执教对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比较重视教材的分析、课件的准备等等,这些固然需要,但如果要使备课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服务,还要加强对学生基础情况的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
  为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学生预习反馈。常见的预习分为常规性预习和针对性预习。常规预习分为四步:读好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自学生字,课后生字注好音,并做好词语注释;对课文中一些句子做好批注,提出自己疑问;思考课后习题。
  学生自己预习,对于不明确的问题可以提出来,由课代表集中交给老师,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类,以便对于问题集中的地方在课堂上多加以启发引导,有的放矢,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我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强饮三大白”中“强”怎么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为何意?“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何用两三“粒”这个量词而不用“个”呢?等等。有了这些问题,我备课上课就心中有数。在给学生纠正朗读字音时告诉大家“强”是勉强的意思所以要读qiǎng。探究课文过程中,以“痴”为突破口,问你们想用什么词来替换这个字?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用“孤傲”“高雅”“悠闲”“寂寞”……既调动了同学们积极性,又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在讲解本课重点“白描”写作手法时,特地强调“粒”与“位”作比较,得出“粒”更显得天地之辽阔,人物之渺小。
  针对性预习即设计学案。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文章,精心设计一些问题。通过批阅学案,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懂得?哪些是学生比较模糊的,但通过老师点拨就可以明白的?哪些是不会的,需要老师多加帮助的?只有明确学生学情,教学才有针对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设计以下问题: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理解文章。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维特罗克是这样分析知识理解过程的:“学习的发生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经验,要生成对所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学习者总是需要与他以前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理解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事物,把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使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知识获得改造,同时新知识也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从而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何其芳《秋天》少女失恋图:“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节诗歌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是感兴手法运用,也是外景;再向内情过渡“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表现出初恋少女的思恋之情。学生是一群才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如何有这种情感呢?我想起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我就设置情境请他们回忆自己父母离家时自己对父母的那份思恋,学生们调动自己这份经验,对这份思恋似有感触。
  3.通过单元测验、作业反馈等较为正式的方式,或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尤其是试卷分析法,对阶段性或较大型考核的试卷进行逐题分析,能获得较可靠有效的学情信息。考试实际上提供的,不单是反映每个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分数,试卷中还保存着大量可以用来研究关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情况的宝贵资料。试卷上记录着每个考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掌握得好,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哪些容易掌握,哪些难以理解;从中找出大多数同学得失分的共性问题。由此,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差距,可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这些信息的反馈对教师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很有益处,也能为下一轮教学调整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做到真正因材施教。下述表格即是对学生期中考试试卷前9道选择题做的逐一统计,全班60个学生题目错误情况分布如下:
  第5题是找出对《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这道题目错误率高说明教师对课外阅读未抓落实。第8题找出唐王建《雨过山村》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全诗从人写到景,又从景写到人,将劳动生活巧妙地融入山村特色中,语言清新活泼,有浓郁乡土气息。分析调查发现学生未看到“从人写到景,又从景写到人”两者的顺序是相反的,这是由于平时审题训练未到位。找到问题原因,要解决就容易多了。   5.学生学习风格分析。郝贵生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Dunn(1986)研究发现,结合学习风格理论进行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Andersonj·k(1998)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学习者会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学习风格与学习效果不匹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Keirsey(1998)研究显示,不同个性和气质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类型,知觉反应类型不同的学习者风格不同。视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视觉刺激手段(图片、视频等)来获取信息;听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听歌曲、诗歌等听觉刺激来获取信息;触觉型和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那些操作性活动,喜欢动手尝试,因此,不同知觉型学习者学习风格各有所长,需要与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匹配。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如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课堂气氛不活跃,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采用以上分析法,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后,就可以把备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要备三次课,一是教学前的预案;二是教学中的记录;三是教学后的反思。备课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重点做好反思的有效性,从反思入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何芬,教师,现居江西临川。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