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看,这边的六亩地,就是我们2015年斥资6000万元建设的慈善公益墓园。重点解决特困人群逝者葬不起的问题,为西安地区社会“三无”人员“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提供最佳的身后栖息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兴民先生对我们说。
顺着李兴民所指的方向,抬目望去,纵横的松柏错落有致。每一颗松柏下有六位方形墓穴。据李兴民介绍,这六亩地中,以这样方式存在的墓穴共有5000座,均是提供给无力支付安葬费用困难家庭的。
让困难逝者安享尊严,在这里的逝者都有故事。一位老教授援外十年,为国家付出一生,最终却疾病缠身,付出所有积蓄治病导致逝去难以埋葬。当教授的儿女联系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的时候,李兴民爽快接收,并为老教授挑选了合适的墓穴,其子女感激涕零。目前这个慈善墓园已安置省内外63位逝者,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对孤寡以及特困老人的临终关怀,满足社会困难群体离去有尊严的需求,而这种举措更是填补了陕西殡葬行业对该群体的关怀空白。这种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由墓园出资和提供土地创建公墓的慈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李兴民介绍说:“这些以林葬方式来进行墓园建设,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現代殡葬行业努力实践的事情。”他指着隔壁的玉兰花林,介绍说:“我们还有‘花葬’,让花香常伴,让安心常伴,也让善心常伴……”
豪爽幽默的性情中人,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一印象。
在办公室里,李兴民笑道:“欢迎欢迎!各位都是做‘洋活’事的,不像我就是个‘粗粗农民’。一行人不禁笑了,也为随后的采访拉开了轻松的序幕。
他面带微笑,一口标准的“秦腔”,展现出陕西人的豪迈、大气,说话言简意赅,句句结实。他对要拍照的记者说“本来说话好好的,你这一摄(像),把人摄紧张了”;他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也讲一些生活中的笑话,随和且豁达。
勇于进取的开拓者,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二印象。
李兴民于1991年被推举担任留公一村村委会主任,1994年任村支书。如何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成为他的“心头大患”。留公一村地处偏远,村民思维没有跟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何让村民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打开致富之门?这让李兴民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他组织各种会议,听取意见;问询乡亲,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利用凤栖坡建墓园的想法。
其中的酸甜苦辣能倒一河滩。自1992年开始筹备凤栖山墓园,上报办理手续。此间数年,李兴民为了说服群众,不厌其烦地解释、宣传、教育,同时厘清政策、筹集资金。
当年,殡葬行业不被人理解,有些人觉得“晦气”,不愿跟李兴民打交道,甚至有人连见面的友好握手都不乐意,吃闭门羹对李兴民来说是常态。说东道西指责的,眼红明里暗里搞破坏的等等。终于,在奔波了两年零八个月后,于1994年11月,李兴民拿到合法经营的公墓单位的批文,村民也同意建立凤栖山墓园。
先垫资,他拿出自己的家底数十万元,可这对于墓园建设所需资金来说是杯水车薪。他组织干部群众集资,50元钱都不嫌弃;墓园缺乏管理人才,缺技术,就到处找能人、“挖墙脚”,拉动村上一切可用之人到处学习、观摩……
正是因为李兴民带领着村民不懈努力,凤栖山墓园终于落在西安城南少陵塬畔的凤栖山上。整个园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逐渐发展为陕西规模最大、管理最佳、服务最优、安置和存放骨灰量最多的墓园。
谈到墓园管理,李兴民说,最难的不是管理员工,而是来祭拜的人。
他讲了一件事:恰逢祭拜节日,墓区人手不足,尽管工作人员不断宣传注意防火等要求。仍然有祭拜者,随意烧纸。结果因对祭拜者照看不周,未烧尽的纸张落在油松上,随风一连烧掉十几棵树,造成了严重损失,所幸并未伤人。以此为戒,墓园在2013年起又推出烧纸换鲜花、设立给故人写信的天国信箱、赠送黄丝带等措施,引导大家文明祭祀。
其中的甘苦,用李兴民的话总结,便是:“一个月能跑坏三双鞋。”三这个数字在这里被无限放大,其中蕴含的努力和拼搏,让人敬佩。在李兴民的大手笔开发,大力度建设下,硬是将留公一村荒坡打造成为陕西第十三家墓园,一个集人文、瞻仰、祭祀、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建成。
有追求、有大爱、有境界的慈善人,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三印象。
“一干就是20多年,把小伙子干老了。”李兴民这样感慨。现在园区规划面积1280亩,可安葬墓穴12万座,福容宫可安放骨灰11.7万具。截止目前,园区安葬6万穴,福容宫安置骨灰5万具。作为陕西最大的公墓,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在殡葬文化的传承和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并于2017年4月5日接待了国际殡协主席特蕾莎·萨维德拉女士的考察,受到特蕾莎主席的高度赞誉。
2017年,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实行股份制改造,规定2016年10月1日前属于本村户口的,每人一股。这一举措使得村民的收入再上台阶。户均资产翻了几十倍。李兴民带领村民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幸福的暖流在留公人的血管里涌动。
“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李兴民这样说。随着墓园的逐步成熟,李兴民开始着力于惠民殡葬,将服务社会作为重点,大力开展慈善和公益事业,以社会担当为己任,以扶贫帮困为宗旨,为西安及其周边市民群众提供最佳的殡葬管理服务。
为了改变常人对墓园的刻板印象,力图打造墓园的生态与人文元素。李兴民及团队更是走访国内五六百家墓园,并观摩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一百多座墓园,汲取经验,融入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当中。不仅将中国历代孝文化通过展板、雕塑等实物进行展示,更是通过改善墓园规划、建设“园林式”风景建筑以及大量保存当地风土文化,尽全力打造“景观式”纪念园,将纪念园融入凤栖山的风景与文化中。他们还打造英烈文化,安放在墓园的有人民功臣、劳动模范、抗战将军、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等一大批仁人志士、英烈豪杰,彰显社会正能量。他们还强化品牌效应,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与殡葬文化有机融合,绽放光彩。 “我就是想让这里变成公园一样,没事儿还能坐在里面看书。”李兴民如是说。
这一切,不仅仅是景色景观的融合,而是李兴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慈善理念,更是旧殡葬文化的提升与新殡葬文化的确立。
而在为贫困家庭解决安葬困难的问题上,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先后推出了10多个档次,50多种艺术墓体,配合从1996年就推出了墙头墓、惠民街等廉价墓型和墓体,专门为解决贫困群体逝者提供方便。
近几年,园区为航天城建设中17个村整体拆迁集中解决骨灰安放1.8万具,为三星社區建设9个村整体拆迁集中解决骨灰安葬112万具,为高新社区建设3个村整体拆迁集中安放骨灰7500具。同时还为西安雁塔区翟家堡村、双桥头村,北郊杨家围墙、西郊的土门村提供墓地及建起骨灰安放堂。这些举措,解除了所有拆迁村先贤移坟安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有力地支持当地政府的开发与发展,扛起了社会责任与担当。
另外,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将公益事业发展作为首要,积极投资学校教育,扶贫帮困和奉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先后多次为村办小学捐资数百万元;捐赠图书5000多册;资助贫困大学生20多名;为10户贫困家庭出资100多万元修建新居;为村上整街修路、绿化植树、高压线路扩充增容,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投资近千万元,为区慈善协会捐赠100多万元,设立小学专项奖励基金,为公益慈善事业尽力贡献。
3月27日,凤栖山人文纪念园慈善助学基金捐赠仪式在长安区鸣犊街道留公村小学举行。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有限责任公司向留公小学捐赠一百万设立助学基金,每年拿出5万元存款利息用于奖励留公小学优秀学子与教师,他们看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公司董事长李兴民还以个人名义捐资28万元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资助在校贫困学生。
经过25年的创新发展,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已成为陕西同行业的领头羊,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行业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被陕西省评为名牌企业,荣获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会长单位,被接收为全国殡葬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同年荣获“中国百家好品牌”荣誉称号,李兴民被授予中国(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称号。
在李兴民办公室的正面墙上,挂着“诚善修德”的字幅。李兴民说过:“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李兴民一直践行着他的理念。
一位“粗粗农民”的开拓与进取,境界与格局,将对人临终的慈善与关怀,从点到面的辐射,为三秦大地送去温暖的大爱之光。
如今,李兴民带领他的创业团队正向“全国最美陵园”迈进,他们要让纪念园真正成为园林建筑、园艺景观、人文纪念、旅游观光、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人文品质纪念园,这里不仅成为生命和灵魂的栖息地,更要成为文化和精神的传播殿堂。
顺着李兴民所指的方向,抬目望去,纵横的松柏错落有致。每一颗松柏下有六位方形墓穴。据李兴民介绍,这六亩地中,以这样方式存在的墓穴共有5000座,均是提供给无力支付安葬费用困难家庭的。
让困难逝者安享尊严,在这里的逝者都有故事。一位老教授援外十年,为国家付出一生,最终却疾病缠身,付出所有积蓄治病导致逝去难以埋葬。当教授的儿女联系到凤栖山人文纪念园的时候,李兴民爽快接收,并为老教授挑选了合适的墓穴,其子女感激涕零。目前这个慈善墓园已安置省内外63位逝者,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对孤寡以及特困老人的临终关怀,满足社会困难群体离去有尊严的需求,而这种举措更是填补了陕西殡葬行业对该群体的关怀空白。这种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由墓园出资和提供土地创建公墓的慈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李兴民介绍说:“这些以林葬方式来进行墓园建设,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現代殡葬行业努力实践的事情。”他指着隔壁的玉兰花林,介绍说:“我们还有‘花葬’,让花香常伴,让安心常伴,也让善心常伴……”
豪爽幽默的性情中人,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一印象。
在办公室里,李兴民笑道:“欢迎欢迎!各位都是做‘洋活’事的,不像我就是个‘粗粗农民’。一行人不禁笑了,也为随后的采访拉开了轻松的序幕。
他面带微笑,一口标准的“秦腔”,展现出陕西人的豪迈、大气,说话言简意赅,句句结实。他对要拍照的记者说“本来说话好好的,你这一摄(像),把人摄紧张了”;他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也讲一些生活中的笑话,随和且豁达。
勇于进取的开拓者,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二印象。
李兴民于1991年被推举担任留公一村村委会主任,1994年任村支书。如何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成为他的“心头大患”。留公一村地处偏远,村民思维没有跟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何让村民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打开致富之门?这让李兴民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他组织各种会议,听取意见;问询乡亲,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利用凤栖坡建墓园的想法。
其中的酸甜苦辣能倒一河滩。自1992年开始筹备凤栖山墓园,上报办理手续。此间数年,李兴民为了说服群众,不厌其烦地解释、宣传、教育,同时厘清政策、筹集资金。
当年,殡葬行业不被人理解,有些人觉得“晦气”,不愿跟李兴民打交道,甚至有人连见面的友好握手都不乐意,吃闭门羹对李兴民来说是常态。说东道西指责的,眼红明里暗里搞破坏的等等。终于,在奔波了两年零八个月后,于1994年11月,李兴民拿到合法经营的公墓单位的批文,村民也同意建立凤栖山墓园。
先垫资,他拿出自己的家底数十万元,可这对于墓园建设所需资金来说是杯水车薪。他组织干部群众集资,50元钱都不嫌弃;墓园缺乏管理人才,缺技术,就到处找能人、“挖墙脚”,拉动村上一切可用之人到处学习、观摩……
正是因为李兴民带领着村民不懈努力,凤栖山墓园终于落在西安城南少陵塬畔的凤栖山上。整个园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逐渐发展为陕西规模最大、管理最佳、服务最优、安置和存放骨灰量最多的墓园。
谈到墓园管理,李兴民说,最难的不是管理员工,而是来祭拜的人。
他讲了一件事:恰逢祭拜节日,墓区人手不足,尽管工作人员不断宣传注意防火等要求。仍然有祭拜者,随意烧纸。结果因对祭拜者照看不周,未烧尽的纸张落在油松上,随风一连烧掉十几棵树,造成了严重损失,所幸并未伤人。以此为戒,墓园在2013年起又推出烧纸换鲜花、设立给故人写信的天国信箱、赠送黄丝带等措施,引导大家文明祭祀。
其中的甘苦,用李兴民的话总结,便是:“一个月能跑坏三双鞋。”三这个数字在这里被无限放大,其中蕴含的努力和拼搏,让人敬佩。在李兴民的大手笔开发,大力度建设下,硬是将留公一村荒坡打造成为陕西第十三家墓园,一个集人文、瞻仰、祭祀、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建成。
有追求、有大爱、有境界的慈善人,这是对李兴民的第三印象。
“一干就是20多年,把小伙子干老了。”李兴民这样感慨。现在园区规划面积1280亩,可安葬墓穴12万座,福容宫可安放骨灰11.7万具。截止目前,园区安葬6万穴,福容宫安置骨灰5万具。作为陕西最大的公墓,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在殡葬文化的传承和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并于2017年4月5日接待了国际殡协主席特蕾莎·萨维德拉女士的考察,受到特蕾莎主席的高度赞誉。
2017年,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实行股份制改造,规定2016年10月1日前属于本村户口的,每人一股。这一举措使得村民的收入再上台阶。户均资产翻了几十倍。李兴民带领村民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幸福的暖流在留公人的血管里涌动。
“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李兴民这样说。随着墓园的逐步成熟,李兴民开始着力于惠民殡葬,将服务社会作为重点,大力开展慈善和公益事业,以社会担当为己任,以扶贫帮困为宗旨,为西安及其周边市民群众提供最佳的殡葬管理服务。
为了改变常人对墓园的刻板印象,力图打造墓园的生态与人文元素。李兴民及团队更是走访国内五六百家墓园,并观摩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一百多座墓园,汲取经验,融入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当中。不仅将中国历代孝文化通过展板、雕塑等实物进行展示,更是通过改善墓园规划、建设“园林式”风景建筑以及大量保存当地风土文化,尽全力打造“景观式”纪念园,将纪念园融入凤栖山的风景与文化中。他们还打造英烈文化,安放在墓园的有人民功臣、劳动模范、抗战将军、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等一大批仁人志士、英烈豪杰,彰显社会正能量。他们还强化品牌效应,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孝道文化与殡葬文化有机融合,绽放光彩。 “我就是想让这里变成公园一样,没事儿还能坐在里面看书。”李兴民如是说。
这一切,不仅仅是景色景观的融合,而是李兴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慈善理念,更是旧殡葬文化的提升与新殡葬文化的确立。
而在为贫困家庭解决安葬困难的问题上,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先后推出了10多个档次,50多种艺术墓体,配合从1996年就推出了墙头墓、惠民街等廉价墓型和墓体,专门为解决贫困群体逝者提供方便。
近几年,园区为航天城建设中17个村整体拆迁集中解决骨灰安放1.8万具,为三星社區建设9个村整体拆迁集中解决骨灰安葬112万具,为高新社区建设3个村整体拆迁集中安放骨灰7500具。同时还为西安雁塔区翟家堡村、双桥头村,北郊杨家围墙、西郊的土门村提供墓地及建起骨灰安放堂。这些举措,解除了所有拆迁村先贤移坟安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有力地支持当地政府的开发与发展,扛起了社会责任与担当。
另外,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将公益事业发展作为首要,积极投资学校教育,扶贫帮困和奉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先后多次为村办小学捐资数百万元;捐赠图书5000多册;资助贫困大学生20多名;为10户贫困家庭出资100多万元修建新居;为村上整街修路、绿化植树、高压线路扩充增容,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投资近千万元,为区慈善协会捐赠100多万元,设立小学专项奖励基金,为公益慈善事业尽力贡献。
3月27日,凤栖山人文纪念园慈善助学基金捐赠仪式在长安区鸣犊街道留公村小学举行。西安凤栖山人文纪念园有限责任公司向留公小学捐赠一百万设立助学基金,每年拿出5万元存款利息用于奖励留公小学优秀学子与教师,他们看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公司董事长李兴民还以个人名义捐资28万元改善学校教学环境,资助在校贫困学生。
经过25年的创新发展,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已成为陕西同行业的领头羊,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行业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被陕西省评为名牌企业,荣获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会长单位,被接收为全国殡葬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同年荣获“中国百家好品牌”荣誉称号,李兴民被授予中国(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称号。
在李兴民办公室的正面墙上,挂着“诚善修德”的字幅。李兴民说过:“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李兴民一直践行着他的理念。
一位“粗粗农民”的开拓与进取,境界与格局,将对人临终的慈善与关怀,从点到面的辐射,为三秦大地送去温暖的大爱之光。
如今,李兴民带领他的创业团队正向“全国最美陵园”迈进,他们要让纪念园真正成为园林建筑、园艺景观、人文纪念、旅游观光、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人文品质纪念园,这里不仅成为生命和灵魂的栖息地,更要成为文化和精神的传播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