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在电视转播中,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实用布光方法,介绍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浦东演播室布光实例。
【关键词】 混合光源;电视演播室;布光;色温;光比;案例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5.005
【Abstract】The practical method of lighting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under hybrid light conditions in television.
【Key Words】hybrid light source; TV studio; lighting; color temperature; light ratio; case
随着广播电视和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电视观众对节目内容、品质及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来自互联网媒体的挑战也日益严峻,电视作为实时信息传播手段的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视,广播电视机构在对重大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及重要体育赛事等的现场报道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场直播、转播的方式。由此,也给在各类现场即非常规演播场所的灯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由于直播、转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节目组往往会在非常规演播场所遇到各种问题,例如:节目现场存在混合光源色温不统一,或室外阳光过强且随时间推移有明显变化(导致光比过大)等。这些问题需要灯光设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保证照明达到节目要求的理想效果。
笔者在20多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中,对非常规演播场所的用光有过较多摸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拟就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实用型布光方案进行粗浅探讨,供同行参考。
1 混合光源环境布光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拍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电视的现场直播或转播录制需要在混合光源环境下进行(新闻采访)。所谓混合光源环境,是指有色温各异的不同光源照明的环境,光源的组合可以是自然光(6 000 K)、日光灯(4 800 K)、白炽灯(3 000 K)、摄像灯(3 200 K)及其他任意可能的照明方式组合。事实上,光源的不同会使色温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以5 600 K调整白平衡时,颜色偏红的灯光的色温相对较低,而以3 200 K调整白平衡时,偏蓝光的色温则相对较高。混合光源的直播或录播环境对灯光师的色温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尽管实践中的布光问题会因演播场所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灯光为节目服务的宗旨,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解决。通常,在制订具体的布光策略之前,首先要用专业的色温测光表确定现场的色温差异程度;然后,据此决定以哪一种光源作为主导光源,这一决定将影响到用光方案所采用的基本色温。在针对该主导光源进行白平衡设定之后,可请摄像师利用广角摄像功能对现场试拍并在监视器中查看结果,找出其他颜色的次要光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需要保留、修改或取消这些次要光源,并制订出相应的方案。
2 基本布光策略
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对色平衡存在冲突的混合光源进行校正处理:一是在不改变各种光源色温的情况下对它们加以利用;二是通过改变一种或多种光源的色温来改善照明,包括采用加装色温纸,遮盖或关闭取消一种或多种光源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内环境下最常见的三种光源分别是窗外射入的自然光、室内原有的日光灯照明以及专业的卤素摄像灯。以此为前提,可以采取分别对应于上述两种方式的两项基本布光策略。
2.1 相得益彰地利用多种光源
如果采访或拍摄现场原有的日光灯质量较高,其色温应该能够接近于从窗外射入的自然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把窗外的自然光作为主光源(以5 600 K调整白平衡),而以室内的日光灯作为补充光源。如果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在拍摄对象身上产生阴影,则可以尝试用银色反光板对着窗口来反射自然光,以增加补光量。如果拍摄现场允许把反光板放置在不太远的地方,其效果会更好。然后再考虑用亮度适当的卤素灯为拍摄对象提供背后照明,这会给其身上投下一抹温暖的亮色。这种策略是在不对三种光源进行色温改变的情况下,使它们巧妙地合而为一。
2.2 对一种或多种光源进行改进
最常见、最简单的做法是用色温纸加在摄像灯上以增高其色温,或直接利用高色温灯具(镝灯5 600 K),使之与窗外自然光和天花板上的日光灯色温相匹配。当然,为了得到合适的光比,也可以设法增强或减弱自然光和头顶日光灯的强度,以达到与室内照明灯具亮度的统一,但这么做的难度相对来说会大一些。而减弱自然光的一个经济、简便的方法是,给玻璃窗贴上类似汽车玻璃上的那种遮光薄膜,例如,笔者参与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现场演播室最初灯光方案曾一度打算采用这种办法。不过,有时候对室内日光灯采用薄膜遮蔽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不如直接更换符合要求的灯具来得省时、便捷。
2.3 光比的控制
在混合光源演播场所的布光实践中,光比的控制也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日光条件下演播时间较长的节目。因为随着太阳自东向西的升降运动,变化的日光强度会对演播现场的照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变化的阳光对拍摄现场背景物体的照射亮度也会反过来对拍摄对象产生影响。为了达到拍摄任务所要求的效果,笔者常采取两种方法来控制正常的光比:一是在拍摄对象脸部照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背景照明亮度来实现;二是在背景亮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拍摄对象的脸部照度来实现。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同时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调整。
3 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浦东演播室布光案例
下面以笔者参与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浦东演播室布光方案为例,对上文论及的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布光要点作进一步诠释。该演播室是四周均为落地玻璃的全透明混合光源演播室(见图1)。当时,中央电视台对前方提出的转播要求是以中国馆为主背景进行全天候直播,而且每天在直播过程中还要变换两到三个背景。这一要求对于灯光设计组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每天早上日出后,阳光就会透过落地玻璃照射到整个演播室中,使演播室里的人和物的形象都产生了剪影效果。当时,在演播室里曾用测光表测得照度超过上万勒克斯。在这样的条件下,利用传统的增强大功率灯具进行照明,来提高主持人面部的照度,以达到与背景的正常光比的方法,其难度很大。 针对白天演播室内自然光强烈的情况,灯光设计组最初设想,在主持人身后的背景玻璃墙上贴一层比摄像机取景画面稍大的薄膜,来达到减弱背景自然光强度的目的(这种类似汽车太阳膜的遮光膜有深浅之分,使用时可根据当时演播场所需光照条件加以选择)。而在阳光过于强烈而导致演播室主背景亮度过高时,还可考虑在已贴膜的情况下再在玻璃上加挂一层黑纱,可把外面的自然光亮度降低一半以上。在进行这两项操作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照明灯具(镝灯),便可比较容易地实现演播所要求的光比。即便由于天气阴晴变化导致自然光亮度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加减黑纱来对光比作出调整。
但这种方案最后还是被否定了。这是因为,如果采用该方案,那么,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的布光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夜间布光的问题。浦东演播室要承担全天候的演播任务,而在需要进行晚间直播的情况下,由于主持人身后玻璃贴了一层薄膜,其所处的背景会显得格外黑,尤其是在演播室外景观照明不够亮的情况下(见图2),会给观众产生主持人在漆黑背景下演播的错觉。但是考虑第二天演播室的需要,已经贴上的薄膜又不可能揭除。这就给灯光设计团队出了一个难题。设计团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和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利用偏振膜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偏振膜对入射光具有控制透过光亮的功能。利用这一原理,在演播室的玻璃窗前加装了偏振膜,同时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加装偏振镜,从而可以通过旋转摄像机镜头前的偏振镜来调整主持人背景的亮度。利用偏振技术在不改变人物脸部照度的情况下改变了背景的亮度,从而达到满意的白天拍摄效果。为了满足夜间拍摄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给演播室天花板安装了滑轨,把偏振膜用亚克力板加装起来并用钢丝吊挂在滑轨上。亚克力板的自重非常轻,特别是其透明度和透光度如同玻璃一样,根本不会影响画面的质量。白天时可以把它们推出来利用偏振技术来进行光度调节,晚上再把它们推走,露出玻璃窗,并摘掉摄像机前的偏振镜,再根据背景景观照明的亮度调整演播室里灯光的照度。由此顺利完成了演播室全天候转播任务的布光工作。
综上所述,在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布光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利用演播场所的自然光、固有日光灯照明及专业卤素摄像灯照明的结合来达到满意的色温,而且还可以在较为严苛的混合光源环境下,灯光设计者根据演播要求,采用各种物理及光学手段对光源的亮度和灯具的照度予以增减,得到满意的光比,从而实现播出所需的灯光效果。
作者简介:
朱海涛,198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系,现任央视技术制作中心灯光设计师。长期从事新闻、综艺、体育等报道的灯光设计工作。曾全程参与央视多届春晚(1987年~1997年)、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报道的灯光设计,尤其擅长大型演出及实况演播的现场灯光支持。主持央视雅典奥运会、第11届全运会等大型报道,及《开心辞典》、《大风车》、《正大综艺》等栏目的灯光设计工作。其中,首届中韩歌会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现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全国电视灯光评比综合文艺三等奖。
(编辑 张冠华)
【关键词】 混合光源;电视演播室;布光;色温;光比;案例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5.005
【Abstract】The practical method of lighting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under hybrid light conditions in television.
【Key Words】hybrid light source; TV studio; lighting; color temperature; light ratio; case
随着广播电视和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电视观众对节目内容、品质及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来自互联网媒体的挑战也日益严峻,电视作为实时信息传播手段的功能正日益受到重视,广播电视机构在对重大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及重要体育赛事等的现场报道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场直播、转播的方式。由此,也给在各类现场即非常规演播场所的灯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由于直播、转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节目组往往会在非常规演播场所遇到各种问题,例如:节目现场存在混合光源色温不统一,或室外阳光过强且随时间推移有明显变化(导致光比过大)等。这些问题需要灯光设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保证照明达到节目要求的理想效果。
笔者在20多年的电视灯光设计实践中,对非常规演播场所的用光有过较多摸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拟就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实用型布光方案进行粗浅探讨,供同行参考。
1 混合光源环境布光概述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拍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电视的现场直播或转播录制需要在混合光源环境下进行(新闻采访)。所谓混合光源环境,是指有色温各异的不同光源照明的环境,光源的组合可以是自然光(6 000 K)、日光灯(4 800 K)、白炽灯(3 000 K)、摄像灯(3 200 K)及其他任意可能的照明方式组合。事实上,光源的不同会使色温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以5 600 K调整白平衡时,颜色偏红的灯光的色温相对较低,而以3 200 K调整白平衡时,偏蓝光的色温则相对较高。混合光源的直播或录播环境对灯光师的色温把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尽管实践中的布光问题会因演播场所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灯光为节目服务的宗旨,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解决。通常,在制订具体的布光策略之前,首先要用专业的色温测光表确定现场的色温差异程度;然后,据此决定以哪一种光源作为主导光源,这一决定将影响到用光方案所采用的基本色温。在针对该主导光源进行白平衡设定之后,可请摄像师利用广角摄像功能对现场试拍并在监视器中查看结果,找出其他颜色的次要光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需要保留、修改或取消这些次要光源,并制订出相应的方案。
2 基本布光策略
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对色平衡存在冲突的混合光源进行校正处理:一是在不改变各种光源色温的情况下对它们加以利用;二是通过改变一种或多种光源的色温来改善照明,包括采用加装色温纸,遮盖或关闭取消一种或多种光源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室内环境下最常见的三种光源分别是窗外射入的自然光、室内原有的日光灯照明以及专业的卤素摄像灯。以此为前提,可以采取分别对应于上述两种方式的两项基本布光策略。
2.1 相得益彰地利用多种光源
如果采访或拍摄现场原有的日光灯质量较高,其色温应该能够接近于从窗外射入的自然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把窗外的自然光作为主光源(以5 600 K调整白平衡),而以室内的日光灯作为补充光源。如果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在拍摄对象身上产生阴影,则可以尝试用银色反光板对着窗口来反射自然光,以增加补光量。如果拍摄现场允许把反光板放置在不太远的地方,其效果会更好。然后再考虑用亮度适当的卤素灯为拍摄对象提供背后照明,这会给其身上投下一抹温暖的亮色。这种策略是在不对三种光源进行色温改变的情况下,使它们巧妙地合而为一。
2.2 对一种或多种光源进行改进
最常见、最简单的做法是用色温纸加在摄像灯上以增高其色温,或直接利用高色温灯具(镝灯5 600 K),使之与窗外自然光和天花板上的日光灯色温相匹配。当然,为了得到合适的光比,也可以设法增强或减弱自然光和头顶日光灯的强度,以达到与室内照明灯具亮度的统一,但这么做的难度相对来说会大一些。而减弱自然光的一个经济、简便的方法是,给玻璃窗贴上类似汽车玻璃上的那种遮光薄膜,例如,笔者参与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现场演播室最初灯光方案曾一度打算采用这种办法。不过,有时候对室内日光灯采用薄膜遮蔽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不如直接更换符合要求的灯具来得省时、便捷。
2.3 光比的控制
在混合光源演播场所的布光实践中,光比的控制也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日光条件下演播时间较长的节目。因为随着太阳自东向西的升降运动,变化的日光强度会对演播现场的照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变化的阳光对拍摄现场背景物体的照射亮度也会反过来对拍摄对象产生影响。为了达到拍摄任务所要求的效果,笔者常采取两种方法来控制正常的光比:一是在拍摄对象脸部照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背景照明亮度来实现;二是在背景亮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拍摄对象的脸部照度来实现。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同时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调整。
3 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浦东演播室布光案例
下面以笔者参与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央电视台浦东演播室布光方案为例,对上文论及的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布光要点作进一步诠释。该演播室是四周均为落地玻璃的全透明混合光源演播室(见图1)。当时,中央电视台对前方提出的转播要求是以中国馆为主背景进行全天候直播,而且每天在直播过程中还要变换两到三个背景。这一要求对于灯光设计组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每天早上日出后,阳光就会透过落地玻璃照射到整个演播室中,使演播室里的人和物的形象都产生了剪影效果。当时,在演播室里曾用测光表测得照度超过上万勒克斯。在这样的条件下,利用传统的增强大功率灯具进行照明,来提高主持人面部的照度,以达到与背景的正常光比的方法,其难度很大。 针对白天演播室内自然光强烈的情况,灯光设计组最初设想,在主持人身后的背景玻璃墙上贴一层比摄像机取景画面稍大的薄膜,来达到减弱背景自然光强度的目的(这种类似汽车太阳膜的遮光膜有深浅之分,使用时可根据当时演播场所需光照条件加以选择)。而在阳光过于强烈而导致演播室主背景亮度过高时,还可考虑在已贴膜的情况下再在玻璃上加挂一层黑纱,可把外面的自然光亮度降低一半以上。在进行这两项操作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照明灯具(镝灯),便可比较容易地实现演播所要求的光比。即便由于天气阴晴变化导致自然光亮度的不同,也可以通过加减黑纱来对光比作出调整。
但这种方案最后还是被否定了。这是因为,如果采用该方案,那么,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的布光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夜间布光的问题。浦东演播室要承担全天候的演播任务,而在需要进行晚间直播的情况下,由于主持人身后玻璃贴了一层薄膜,其所处的背景会显得格外黑,尤其是在演播室外景观照明不够亮的情况下(见图2),会给观众产生主持人在漆黑背景下演播的错觉。但是考虑第二天演播室的需要,已经贴上的薄膜又不可能揭除。这就给灯光设计团队出了一个难题。设计团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和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利用偏振膜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偏振膜对入射光具有控制透过光亮的功能。利用这一原理,在演播室的玻璃窗前加装了偏振膜,同时在摄像机的镜头前加装偏振镜,从而可以通过旋转摄像机镜头前的偏振镜来调整主持人背景的亮度。利用偏振技术在不改变人物脸部照度的情况下改变了背景的亮度,从而达到满意的白天拍摄效果。为了满足夜间拍摄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给演播室天花板安装了滑轨,把偏振膜用亚克力板加装起来并用钢丝吊挂在滑轨上。亚克力板的自重非常轻,特别是其透明度和透光度如同玻璃一样,根本不会影响画面的质量。白天时可以把它们推出来利用偏振技术来进行光度调节,晚上再把它们推走,露出玻璃窗,并摘掉摄像机前的偏振镜,再根据背景景观照明的亮度调整演播室里灯光的照度。由此顺利完成了演播室全天候转播任务的布光工作。
综上所述,在混合光源环境下的布光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利用演播场所的自然光、固有日光灯照明及专业卤素摄像灯照明的结合来达到满意的色温,而且还可以在较为严苛的混合光源环境下,灯光设计者根据演播要求,采用各种物理及光学手段对光源的亮度和灯具的照度予以增减,得到满意的光比,从而实现播出所需的灯光效果。
作者简介:
朱海涛,198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系,现任央视技术制作中心灯光设计师。长期从事新闻、综艺、体育等报道的灯光设计工作。曾全程参与央视多届春晚(1987年~1997年)、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报道的灯光设计,尤其擅长大型演出及实况演播的现场灯光支持。主持央视雅典奥运会、第11届全运会等大型报道,及《开心辞典》、《大风车》、《正大综艺》等栏目的灯光设计工作。其中,首届中韩歌会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现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全国电视灯光评比综合文艺三等奖。
(编辑 张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