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总有一些淡淡的焦虑:我能当好老师吗?在忐忑中我逐渐学会驾驭课堂;在不安中我逐渐习得教育的基本规律。我坚信:只要用心,我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带着这份信念和执着,我走过了16年的教师生涯。16年的历程,朴素而亲切,平淡中演绎着精彩。
从朴素到精彩
我所学的专业不是英语教育专业,初登讲台,对于课堂、教材和学生我都非常陌生。但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慢慢地理解了英语教学。多年的思考让我发现英语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英语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最为有效?
对于第一个问题,课标和教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个看似简单而略带幼稚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语言知识不外乎就是词汇和语法,语言技能不就是听说读写吗?但是实践和探索的结果证明:教会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简单。学生的问题是:教完词汇和语法后,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训练了语言技能,他们不会运用。为什么学生这么多年一直在学习英语,却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呢?我开始研究学生。我所教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学习英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英语课堂,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英语并不感兴趣,处于半放弃的学习状态,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还存有学习的愿望。学习英语原动力的缺失和希望继续求学的愿望,让他们对这个学科持有观望和期待的矛盾心理状态。学生的共性心理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成为我的第一要务。信心来自鼓励。课堂上,一个鼓舞的眼神、一句中肯的赞许都是我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作业评语和批注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课下的谈心是我了解和激励学生的重要策略。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认可,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一次课堂的偶发事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课上,我让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习作,其中一位同学的文章很优秀,我做了点评和表扬后,不经意地把她的作品擦掉了。整节课,我发现这位同学一直不高兴,课下询问才知道,她希望老师能够把她的文章在黑板上多保留一段时间。这件事让我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在不影响我写板书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的板书作品一直保留到下课。类似的习惯很多,这些习惯都是学生教给我的。对学生的研究使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内涵。
探索“怎样教得有效”的历程是我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十年前,李俊和老师的讲座令我至今难忘。李老师提出了“五句话口头作文教学策略”,这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当我把“五句话口头作文训练策略”运用到教学中时,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次成功的尝试孕育了我的第一个区级课题《诵、背、演、说、写——写作训练模式》。这个课题把语音、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效地整合,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有很大帮助,成果的发表也让我对教学更加自信。
在对教法的研究中,针对同一种教法,我参阅尽可能多的观点,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最后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和再加工,拟定自己的行动研究方案并加以验证。这一做法成为我做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主持两个市级课题的研究中,我都坚持这一做法。在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依据系统论,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体系:总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最初的实验中,选用的教学活动总能找出其中的不足,“挑剔”的我便想出制定三级目标这个办法,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思想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得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做到环环相扣。通过多年的实践,我逐渐把这一想法发展成我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批判别人难,批判自己更难。批判别人需要大量研究和求证,批判自己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出自己的缺点。因此,每节课后,我都找学生做访谈,针对自己不太满意的课堂教学环节或内容询问他们的感受,然后通过教学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做市级课题《探究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时,我写下了下面一段反思日志:
课堂上学生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他们并没有跟上我的教学程序。学生的反应是迟钝的,但是我为什么没有及时调整呢?我的失误使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我应该调查一下原因。通过学生的访谈表明:我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出了差错,我的课前预测出了问题,学生还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能力。我的活动设计太难,学生难以跟上我的教学节奏。
正是在无数个反思日志中,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教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如果缺失自我监控,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不及时反思,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正是在对每节课的反思中,我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涵。
从感动到主动
对自己的挑剔使得我对学生也很“刻薄”。我宽容他们的错误,但对他们的问题常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并督促其改正。每届学生毕业后,我都要求他们给我写一封信,写出他们对我的评价。其中一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李老师,我的英语能考出好成绩,还得益于您对我作文的点评。您在点评中对我的写作问题说得那么透彻,当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也意识到自己作文差的原因:背诵的范文太少、文章缺少衔接、作文内容不够充实。非典期间,按照您要求,通过写→改→评策略和背诵范文的方式,我狠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高考时,当我看到作文题目,觉得非常亲切,自己也越写越顺畅。最终,我的作文成绩很高,真心地感谢老师。
感动学生的方式很多,如果一次“刻薄”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学效益则不可估量。教学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当班主任期间,看到学生的体质差,自制力弱,学习韧劲不足,我便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准时到操场集合跑步。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到操场并坚持和他们一起跑完四圈的。起初,部分学生不乐意,家长也不是很支持,但是我用自己的“固执”说服了他们。我有寒腿的毛病,冬天跑步还必须穿棉裤,跑完步后会大汗淋漓。元旦那天,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礼物——一双护膝。教育不需过多的语言,有时一份坚守就能出成绩。我用坚守换取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习惯的改变、学习态度的变化。我发现学生的收益有时会远远超出我的期望。我一直希望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我读教育硕士期间,每周五都要去首师大上课。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借鉴英国著名拉格比公学校长阿诺德自主管理的教育思想,给班干部很大的管理权并把自我监督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措施,教育效果非常好。实践表明,班里的纪律要好于往常,问题要少于平时。学生的变化换取了家长对我的认可,他们更加支持我的工作,家校配合下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从经师到人师
教育需要一份坚守,需要一份执着,更需要坚定的信念。秉承做优秀教师的信念,凭着自己对职业的热爱,我走过了16个春秋的教师生涯。现在的我,应对教育问题,多了一些沉稳,多了一份成熟。但是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相比,自己相差甚远。我理想中的角色定位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烙下深刻的印记,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所教的毕业生中,由于高中阶段坚实的英语基础,他们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的同行。但也有遗憾,一些人会因为缺少继续学习英语的机会而放弃英语学习。他们的遗憾让我伤感,我还做得不够好。学生与我的信件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自己教育的成功,也能看到教育的缺憾。
带着这份伤感和缺憾,我不断反思:我还能做些什么?学科学习之外,学生更需要“永恒学习的愿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这对于我是一个大课题,也是我发展的新起点,即完成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我深知:传递知识技能易,传递信念难。但是面对挑战,我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我要把对职业的热爱转化为对事业的忠诚,把自我超越的热情转化为教育智慧,做好未来的事业,教好每一位学生。■
从朴素到精彩
我所学的专业不是英语教育专业,初登讲台,对于课堂、教材和学生我都非常陌生。但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慢慢地理解了英语教学。多年的思考让我发现英语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英语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才最为有效?
对于第一个问题,课标和教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个看似简单而略带幼稚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语言知识不外乎就是词汇和语法,语言技能不就是听说读写吗?但是实践和探索的结果证明:教会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简单。学生的问题是:教完词汇和语法后,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训练了语言技能,他们不会运用。为什么学生这么多年一直在学习英语,却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呢?我开始研究学生。我所教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学习英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英语课堂,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英语并不感兴趣,处于半放弃的学习状态,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还存有学习的愿望。学习英语原动力的缺失和希望继续求学的愿望,让他们对这个学科持有观望和期待的矛盾心理状态。学生的共性心理让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
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成为我的第一要务。信心来自鼓励。课堂上,一个鼓舞的眼神、一句中肯的赞许都是我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作业评语和批注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课下的谈心是我了解和激励学生的重要策略。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认可,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一次课堂的偶发事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课上,我让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习作,其中一位同学的文章很优秀,我做了点评和表扬后,不经意地把她的作品擦掉了。整节课,我发现这位同学一直不高兴,课下询问才知道,她希望老师能够把她的文章在黑板上多保留一段时间。这件事让我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在不影响我写板书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的板书作品一直保留到下课。类似的习惯很多,这些习惯都是学生教给我的。对学生的研究使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内涵。
探索“怎样教得有效”的历程是我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十年前,李俊和老师的讲座令我至今难忘。李老师提出了“五句话口头作文教学策略”,这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当我把“五句话口头作文训练策略”运用到教学中时,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次成功的尝试孕育了我的第一个区级课题《诵、背、演、说、写——写作训练模式》。这个课题把语音、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效地整合,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有很大帮助,成果的发表也让我对教学更加自信。
在对教法的研究中,针对同一种教法,我参阅尽可能多的观点,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最后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和再加工,拟定自己的行动研究方案并加以验证。这一做法成为我做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主持两个市级课题的研究中,我都坚持这一做法。在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中,依据系统论,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体系:总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最初的实验中,选用的教学活动总能找出其中的不足,“挑剔”的我便想出制定三级目标这个办法,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思想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得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做到环环相扣。通过多年的实践,我逐渐把这一想法发展成我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批判别人难,批判自己更难。批判别人需要大量研究和求证,批判自己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出自己的缺点。因此,每节课后,我都找学生做访谈,针对自己不太满意的课堂教学环节或内容询问他们的感受,然后通过教学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做市级课题《探究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时,我写下了下面一段反思日志:
课堂上学生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他们并没有跟上我的教学程序。学生的反应是迟钝的,但是我为什么没有及时调整呢?我的失误使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我应该调查一下原因。通过学生的访谈表明:我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出了差错,我的课前预测出了问题,学生还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能力。我的活动设计太难,学生难以跟上我的教学节奏。
正是在无数个反思日志中,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教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场所,如果缺失自我监控,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不及时反思,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正是在对每节课的反思中,我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涵。
从感动到主动
对自己的挑剔使得我对学生也很“刻薄”。我宽容他们的错误,但对他们的问题常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并督促其改正。每届学生毕业后,我都要求他们给我写一封信,写出他们对我的评价。其中一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李老师,我的英语能考出好成绩,还得益于您对我作文的点评。您在点评中对我的写作问题说得那么透彻,当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也意识到自己作文差的原因:背诵的范文太少、文章缺少衔接、作文内容不够充实。非典期间,按照您要求,通过写→改→评策略和背诵范文的方式,我狠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高考时,当我看到作文题目,觉得非常亲切,自己也越写越顺畅。最终,我的作文成绩很高,真心地感谢老师。
感动学生的方式很多,如果一次“刻薄”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学效益则不可估量。教学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当班主任期间,看到学生的体质差,自制力弱,学习韧劲不足,我便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准时到操场集合跑步。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到操场并坚持和他们一起跑完四圈的。起初,部分学生不乐意,家长也不是很支持,但是我用自己的“固执”说服了他们。我有寒腿的毛病,冬天跑步还必须穿棉裤,跑完步后会大汗淋漓。元旦那天,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礼物——一双护膝。教育不需过多的语言,有时一份坚守就能出成绩。我用坚守换取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习惯的改变、学习态度的变化。我发现学生的收益有时会远远超出我的期望。我一直希望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我读教育硕士期间,每周五都要去首师大上课。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借鉴英国著名拉格比公学校长阿诺德自主管理的教育思想,给班干部很大的管理权并把自我监督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措施,教育效果非常好。实践表明,班里的纪律要好于往常,问题要少于平时。学生的变化换取了家长对我的认可,他们更加支持我的工作,家校配合下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从经师到人师
教育需要一份坚守,需要一份执着,更需要坚定的信念。秉承做优秀教师的信念,凭着自己对职业的热爱,我走过了16个春秋的教师生涯。现在的我,应对教育问题,多了一些沉稳,多了一份成熟。但是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相比,自己相差甚远。我理想中的角色定位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烙下深刻的印记,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所教的毕业生中,由于高中阶段坚实的英语基础,他们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的同行。但也有遗憾,一些人会因为缺少继续学习英语的机会而放弃英语学习。他们的遗憾让我伤感,我还做得不够好。学生与我的信件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自己教育的成功,也能看到教育的缺憾。
带着这份伤感和缺憾,我不断反思:我还能做些什么?学科学习之外,学生更需要“永恒学习的愿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这对于我是一个大课题,也是我发展的新起点,即完成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我深知:传递知识技能易,传递信念难。但是面对挑战,我希望自己做得更好:我要把对职业的热爱转化为对事业的忠诚,把自我超越的热情转化为教育智慧,做好未来的事业,教好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