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尴尬局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对今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104-0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直接面向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培养高职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在培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由于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的需求,在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如一些高职院校就规定了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后才能毕业。近些年,在高职学校里,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以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那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太浅显。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经济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
此外,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为粗犷单一,课程学习时间与内容不匹配,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所以,在各地区教学水平、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
建立“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注重在教学的同时加强辅助指导。
(二)案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早期教育中也经常使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讲课手法比较灵活多样。1870年,兰德尔(Chri stopher C.Langdell)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正式提出和创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因其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被教育界所广泛推崇。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以实际的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环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案例的运用。
(三)因材施教
对于高职教育生源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测试,采取分班制。具体方法是:对于一些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摸底,看他们的水平如何再进行编班,可分几个等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高一级的教学,目标是考高一级的计算机证书;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进行强化训练,补充学习内容,目标是通过一级考试;对于一点基础没有的学生就让其从头学习,一点点来,目标是通过初级考试。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学生也有兴趣学习,教师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进行课堂管理,也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缩短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究者。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分组实践。在分组教学中,让他们互相配合,在练习中学习。这样学习有兴趣,也学得较快,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遇到的尴尬境遇,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更应该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通过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尽快解决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环节的尴尬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真正让学生学到了、理解了、掌握了,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104-0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直接面向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培养高职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在培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由于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的需求,在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如一些高职院校就规定了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后才能毕业。近些年,在高职学校里,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以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那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太浅显。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经济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
此外,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为粗犷单一,课程学习时间与内容不匹配,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所以,在各地区教学水平、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
建立“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注重在教学的同时加强辅助指导。
(二)案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早期教育中也经常使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讲课手法比较灵活多样。1870年,兰德尔(Chri stopher C.Langdell)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正式提出和创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因其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被教育界所广泛推崇。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以实际的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环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案例的运用。
(三)因材施教
对于高职教育生源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测试,采取分班制。具体方法是:对于一些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摸底,看他们的水平如何再进行编班,可分几个等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高一级的教学,目标是考高一级的计算机证书;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进行强化训练,补充学习内容,目标是通过一级考试;对于一点基础没有的学生就让其从头学习,一点点来,目标是通过初级考试。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学生也有兴趣学习,教师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进行课堂管理,也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缩短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究者。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分组实践。在分组教学中,让他们互相配合,在练习中学习。这样学习有兴趣,也学得较快,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遇到的尴尬境遇,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更应该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通过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尽快解决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环节的尴尬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真正让学生学到了、理解了、掌握了,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