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审美感受的事物或人物。形象教学可以从音响、色泽、情态三方面来把握,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形象教学中的三种审美形态,这符合中学新课改形势,顺应了素质教学模式。下面,我就教学实践做些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7-01
一、模拟形象的音响, 陶醉在音响创设的胜景中。
在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象有声音信息,人物形象也有声音符号。朱光潜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得语文意义而不讲声音节奏,对于诗歌就多少是门外汉。”因此,从音响角度透视形象,可以窥视形象的审美音符。在分析刘成章《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形象时,引导学生从雷鸣般的声音着手欣赏。“好一个安塞腰鼓”总写腰鼓的音响。从开篇的“一片高粱地”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将后生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活灵活现出来,这是蓄而待发的后生美。在分析“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时,就得紧紧抓住“骤雨”声音美、“旋风”飘逸美、“乱蛙”交响美、“火花”惊艳美、“斗虎”阳刚美。随着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穿越,激越的鼓点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鼓声与学生心神达到了共鸣,这些声音始终在牵绊着学生,似乎声音长出了翅膀,飞进了学生的心胸中,真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礼记注疏》)
在语文教材形象画廊中诸如音响特质现象不胜枚举,杨朔笔下有蜜蜂“嗡嗡声”、辛弃疾笔下有预示丰收年景的“惊鹊”和“鸣蝉”声等等。这些匠心独运的声响,引导着学生去积极探索美的诗情胜景。
二、剖析形象的色泽, 流连在色彩铺设的美景中。
色彩美是构成形象美的要素之一,在形象教学中要紧扣色彩,引导学生进入形象中感受色彩美景,从而受到陶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紫藤萝”形象传神得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紫色图案,从“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开始,这是形象的整体发端,在气势上给读者造势,在学生的心目中展现出紫色的瀑布,心中荡涤起绚烂的色彩,郁郁的幽香仿佛萦绕在眼前。“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紫色搭配得极为得当,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优美。作者既写一树之色,又写一穗一朵之色,紫色如此富有张力,就连淡淡的香气也是紫色的,引起学生无限遐思,但是作者不限于此,而是把描绘的角度向另外的角度延伸,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这种对色彩的描绘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在反差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花和人的不幸,深化了主旨,达到了形象 “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目的。
类似的形象审美形态,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杨万里笔下有碧绿的荷叶和鲜艳的荷花、韦应物笔下有幽草和黄鹂等等。这些形象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个色光斑驳的艺术世界,在欣赏色彩神韵时,理解形象之美的真谛。
三、鉴赏形象的情状, 感知形象情状滋生的情感意蕴。
语文教材中形象的塑造,无一不是作家对“花鸟写生”、“山水留影”和“人物传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来浮现形象的情状,这样才能“以其形体的可感觉性跃然纸上,使人感到他的存在,相信他的半幻想式的现实性。”(高尔基:《给费定的信》)。分析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背影”的情状入手。背影是父亲形象的载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尤其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刻画得细致入微,背影的情状描绘以一个动态过程来完成。“蹒跚”的步履“慢慢探身下去”展示行动不便,与“胖子”照应。绘得最精彩的情状之笔在于他爬上月台,两手一“攀”,攀得可想而知;两腿一“缩”,缩得多么费劲。“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更是父亲艰难和努力的情状写照。这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想象形象的内涵,从而感知父亲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的情状,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克罗齐曾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美学原理)作者选择这个特定的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
形象的情态状貌,作为形象美的一种切入角度,在语文教材中群芳争妍。鲁迅笔下有被生活折磨成麻木的闰土形象、老舍笔端有温情淡雅晶莹绚烂的济南冬天形象等等。这些形象的情状,就像电光石火,引发学生更深的生活感受和美的体验。
以上所论把形象美的因素分列为三种审美形态,是为了突出其形象的审美倾向和美感个性,让学生在这种倾向中体验。在分析时可选择突出一种因素切入欣赏,也可以糅合形象的多种因素分析审美,以达到学生对美的感知由单纯向多元过度。而形象的多元化认识的基本趋向和范围,才是学生鉴赏形象美感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7-01
一、模拟形象的音响, 陶醉在音响创设的胜景中。
在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象有声音信息,人物形象也有声音符号。朱光潜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得语文意义而不讲声音节奏,对于诗歌就多少是门外汉。”因此,从音响角度透视形象,可以窥视形象的审美音符。在分析刘成章《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形象时,引导学生从雷鸣般的声音着手欣赏。“好一个安塞腰鼓”总写腰鼓的音响。从开篇的“一片高粱地”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将后生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活灵活现出来,这是蓄而待发的后生美。在分析“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时,就得紧紧抓住“骤雨”声音美、“旋风”飘逸美、“乱蛙”交响美、“火花”惊艳美、“斗虎”阳刚美。随着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穿越,激越的鼓点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鼓声与学生心神达到了共鸣,这些声音始终在牵绊着学生,似乎声音长出了翅膀,飞进了学生的心胸中,真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礼记注疏》)
在语文教材形象画廊中诸如音响特质现象不胜枚举,杨朔笔下有蜜蜂“嗡嗡声”、辛弃疾笔下有预示丰收年景的“惊鹊”和“鸣蝉”声等等。这些匠心独运的声响,引导着学生去积极探索美的诗情胜景。
二、剖析形象的色泽, 流连在色彩铺设的美景中。
色彩美是构成形象美的要素之一,在形象教学中要紧扣色彩,引导学生进入形象中感受色彩美景,从而受到陶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紫藤萝”形象传神得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紫色图案,从“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开始,这是形象的整体发端,在气势上给读者造势,在学生的心目中展现出紫色的瀑布,心中荡涤起绚烂的色彩,郁郁的幽香仿佛萦绕在眼前。“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紫色搭配得极为得当,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优美。作者既写一树之色,又写一穗一朵之色,紫色如此富有张力,就连淡淡的香气也是紫色的,引起学生无限遐思,但是作者不限于此,而是把描绘的角度向另外的角度延伸,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这种对色彩的描绘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在反差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花和人的不幸,深化了主旨,达到了形象 “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目的。
类似的形象审美形态,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杨万里笔下有碧绿的荷叶和鲜艳的荷花、韦应物笔下有幽草和黄鹂等等。这些形象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个色光斑驳的艺术世界,在欣赏色彩神韵时,理解形象之美的真谛。
三、鉴赏形象的情状, 感知形象情状滋生的情感意蕴。
语文教材中形象的塑造,无一不是作家对“花鸟写生”、“山水留影”和“人物传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来浮现形象的情状,这样才能“以其形体的可感觉性跃然纸上,使人感到他的存在,相信他的半幻想式的现实性。”(高尔基:《给费定的信》)。分析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背影”的情状入手。背影是父亲形象的载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尤其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刻画得细致入微,背影的情状描绘以一个动态过程来完成。“蹒跚”的步履“慢慢探身下去”展示行动不便,与“胖子”照应。绘得最精彩的情状之笔在于他爬上月台,两手一“攀”,攀得可想而知;两腿一“缩”,缩得多么费劲。“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更是父亲艰难和努力的情状写照。这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想象形象的内涵,从而感知父亲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的情状,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克罗齐曾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美学原理)作者选择这个特定的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
形象的情态状貌,作为形象美的一种切入角度,在语文教材中群芳争妍。鲁迅笔下有被生活折磨成麻木的闰土形象、老舍笔端有温情淡雅晶莹绚烂的济南冬天形象等等。这些形象的情状,就像电光石火,引发学生更深的生活感受和美的体验。
以上所论把形象美的因素分列为三种审美形态,是为了突出其形象的审美倾向和美感个性,让学生在这种倾向中体验。在分析时可选择突出一种因素切入欣赏,也可以糅合形象的多种因素分析审美,以达到学生对美的感知由单纯向多元过度。而形象的多元化认识的基本趋向和范围,才是学生鉴赏形象美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