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课堂中,分层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这一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难度的循序渐进。由此,需要教师分层教学,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性。
一、问题分层,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它的目的,它会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知识点由简入难地逐步传递给学生。这样,就需要教师对一些课堂问题进行分层设计,使课堂中的問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得更加全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层次性数学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些旧知识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都有哪些?学生在一定的思考后,又向学生提问:学校将一些图书分给三年级一班的学生阅读,最后如果每位学生都获得了3本书,还剩下20本书没有被分发;如果每位学生可以获得4本图书,最后将会差25本书,你知道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吗?学生想到利用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主动寻找关系式,列出相应的算式30x+20=4x-25,之后学生又继续思考这一方程的最后结果,只有将x求出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很主动地探求这一方程的解。在学习的最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简单的认识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拓展型问题,让学生可以更深一步地思考、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层次性提问,为学生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能促进学生逐渐掌握好数学内容,进而实现高效学习。
二、目标分层,促使学生共同提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也表现在学习能力这一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层,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达到的目标,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具体学情,设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首先,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的学习能力比较高,学习动机相对强烈;中等生的学习能力较好,但学习动机不太强烈;后进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相对都比较一般。之后,教师设定了三种学习目标。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够熟练运算、运用,这也是最低的目标要求,虽然对于优等生来讲这一目标不值一提,但对于后进生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能让后进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目标二:要求学生在完成目标一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有理数乘法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与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及验证能力,这一目标主要为中等生设定,让这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再跳一跳,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目标三:要求学生自己经历探索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这一目标主要为优等生设定,让学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简单而无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目标分层,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作业分层,促使学生巩固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思考,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知识层面也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或作业一刀切,会有部分学生感到很吃力,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有部分学生却会感到“吃不饱”,感到数学学习很无趣,能力得到不提升。由此,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可以分层设置数学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巩固提升。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内容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练习作业。为了让学生们共同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分层设置了两类数学练习作业。A类:主要是一些基础型练习题,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如:方程3x+4y=16,当x=2时,y等于多少,当x等于多少时y的值是-2,当x和y都是正整数时,这一方程的解是什么。这类基础型作业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尤其是班里的后进生及中等生。B类作业为一些拓展型练习题,旨在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深化理解数学内容,使其思想上、能力上都获得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型练习题、探究性练习题以及一题多解型练习题,通过做这部分练习题,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感到学无止境。这类作业主要为优等生设计,让其不至于感到无趣,让其对数学学习有更进一步的追求。
作业的分层设计照顾到了所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练习的动力,并让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评价分层,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机制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而学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全体学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将评价分层,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并永远保持平稳的心态去探究学习,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一定的评价,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评价进行了分层。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于优等生,教师采用竞争评价,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多以鼓励为主。一次,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后进生举起了手,教师抓住机会让其回答,虽然回答的并不完美,但教师给予了其肯定,对其进行了适当表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分层评价应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优等生不至于膨胀自满,让中等生及后进生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更加自信,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分层教学,顺应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信城.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试题与研究,2019(30):124
[2]万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94-95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这一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因材施教。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难度的循序渐进。由此,需要教师分层教学,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性。
一、问题分层,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它的目的,它会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知识点由简入难地逐步传递给学生。这样,就需要教师对一些课堂问题进行分层设计,使课堂中的問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得更加全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层次性数学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些旧知识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都有哪些?学生在一定的思考后,又向学生提问:学校将一些图书分给三年级一班的学生阅读,最后如果每位学生都获得了3本书,还剩下20本书没有被分发;如果每位学生可以获得4本图书,最后将会差25本书,你知道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吗?学生想到利用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主动寻找关系式,列出相应的算式30x+20=4x-25,之后学生又继续思考这一方程的最后结果,只有将x求出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很主动地探求这一方程的解。在学习的最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简单的认识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拓展型问题,让学生可以更深一步地思考、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层次性提问,为学生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能促进学生逐渐掌握好数学内容,进而实现高效学习。
二、目标分层,促使学生共同提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也表现在学习能力这一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层,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达到的目标,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时,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具体学情,设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首先,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的学习能力比较高,学习动机相对强烈;中等生的学习能力较好,但学习动机不太强烈;后进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相对都比较一般。之后,教师设定了三种学习目标。目标一: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够熟练运算、运用,这也是最低的目标要求,虽然对于优等生来讲这一目标不值一提,但对于后进生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能让后进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目标二:要求学生在完成目标一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有理数乘法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与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及验证能力,这一目标主要为中等生设定,让这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再跳一跳,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目标三:要求学生自己经历探索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这一目标主要为优等生设定,让学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简单而无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目标分层,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作业分层,促使学生巩固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思考,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知识层面也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或作业一刀切,会有部分学生感到很吃力,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有部分学生却会感到“吃不饱”,感到数学学习很无趣,能力得到不提升。由此,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可以分层设置数学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巩固提升。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内容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练习作业。为了让学生们共同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分层设置了两类数学练习作业。A类:主要是一些基础型练习题,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如:方程3x+4y=16,当x=2时,y等于多少,当x等于多少时y的值是-2,当x和y都是正整数时,这一方程的解是什么。这类基础型作业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尤其是班里的后进生及中等生。B类作业为一些拓展型练习题,旨在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深化理解数学内容,使其思想上、能力上都获得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型练习题、探究性练习题以及一题多解型练习题,通过做这部分练习题,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感到学无止境。这类作业主要为优等生设计,让其不至于感到无趣,让其对数学学习有更进一步的追求。
作业的分层设计照顾到了所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练习的动力,并让全体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评价分层,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机制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而学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全体学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将评价分层,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并永远保持平稳的心态去探究学习,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一定的评价,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评价进行了分层。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于优等生,教师采用竞争评价,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多以鼓励为主。一次,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后进生举起了手,教师抓住机会让其回答,虽然回答的并不完美,但教师给予了其肯定,对其进行了适当表扬,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分层评价应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优等生不至于膨胀自满,让中等生及后进生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更加自信,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
总之,分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分层教学,顺应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信城.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试题与研究,2019(30):124
[2]万敏.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9):94-95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