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是化学老师的秦德英老师向记者这样形容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中职德育工作:化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活化能”,它是分子达到活跃状态相互间有效碰撞产生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这个词同样可以很好地诠释中职校的德育工作。“身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也正是中职师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活化能,经过无数次有效碰撞,激发出他们的正能量。”
现任上海中职德育研究专委会秘书长的秦德英老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一直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今后踏上社会,过上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目标的她表示,“这是我终身的事业。”
上海中职德育研究专委会成立于2001年,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通过搭建平台,孵化项目,甚至成为品牌项目,在中职校内广受欢迎和好评,比如组织中职校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記者了解到,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专业课作业时常不交,是班主任眼里的“捣蛋鬼”。但班主任有意识地发现他身上的优点,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没想到,这个学生通过历时半年多备战时政大赛,不但变得爱看各种时事新闻,还对自己“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思考和目标,学习态度也焕然一新,临近毕业,这个学生还获得了“最美中职生”的荣誉称号。
在中职校还没有设立专项奖学金之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就每年特拨50万资金,作为“星光奖学金”资助中职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颁奖现场,还会挑选其中的三位学生上台讲述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秦德英老师回忆起一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说,在中职校里他收获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被班主任表扬、第一次当选班干部、第一次拿到奖学金……这许多个第一次,让他变得更有自信。”
秦老师觉得德育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中职校的老师,“帮助班主任树立自信,提升班主任队伍素养,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早在2005年,专委会就开展了班主任基本素养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授课,不仅包括常规的沟通技巧等,还有当时刚刚兴起的心理学培训。为了让新进年轻班主任更快适应工作,专委会邀请具有丰富带班经验的一线班主任专家,共同编撰了一本《班主任工作实务手册》,36个锦囊指导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一系列工作。同时,专委会为优秀的班主任教师搭建展示舞台,组织他们参加市级、国家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来自全国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切磋、交流。
70岁的秦德英老师有一项“特异功能”,她能记住每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年轻班主任的名字,“您是怎么做到的?”曾有人问她这份对于职业教育的热忱从何而来,她说:“每一个学生、年轻教师,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她说,自己愿意成为一剂活化能,在德育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和师生们有效碰撞,不断产生正能量。
现任上海中职德育研究专委会秘书长的秦德英老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一直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今后踏上社会,过上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目标的她表示,“这是我终身的事业。”
上海中职德育研究专委会成立于2001年,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通过搭建平台,孵化项目,甚至成为品牌项目,在中职校内广受欢迎和好评,比如组织中职校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記者了解到,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专业课作业时常不交,是班主任眼里的“捣蛋鬼”。但班主任有意识地发现他身上的优点,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没想到,这个学生通过历时半年多备战时政大赛,不但变得爱看各种时事新闻,还对自己“今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思考和目标,学习态度也焕然一新,临近毕业,这个学生还获得了“最美中职生”的荣誉称号。
在中职校还没有设立专项奖学金之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就每年特拨50万资金,作为“星光奖学金”资助中职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颁奖现场,还会挑选其中的三位学生上台讲述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秦德英老师回忆起一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说,在中职校里他收获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被班主任表扬、第一次当选班干部、第一次拿到奖学金……这许多个第一次,让他变得更有自信。”
秦老师觉得德育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中职校的老师,“帮助班主任树立自信,提升班主任队伍素养,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此,早在2005年,专委会就开展了班主任基本素养的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授课,不仅包括常规的沟通技巧等,还有当时刚刚兴起的心理学培训。为了让新进年轻班主任更快适应工作,专委会邀请具有丰富带班经验的一线班主任专家,共同编撰了一本《班主任工作实务手册》,36个锦囊指导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一系列工作。同时,专委会为优秀的班主任教师搭建展示舞台,组织他们参加市级、国家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来自全国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切磋、交流。
70岁的秦德英老师有一项“特异功能”,她能记住每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年轻班主任的名字,“您是怎么做到的?”曾有人问她这份对于职业教育的热忱从何而来,她说:“每一个学生、年轻教师,都是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她说,自己愿意成为一剂活化能,在德育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和师生们有效碰撞,不断产生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