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了解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确立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并按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全面开展工作。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界定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然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主体,其投入要素来自于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其经营运作过程影响生态环境,其生产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后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环境。不难看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又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生态友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企业业务活动,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更新资本设备、开展生态培训、实施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陈述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无论是建立生态产业,还是原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其最终成果都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变迁。这样,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自然成为象征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重要“特质”,而透过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了解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分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不二法门”。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的产业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制约着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发展过程;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轻纺工业到基础型重化工业再到加工型重化工业的过程。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要求不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产业结构状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0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30美元,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33.6%,霍夫曼系数为0.64,这三个指标均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在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以轻工业为中心发展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即‘重化工业’过程”。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领域。在重化工业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些重化工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可能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效率的高低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我国GDP达到58 7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世界总体GDP为629 093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9.34%。而同期,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版)》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为4.286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0.6%;煤炭消费量为1 713.5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48.2%。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1年,我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 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量1 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中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能源消耗系数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在外部经济动荡、外部经济环境困难时期,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变低,在外部经济相对缓和时期,能源消耗系数增高。比如,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能源消耗系数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然而,在危机过后,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则呈急剧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还依旧较大。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变为10.1:46.8:43.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第二产业拉动,且第二产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户”,我国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率低。
显而易见,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这对保护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尚需时日,从产业结构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
——增长方式状况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现代经济学将经济的发展方式分为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学者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其中,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相似,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似。具体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等物质资源的投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提供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经济占较大比重向集约型经济占较大比重过渡。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阶段”。在生产要素阶段,几乎所有的成功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政府和企业之间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是该阶段的特征;在创新导向阶段,技术创新成为主要特征;在富裕导向阶段,服务业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其实,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一个国家集约型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粗放型经济不断得到变革且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从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集约型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粗放型经济效率则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演变,从而推动整体国民经济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2001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其中,2009年对GDP拉动贡献率高达91.3%。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阶段,经济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且以粗放型为主的阶段。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以万元GDP能耗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整理,1990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按照1978年价格计算,199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9.61吨标准煤,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4.33吨标准煤,我国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
——消费方式状况
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的方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方式如何,受到该国家那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因素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文化因素方面的信仰、价值观、传统风俗等。在这些影响消费方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毋庸置疑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方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3 260.0亿元,人均GDP为29 992元,按照1:6.3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 700美元,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41.1。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仅显著下降,并且会越来越低。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支出仍占最大比重,但是其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正呈上升趋势。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降低以及在住房和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对重化工业行业产品消费的增加,而重化工业正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与我国当前的消费方式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高耗能、效率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还未彻底实现,构成如此产业结构、形成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由其产品所制约的消费方式必然不会表现出生态友好型。由于该种与生态文明不符合的消费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它反过来又会对企业的生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我国消费方式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而由于消费惯性的特点,这个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消费方式也对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由于消费方式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当前消费方式中具有促使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因素。作为这个有利方面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责任、低碳经济等理念的不断传播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责任消费、低碳消费等消费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或由于关心环境或由于关心自身健康或关注企业劳工权益等,均要求企业以更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这成为促进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建设企业生态文明既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社会期望的需要。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整体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之下,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在消耗资源和能源一定的情况之下,生产出较少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由于不当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提供了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具体来看,首先,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方向迈进。形成这种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增加我国生态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向绿色化、生态化演进;另一方面,形成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现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改造,使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比如:采用环境友好型包装、循环利用废旧产品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等。其次,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要求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依靠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达到节约资源能源。另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最后,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消费者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方向前进。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作为影响消费方式的经济因素,企业在进行生态产品开发、引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加大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力度,使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方式演进,从而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消费者,并通过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反过来为企业绿色产品的出售提供市场、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明确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了解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确立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之后,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开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完成一样,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基于此,按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范围由寡到多、由狭窄到广阔的一般过程和思路,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应按照以下5个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
——法律途径
通过该途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完成法律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义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通过法律途径,不做法律禁止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法律的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该途径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低限度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企业必须进行和不得违背的义务,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倡议途径
除了法律对环境的立法、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定和指南之外,国内外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也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事项提出了要求,这些倡议反映了更为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对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和要求,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方面的内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南的环境责任指标等。较法律途径,倡议途径包含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更为丰富,但不具有法律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它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法律途径之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市场途径
企业通过市场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根据消费者消费产品过程中生态环境偏好开发新产品、回应消费者消费的生态化、进而进行自身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该途径是在被动地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回应消费者消费方式逐渐生态化的趋势而进行的。该途径使企业看到,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消耗企业资源、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事情,而且还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增加自己营业收入,从而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
利益相关方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如果将法律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政府的回应、将倡议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组织的回应、将市场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消费者的回应,那么企业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则是对于企业更大范围内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期望和要求的回应。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不仅扩大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虑主体,使得企业通过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充实。
——慈善家途径
企业根据政府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组织的倡议期待、消费者的生态型产品的需求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期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只有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和其利益相关方提出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就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一旦这些利益相关方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就可以不进行任何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慈善家方式应运而生,即企业不仅仅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回应来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态环保理念、基于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来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企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慈善家途径中,即使利益相关方没有对企业的某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企业也会根据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根据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李万全)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界定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然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主体,其投入要素来自于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其经营运作过程影响生态环境,其生产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后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环境。不难看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又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生态友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企业业务活动,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更新资本设备、开展生态培训、实施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陈述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无论是建立生态产业,还是原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其最终成果都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变迁。这样,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自然成为象征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重要“特质”,而透过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了解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分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不二法门”。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的产业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制约着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发展过程;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轻纺工业到基础型重化工业再到加工型重化工业的过程。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要求不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产业结构状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0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30美元,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33.6%,霍夫曼系数为0.64,这三个指标均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在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以轻工业为中心发展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即‘重化工业’过程”。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领域。在重化工业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些重化工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可能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效率的高低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我国GDP达到58 7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世界总体GDP为629 093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9.34%。而同期,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版)》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为4.286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0.6%;煤炭消费量为1 713.5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48.2%。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1年,我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 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量1 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中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能源消耗系数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在外部经济动荡、外部经济环境困难时期,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变低,在外部经济相对缓和时期,能源消耗系数增高。比如,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能源消耗系数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然而,在危机过后,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则呈急剧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还依旧较大。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变为10.1:46.8:43.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第二产业拉动,且第二产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户”,我国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率低。
显而易见,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这对保护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尚需时日,从产业结构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
——增长方式状况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现代经济学将经济的发展方式分为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学者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其中,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相似,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似。具体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等物质资源的投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提供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经济占较大比重向集约型经济占较大比重过渡。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阶段”。在生产要素阶段,几乎所有的成功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政府和企业之间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是该阶段的特征;在创新导向阶段,技术创新成为主要特征;在富裕导向阶段,服务业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其实,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一个国家集约型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粗放型经济不断得到变革且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从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集约型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粗放型经济效率则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演变,从而推动整体国民经济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2001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其中,2009年对GDP拉动贡献率高达91.3%。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阶段,经济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且以粗放型为主的阶段。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以万元GDP能耗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整理,1990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按照1978年价格计算,199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9.61吨标准煤,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4.33吨标准煤,我国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
——消费方式状况
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的方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方式如何,受到该国家那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因素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文化因素方面的信仰、价值观、传统风俗等。在这些影响消费方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毋庸置疑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方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3 260.0亿元,人均GDP为29 992元,按照1:6.3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 700美元,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41.1。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仅显著下降,并且会越来越低。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支出仍占最大比重,但是其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正呈上升趋势。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降低以及在住房和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对重化工业行业产品消费的增加,而重化工业正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与我国当前的消费方式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高耗能、效率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还未彻底实现,构成如此产业结构、形成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由其产品所制约的消费方式必然不会表现出生态友好型。由于该种与生态文明不符合的消费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它反过来又会对企业的生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我国消费方式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而由于消费惯性的特点,这个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消费方式也对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由于消费方式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当前消费方式中具有促使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因素。作为这个有利方面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责任、低碳经济等理念的不断传播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责任消费、低碳消费等消费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或由于关心环境或由于关心自身健康或关注企业劳工权益等,均要求企业以更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这成为促进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建设企业生态文明既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社会期望的需要。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整体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之下,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在消耗资源和能源一定的情况之下,生产出较少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由于不当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提供了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具体来看,首先,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方向迈进。形成这种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增加我国生态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向绿色化、生态化演进;另一方面,形成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现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改造,使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比如:采用环境友好型包装、循环利用废旧产品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等。其次,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要求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依靠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达到节约资源能源。另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最后,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消费者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方向前进。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作为影响消费方式的经济因素,企业在进行生态产品开发、引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加大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力度,使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方式演进,从而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消费者,并通过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反过来为企业绿色产品的出售提供市场、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明确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了解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确立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之后,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开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完成一样,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基于此,按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范围由寡到多、由狭窄到广阔的一般过程和思路,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应按照以下5个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
——法律途径
通过该途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完成法律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义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通过法律途径,不做法律禁止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法律的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该途径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低限度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企业必须进行和不得违背的义务,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倡议途径
除了法律对环境的立法、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定和指南之外,国内外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也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事项提出了要求,这些倡议反映了更为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对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和要求,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方面的内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南的环境责任指标等。较法律途径,倡议途径包含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更为丰富,但不具有法律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它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法律途径之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市场途径
企业通过市场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根据消费者消费产品过程中生态环境偏好开发新产品、回应消费者消费的生态化、进而进行自身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该途径是在被动地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回应消费者消费方式逐渐生态化的趋势而进行的。该途径使企业看到,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消耗企业资源、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事情,而且还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增加自己营业收入,从而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
利益相关方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如果将法律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政府的回应、将倡议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组织的回应、将市场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消费者的回应,那么企业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则是对于企业更大范围内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期望和要求的回应。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不仅扩大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虑主体,使得企业通过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充实。
——慈善家途径
企业根据政府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组织的倡议期待、消费者的生态型产品的需求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期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只有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和其利益相关方提出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就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一旦这些利益相关方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就可以不进行任何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慈善家方式应运而生,即企业不仅仅根据利益相关方的回应来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态环保理念、基于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来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企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慈善家途径中,即使利益相关方没有对企业的某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企业也会根据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根据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