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通过特定观念、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表现出来; 具有阶级性、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是共生的,三者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相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时,中国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来支撑? 人们的心灵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滋润? 这些问题逐渐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严肃而重大的课题,也成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所经常思虑的问题。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发展中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界定
中国理论必须要破解中国难题。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的内容。文化问题始终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主要使用“精神文明”的概念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多次论述了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重要性:“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这里提到的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2]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内容。
从上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思想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反映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它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取向,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等特征的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时,需要明确文化的层次和结构。从层次上看,文化具有本质的层面、外在表现和具体展开的方面; 从结构上看,文化具有思想观念或精神、实践生活和制度体制等方面,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3]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文化既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观念形态,也渗透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从内容结构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科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等层面,也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日常生活等实践层面,还与一定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相联系的制度层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任何文化都具有属于自己阶级、民族,时代相联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 阶级性。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文化。其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工人阶级以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她首先追求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利益。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统治思想理所当然的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即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了社会绝大多数人追求自由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
第二,科学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上。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争辩的科学性,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 完全能够而且已经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是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时代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亦居于世界信息化建设风潮的前沿, 作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产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 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合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 她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体现时代精神, 又利用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相互激荡, 使中国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活力。
第四,民族性。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 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华夏神州沃土, 吸纳炎黄文化精华,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是具有鲜活的民族风貌、民族气派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由此便形成了她的世界性或人类价值。她既有浓厚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 又具有吸收、同化一切优秀文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 : 367.
[2] 江泽民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1) : 158.
[3] 郝立新. 文化建设的价值纬度[N].光明日报,2014-02-19 .
作者简介:曹福娇(1992年-),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是共生的,三者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相一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时,中国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来支撑? 人们的心灵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滋润? 这些问题逐渐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严肃而重大的课题,也成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所经常思虑的问题。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发展中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界定
中国理论必须要破解中国难题。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的内容。文化问题始终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主要使用“精神文明”的概念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多次论述了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重要性:“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这里提到的精神文明,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2]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内容。
从上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关思想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反映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它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取向,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等特征的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时,需要明确文化的层次和结构。从层次上看,文化具有本质的层面、外在表现和具体展开的方面; 从结构上看,文化具有思想观念或精神、实践生活和制度体制等方面,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3]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文化既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观念形态,也渗透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从内容结构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科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等层面,也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日常生活等实践层面,还与一定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相联系的制度层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任何文化都具有属于自己阶级、民族,时代相联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 阶级性。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文化。其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工人阶级以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她首先追求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利益。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统治思想理所当然的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即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了社会绝大多数人追求自由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
第二,科学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 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上。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争辩的科学性,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 完全能够而且已经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是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时代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亦居于世界信息化建设风潮的前沿, 作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实践产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 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合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 她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体现时代精神, 又利用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相互激荡, 使中国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活力。
第四,民族性。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 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华夏神州沃土, 吸纳炎黄文化精华, 渊源于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是具有鲜活的民族风貌、民族气派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由此便形成了她的世界性或人类价值。她既有浓厚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 又具有吸收、同化一切优秀文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 : 367.
[2] 江泽民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1) : 158.
[3] 郝立新. 文化建设的价值纬度[N].光明日报,2014-02-19 .
作者简介:曹福娇(1992年-),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