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师本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尤其忽视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用“生本教育”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得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育其创新精神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生本理念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实践探索
教育面对的是人。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这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是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一年多来,我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将身边的实物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教学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学生对平常见过的身边的生物早已熟视无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大费口舌。其实,若我们将这些实物重新引入课堂,可以激活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新鲜的叶,原本打算在课堂内撕叶片,用肉眼观察区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从宏观上建立感性认识,为微观认识作好铺垫。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新鲜的叶片拿出时,我没有立即让他们去撕,而是让他们观察,说出“看到了什么”,当有同学说出看到了什么时,其他同学毫不示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叶的不同的形状、叶正面颜色与反面的不同、凸显在叶背面的叶脉及分布特点、表皮上的绒毛和鳞片、小组成员手中不同植物叶片的不同和相同点等毫不保留的被他们争先恐后的发现了,我抓住这一绝好的时机,问“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立刻提出了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正反两面的颜色不同?表面的绒毛或鳞片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叶脉大都凸显在背面?为什么叶片大都薄而阔?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叶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我当即要求学生马上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展示,最后老师进行概括总结。
二、小组探究实验,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
探究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总是以小组为单位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但由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总有一些小组设计不出方案来,此时,应抓住组间交流这一环节,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的这一探究主题,小组设计方案时,起初只有两个组设计出了方案,当这两个组说出他们的方案——方案一:在侦察蚁返巢后,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上障碍物,看蚁群能否找到食物。方案二: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一张大白纸,侦察蚁返巢后,用同样的大白纸替换原来的大白纸,看侦察蚁能否找到食物。前面没有设计出方案的小组受到了启发,很快也都有了自己的方案:侦察蚁发现食物返巢时,将其做上标记,出巢后拿走侦察蚁,观察蚁群能否找到食物。在侦察蚁返回巢穴后,将食物移到其它地方,看蚁群是否还到原处找食物……从两次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新课改强调教材是个范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这种整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这种整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鲜活的资源,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在课余时间收集、查阅资料,从中获取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老师恰当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在学习急救的方法时,教材中只介绍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而现实生活中遇到对生命进行急救的情况多种多样,课前我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急救知识手抄报,课内小组之间交换进行阅读评价,班内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总结到了外出血、骨折、脱臼等前面学习过程中已学到的急救方法,还学会了被哺乳动物咬伤急救、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烧伤急救、溺水急救、触电急救、鼻出血急救、心脏病发作急救、异物入眼的急救等急救方法,知道了火场逃生的方法、地震自救措施、“人中穴”的急救妙用、怎样拨打“120”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珍爱生命。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生本教育实践,笔者以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可以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冯丽《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10月。
3.杨芳.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1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实践探索
教育面对的是人。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这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是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一年多来,我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将身边的实物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教学中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学生对平常见过的身边的生物早已熟视无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大费口舌。其实,若我们将这些实物重新引入课堂,可以激活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新鲜的叶,原本打算在课堂内撕叶片,用肉眼观察区分表皮、叶肉和叶脉,从宏观上建立感性认识,为微观认识作好铺垫。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新鲜的叶片拿出时,我没有立即让他们去撕,而是让他们观察,说出“看到了什么”,当有同学说出看到了什么时,其他同学毫不示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叶的不同的形状、叶正面颜色与反面的不同、凸显在叶背面的叶脉及分布特点、表皮上的绒毛和鳞片、小组成员手中不同植物叶片的不同和相同点等毫不保留的被他们争先恐后的发现了,我抓住这一绝好的时机,问“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立刻提出了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正反两面的颜色不同?表面的绒毛或鳞片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叶脉大都凸显在背面?为什么叶片大都薄而阔?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叶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我当即要求学生马上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展示,最后老师进行概括总结。
二、小组探究实验,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
探究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总是以小组为单位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但由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总有一些小组设计不出方案来,此时,应抓住组间交流这一环节,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的这一探究主题,小组设计方案时,起初只有两个组设计出了方案,当这两个组说出他们的方案——方案一:在侦察蚁返巢后,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上障碍物,看蚁群能否找到食物。方案二: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放一张大白纸,侦察蚁返巢后,用同样的大白纸替换原来的大白纸,看侦察蚁能否找到食物。前面没有设计出方案的小组受到了启发,很快也都有了自己的方案:侦察蚁发现食物返巢时,将其做上标记,出巢后拿走侦察蚁,观察蚁群能否找到食物。在侦察蚁返回巢穴后,将食物移到其它地方,看蚁群是否还到原处找食物……从两次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满足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新课改强调教材是个范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这种整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这种整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鲜活的资源,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在课余时间收集、查阅资料,从中获取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老师恰当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在学习急救的方法时,教材中只介绍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而现实生活中遇到对生命进行急救的情况多种多样,课前我要求同学们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急救知识手抄报,课内小组之间交换进行阅读评价,班内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总结到了外出血、骨折、脱臼等前面学习过程中已学到的急救方法,还学会了被哺乳动物咬伤急救、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烧伤急救、溺水急救、触电急救、鼻出血急救、心脏病发作急救、异物入眼的急救等急救方法,知道了火场逃生的方法、地震自救措施、“人中穴”的急救妙用、怎样拨打“120”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珍爱生命。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生本教育实践,笔者以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可以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冯丽《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10月。
3.杨芳.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