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负债表上的炸弹
大体而言,企业产品供应链中的库存,有正常库存和滞销库存之分。
所渭正常库存,是指满足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顺利转移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出现库存积压的各个环节最低库存总和。产品转移的中间环节愈多,则整个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愈大。
换句话说,正常库存是各个环节不发生断货情况所需要的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库存周转越快,所需要的安全库存水平越低。这是零库存管理的思想。
超过了安全库存水平要求的库存,即形成了滞销库存,通常人们也用库存过量、产品积压来描述这种状况。
许多企业在实践着各种各样的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安全库存、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ERP等等,以改善各环节库存管理,尽量减少滞销库存。
有意思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无论是正常库存还是滞销库存,都是罗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存货科目中,作为流动资产进行管理。但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竞争条件下,库存不一定都是资产,尤其滞销库存,应该把它当做“负债”来看待:
1.滞销库存是对股东(或所有者)投资回报的“负债”。对上市公司而言,等于减少了股价盈余比率,最终可能造成股价的下跌。
2.滞销库存的持有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或有“负债”。就最低层次而言,仓储滞销库存需要支付场租成本;而就最高层次而言,消化处理这些滞销库存,则可能出现处理收益远远小于处理它们所花费的费用。
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宁愿库存烂在仓库里,也不肯折价变现。一方面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变现费用远远高于变现收益。
3.滞销库存是对企业利益关系者的一种“负债”。大量滞销库存的存在将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破产,造成员工的收入下降或者失业,企业所在社区的经济不景气或者恶化,债权人应收账款贬值,或沦为死账。
整条供应链的包袱
大干快上、轰轰烈烈的销售旺季一结束,大部分企业都忙着大张旗鼓地论功行赏,或是开会总结,一片欣欣向荣。
但喧嚣过后,一个噩梦总是萦绕在许多营销经理和经销商的心头,挥之不去:又有大量产品未实现销售,积压在各自的仓库中。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影响下一销售年度;重则导致渠道动摇瓦解,破坏市场基础。怎么办?
在需求变化无常、节奏不断加快和持续价格战的市场竞争中,库存管理无疑是始终悬于任何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库存不足,则存在断货的风险,这意味着销售机会的丧失,甚至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逐渐削弱;库存积压,则意味着资金被占用,跌价损失,以及用来降价促销库存的费用的增加。
现代库存管理不单是每个产销环节各自搞好库存优化与管理,而是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最优化。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这其中,供应链的链主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库存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是他在主导供应链。
国内大部分供应链的链主是厂家。在他们的传统销售观念中,向渠道实现销售之后,销售就已经结束。但在现代销售观念中,这只是一次库存转移。只要产品没有被最终客户买走,这始终都是厂家的隐患。
现在很多行业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在厂家一次又一次的渠道压货之后,渠道的库存压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点。所有厂家都无所顾忌地压货,整个行业就到了要烂市的地步。
厂家无休止地向渠道转移库存,只是将库存风险在供应链上重新做了一次分配,而压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风险并没有消失。当链条上的某个环节绷不住的时候,供应链就会断裂,肯定要有企业来承担损失:或许是厂家,或许是分销商/零售商,或许是金融机构。
或许有的企业能够金蝉脱壳,但对于一个试图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合作伙伴的衰亡或者行业环境的败落,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好事。
滞销库存的危害
只有将滞销库存视为企业的一种负债,并认识到管理库存需要整个供应链库存的最优化‘我们各级营销经理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滞销库存对于整个营销价值链以及各个环节(包括经销商和终端)的危害。
概括起来,这些危害具体表现在:
1.导致渠道资金沉淀,降低销售效率:
例如,我国手机行业在经历了2003年的极度繁荣之后,2004年库存超过4000万部。粗略算来,现在市面上每一品牌要承担约10亿元的资金沉淀。除了厂家的资金,经销商们肯定也压不少。这无疑是造成该行业成为高危投资领域的罪魁祸首。
2.跌价损失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渠道销售利润:
当今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今天的畅销产品转眼就不再被消费者喜爱。库存产品的实际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缩水,最终不得不折价销售,或者不名一文。在手机、服装等时尚类行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3.动摇渠道合作信心,扰乱市场秩序:
对渠道内的各级经销商,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小的经销商而言,对产品积压更敏感,一旦有产品积压,他们容易丧失对厂家的信心。
如果经销商产生库存,而厂家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消化,其忠诚度就会急速降低。经销商进而开始甩货、窜货,对厂家的品牌产生不利影响。
汽车行业就出现了这一幕:汽车厂家把大量库存转移到经销商处,当渠道的“蓄水池”无法再继续接受新库存后,经销商面对银根紧缩和还贷的压力,要尽快脱手压库车,于是千方百计搞促销、降价优惠。这不仅冲击了汽车厂家的市场价格体系,加重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行为,还对厂家的品牌产生了不利影响。
4.占用营销资源,堵塞渠道,降低了新产品推广速度:
新产品成功推广需要相关营销资源的保障,可是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在大量库存面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先将资源投向消化库存。
另外,新品上市往往导致原有产品降价。如渠道库存较大,必然影响各级经销商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
大体而言,企业产品供应链中的库存,有正常库存和滞销库存之分。
所渭正常库存,是指满足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顺利转移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出现库存积压的各个环节最低库存总和。产品转移的中间环节愈多,则整个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愈大。
换句话说,正常库存是各个环节不发生断货情况所需要的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库存周转越快,所需要的安全库存水平越低。这是零库存管理的思想。
超过了安全库存水平要求的库存,即形成了滞销库存,通常人们也用库存过量、产品积压来描述这种状况。
许多企业在实践着各种各样的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安全库存、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ERP等等,以改善各环节库存管理,尽量减少滞销库存。
有意思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无论是正常库存还是滞销库存,都是罗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存货科目中,作为流动资产进行管理。但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竞争条件下,库存不一定都是资产,尤其滞销库存,应该把它当做“负债”来看待:
1.滞销库存是对股东(或所有者)投资回报的“负债”。对上市公司而言,等于减少了股价盈余比率,最终可能造成股价的下跌。
2.滞销库存的持有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或有“负债”。就最低层次而言,仓储滞销库存需要支付场租成本;而就最高层次而言,消化处理这些滞销库存,则可能出现处理收益远远小于处理它们所花费的费用。
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宁愿库存烂在仓库里,也不肯折价变现。一方面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变现费用远远高于变现收益。
3.滞销库存是对企业利益关系者的一种“负债”。大量滞销库存的存在将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破产,造成员工的收入下降或者失业,企业所在社区的经济不景气或者恶化,债权人应收账款贬值,或沦为死账。
整条供应链的包袱
大干快上、轰轰烈烈的销售旺季一结束,大部分企业都忙着大张旗鼓地论功行赏,或是开会总结,一片欣欣向荣。
但喧嚣过后,一个噩梦总是萦绕在许多营销经理和经销商的心头,挥之不去:又有大量产品未实现销售,积压在各自的仓库中。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影响下一销售年度;重则导致渠道动摇瓦解,破坏市场基础。怎么办?
在需求变化无常、节奏不断加快和持续价格战的市场竞争中,库存管理无疑是始终悬于任何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库存不足,则存在断货的风险,这意味着销售机会的丧失,甚至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逐渐削弱;库存积压,则意味着资金被占用,跌价损失,以及用来降价促销库存的费用的增加。
现代库存管理不单是每个产销环节各自搞好库存优化与管理,而是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最优化。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这其中,供应链的链主对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库存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是他在主导供应链。
国内大部分供应链的链主是厂家。在他们的传统销售观念中,向渠道实现销售之后,销售就已经结束。但在现代销售观念中,这只是一次库存转移。只要产品没有被最终客户买走,这始终都是厂家的隐患。
现在很多行业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在厂家一次又一次的渠道压货之后,渠道的库存压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点。所有厂家都无所顾忌地压货,整个行业就到了要烂市的地步。
厂家无休止地向渠道转移库存,只是将库存风险在供应链上重新做了一次分配,而压在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风险并没有消失。当链条上的某个环节绷不住的时候,供应链就会断裂,肯定要有企业来承担损失:或许是厂家,或许是分销商/零售商,或许是金融机构。
或许有的企业能够金蝉脱壳,但对于一个试图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合作伙伴的衰亡或者行业环境的败落,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好事。
滞销库存的危害
只有将滞销库存视为企业的一种负债,并认识到管理库存需要整个供应链库存的最优化‘我们各级营销经理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滞销库存对于整个营销价值链以及各个环节(包括经销商和终端)的危害。
概括起来,这些危害具体表现在:
1.导致渠道资金沉淀,降低销售效率:
例如,我国手机行业在经历了2003年的极度繁荣之后,2004年库存超过4000万部。粗略算来,现在市面上每一品牌要承担约10亿元的资金沉淀。除了厂家的资金,经销商们肯定也压不少。这无疑是造成该行业成为高危投资领域的罪魁祸首。
2.跌价损失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渠道销售利润:
当今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节奏越来越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今天的畅销产品转眼就不再被消费者喜爱。库存产品的实际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缩水,最终不得不折价销售,或者不名一文。在手机、服装等时尚类行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3.动摇渠道合作信心,扰乱市场秩序:
对渠道内的各级经销商,尤其是资金实力较小的经销商而言,对产品积压更敏感,一旦有产品积压,他们容易丧失对厂家的信心。
如果经销商产生库存,而厂家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消化,其忠诚度就会急速降低。经销商进而开始甩货、窜货,对厂家的品牌产生不利影响。
汽车行业就出现了这一幕:汽车厂家把大量库存转移到经销商处,当渠道的“蓄水池”无法再继续接受新库存后,经销商面对银根紧缩和还贷的压力,要尽快脱手压库车,于是千方百计搞促销、降价优惠。这不仅冲击了汽车厂家的市场价格体系,加重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行为,还对厂家的品牌产生了不利影响。
4.占用营销资源,堵塞渠道,降低了新产品推广速度:
新产品成功推广需要相关营销资源的保障,可是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在大量库存面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先将资源投向消化库存。
另外,新品上市往往导致原有产品降价。如渠道库存较大,必然影响各级经销商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