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对儿童而言往往是一种禁忌,然而保持沉默绝非明智之举,因为逃避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大约两周以来,几个五岁左右的孩子在玩一种他们称之为“大象舞”的游戏:这几个孩子躲在旁人看不到的角落里,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脱衣服。随后,他们便赤身裸体地围成圆圈跳舞、嬉戏。此外,艾玛和艾拉近些日子也常溜到窗帘背后脱衣服,摇摇晃晃的帘幕后面不时传来一串“咯咯咯”的嬉笑声。
当前社会,儿童在幼儿园遭受虐待或暴力等丑闻比比皆是,所以一旦出现触摸儿童身体的行为,便会触动大人们敏感的神经,从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对性的关注。例如,当男孩将手伸入自己的裤子,或者当男婴出现勃起时,这往往会令成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在多数人眼中,“性”这一概念儿童不宜,所以人们往往会将儿童看成无性别的生命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性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禁忌,所以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儿童也会对性产生关注,更不必说要考虑如何健康合理地引导儿童认识性了。
对于伊丽莎白·罗特而言,儿童对性产生关注的情况并不罕见。罗特是汉堡的一名保育员,她工作的幼儿园并非规模较小的私立幼儿园,而是全汉堡最大的日托幼儿园。两年前,这所幼儿园的承办人提出了性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对于处理感情而言无疑是一种专业指导。罗特称:“性是一个专业问题,其较之健康的早餐或交通安全教育更为重要。”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但凡注意到如果有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兴趣,罗特便会重申“任何人不得将异物插入其他孩子的鼻腔、耳朵、臀部或阴道中”等规定。此外,罗特还会引导儿童阅读性知识启蒙课本,也会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诸如羞耻心等隐私问题。
事实上,儿童从来都是有性别的。从出生起,人类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我们通过吮吸、接受和排斥等行为在生存的同时也表达自身的情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童开始感知到自己可以控制这些感情过程。据心理咨询师分析,这种控制是由自身的躯体接收或释放的,是一种限制自我的方式,也是体现自身权利的重要形式:我所在之处,便是世界。我们彼此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可以由我们自身制止或强制进行。同样,儿童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殖器官了,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探索带来的欢乐和趣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探索无需计划和目标,只是一种偶然性行为。
“人们绝不能透过成人对性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儿童对性的关注。”法兰克福应用科技大学的性教育学教授乌尔里克·施摩荷称。虽然成年人可以通过关注性高潮以寻求乐趣,然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不会将性与情爱相关联,他们只想单纯地利用每一个可以获得美好感受的机会。儿童之性大多是一种针对自身、出自本能且无关爱情和其他想法的行为。
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儿童也会像探究其他问题一样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们会向成人询问所有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例如他们会问“为什么飞机会在天空飞翔”,同样也会问“我是如何进入你肚子里的”。“对于性的好奇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部分。”施摩荷称。在施摩荷的职业生涯中,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在罗特的带领下,她所监护的幼儿园也在朝着健康的方向日益发展。然而,这也意味着幼儿园管理与家长的观点存在产生分歧的可能性。罗特工作的日托幼儿园位于圣保利区,那里既生活着富裕的家庭,也生活着贫穷、保守的家庭。对于性行为,所有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和疑惑:多大面积的赤裸是合理的?人们应如何具体谈论性?
为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该日托幼儿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有关儿童之性这类主题的家长会。“我们试图提醒大家,儿童对性的探索是一种纯洁而有趣的行为,并非只会引起担忧。”罗特说。在家长会上,罗特询问家长有关其年幼时的经验:父母当时告诉了我什么?又隐瞒了什么?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信息对我而言意义何在?
尽管如此,许多父母还是担心通过与孩子探讨“性”反而会导致孩子萌生这一方面兴趣,甚至会导致其提早进行性行为。然而,实际情况恰好与猜测背道而驰。研究证明,进行过性启蒙教育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初次进行性行为的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几乎不会出现早孕现象。性教育学者西尔克·莫里茨是汉堡一家咨询中心的工作者,他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尝试摘掉伪装的面具,对自身进行审视。“在孩子面前赤身裸体会感到不自在的人也应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莫里茨称,“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教导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而我们有权捍卫自己的底线。所以,这比关注赤裸的躯体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父母在面对儿童之性的问题上不应保持缄默。莫里茨表示,当孩子尚在襁褓中时,父母便开始有意对此问题采取回避和沉默的方式。父母在提及孩子的身体部位时,经常会忽略掉生殖器官,尤其对女孩的生殖器官避而不谈。然而,事实上这种提及尤为重要,因为这能够让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如同其他身体部分一样也是其身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儿童适当地了解性知识对于其保护自身免受侵犯和虐待而言至关重要。此外,莫里茨還认为,只有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能够坦然地就此进行谈论,在遭受侵犯时,他们才会选择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聪明的孩子才会变得更为强大。
[译自德国《时代周刊》]
大约两周以来,几个五岁左右的孩子在玩一种他们称之为“大象舞”的游戏:这几个孩子躲在旁人看不到的角落里,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脱衣服。随后,他们便赤身裸体地围成圆圈跳舞、嬉戏。此外,艾玛和艾拉近些日子也常溜到窗帘背后脱衣服,摇摇晃晃的帘幕后面不时传来一串“咯咯咯”的嬉笑声。
当前社会,儿童在幼儿园遭受虐待或暴力等丑闻比比皆是,所以一旦出现触摸儿童身体的行为,便会触动大人们敏感的神经,从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对性的关注。例如,当男孩将手伸入自己的裤子,或者当男婴出现勃起时,这往往会令成人感到困惑和不安。在多数人眼中,“性”这一概念儿童不宜,所以人们往往会将儿童看成无性别的生命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性对儿童而言是一种禁忌,所以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儿童也会对性产生关注,更不必说要考虑如何健康合理地引导儿童认识性了。
对于伊丽莎白·罗特而言,儿童对性产生关注的情况并不罕见。罗特是汉堡的一名保育员,她工作的幼儿园并非规模较小的私立幼儿园,而是全汉堡最大的日托幼儿园。两年前,这所幼儿园的承办人提出了性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对于处理感情而言无疑是一种专业指导。罗特称:“性是一个专业问题,其较之健康的早餐或交通安全教育更为重要。”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但凡注意到如果有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兴趣,罗特便会重申“任何人不得将异物插入其他孩子的鼻腔、耳朵、臀部或阴道中”等规定。此外,罗特还会引导儿童阅读性知识启蒙课本,也会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诸如羞耻心等隐私问题。
事实上,儿童从来都是有性别的。从出生起,人类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我们通过吮吸、接受和排斥等行为在生存的同时也表达自身的情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童开始感知到自己可以控制这些感情过程。据心理咨询师分析,这种控制是由自身的躯体接收或释放的,是一种限制自我的方式,也是体现自身权利的重要形式:我所在之处,便是世界。我们彼此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可以由我们自身制止或强制进行。同样,儿童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殖器官了,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探索带来的欢乐和趣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探索无需计划和目标,只是一种偶然性行为。
“人们绝不能透过成人对性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儿童对性的关注。”法兰克福应用科技大学的性教育学教授乌尔里克·施摩荷称。虽然成年人可以通过关注性高潮以寻求乐趣,然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不会将性与情爱相关联,他们只想单纯地利用每一个可以获得美好感受的机会。儿童之性大多是一种针对自身、出自本能且无关爱情和其他想法的行为。
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儿童也会像探究其他问题一样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们会向成人询问所有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例如他们会问“为什么飞机会在天空飞翔”,同样也会问“我是如何进入你肚子里的”。“对于性的好奇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一部分。”施摩荷称。在施摩荷的职业生涯中,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
在罗特的带领下,她所监护的幼儿园也在朝着健康的方向日益发展。然而,这也意味着幼儿园管理与家长的观点存在产生分歧的可能性。罗特工作的日托幼儿园位于圣保利区,那里既生活着富裕的家庭,也生活着贫穷、保守的家庭。对于性行为,所有人都持有自己的观点和疑惑:多大面积的赤裸是合理的?人们应如何具体谈论性?
为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该日托幼儿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有关儿童之性这类主题的家长会。“我们试图提醒大家,儿童对性的探索是一种纯洁而有趣的行为,并非只会引起担忧。”罗特说。在家长会上,罗特询问家长有关其年幼时的经验:父母当时告诉了我什么?又隐瞒了什么?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信息对我而言意义何在?
尽管如此,许多父母还是担心通过与孩子探讨“性”反而会导致孩子萌生这一方面兴趣,甚至会导致其提早进行性行为。然而,实际情况恰好与猜测背道而驰。研究证明,进行过性启蒙教育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初次进行性行为的时间相对较晚并且几乎不会出现早孕现象。性教育学者西尔克·莫里茨是汉堡一家咨询中心的工作者,他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尝试摘掉伪装的面具,对自身进行审视。“在孩子面前赤身裸体会感到不自在的人也应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莫里茨称,“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教导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而我们有权捍卫自己的底线。所以,这比关注赤裸的躯体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父母在面对儿童之性的问题上不应保持缄默。莫里茨表示,当孩子尚在襁褓中时,父母便开始有意对此问题采取回避和沉默的方式。父母在提及孩子的身体部位时,经常会忽略掉生殖器官,尤其对女孩的生殖器官避而不谈。然而,事实上这种提及尤为重要,因为这能够让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如同其他身体部分一样也是其身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儿童适当地了解性知识对于其保护自身免受侵犯和虐待而言至关重要。此外,莫里茨還认为,只有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能够坦然地就此进行谈论,在遭受侵犯时,他们才会选择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聪明的孩子才会变得更为强大。
[译自德国《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