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片平原,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你看到坟包都以为是小山包。
小高庄不高。高字名不副实,既没有高姓一个,也未见高人出现。高粱长起来时,小高庄就看不见了,能看见的几家屋顶也像海浪里隐现的礁石。
小高庄离北面的县城也就三四华里,由于中间隔着品字形的3个乱坟岗,城乡差别凸现于阴阳两界,距离千山万水似的。那时乱坟岗野狗出没,尸骨常有,若是赶集上街,老百姓必须成双结对,过景阳冈一样。所以,小高庄人着眼于向南面发展。
这片土地是洪泽湖退却留下的遗骸,陆地上至今还长着芦苇,已经退化为旱苇,细瘦矮小,泛白的贝壳随处可见,虽说没有了生命,但是它们在展现历史,汪塘水中杂鳞草和菱角莲藕依稀让人们知道他们是洪泽湖子民。细小的河沟,像血管一样通向大河,稍有雨水,鱼虾则逆流而上。此时,家家户户,用手摸,用网捞,用虾笼来迷惑欢迎这些精灵。鱼多了就是负担,盐腌盐不够,炸吃没有油,就拣好的留下。鱼见无人捉它,胆子更大,发水了,它们就能跳进人家的锅里。有人下水,小鱼儿就围过来叮着人的腿吮吸,又痒又疼,稍大点的鱼还是躲到深水和草密处,静观事态环境。所以,高庄的大人们批评孩子吹牛时总是以逮鱼说事,你每次跑掉的都是大的,逮到的都是小的。
小高庄是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生产大队。有一条L型圩沟,沟东边是裴庄和华庄,沟西边是江庄。江庄两面环圩沟,可见解放前此庄是重点保护单位,确实也是,裴庄、华庄两个庄子没有一个地主,而江庄就有两个。土匪多是嫌贫爱富,所以圩沟就以江庄为重点。
那些年月,几米宽的圩沟也似天堑,隔河就是千里远,老一辈人是老亲,常来往,即使不在一起,隔沟也能相互打个吃饭与否的招呼,也有到哪干什么的问候。小孩就不太友好,有时虎视眈眈,好战分子还会用原始武器隔岸叫嚣,射弹弓,扔土块,这也是极少数。
圩沟水清,明镜一般,水草一尘不染,亮亮的,似明镜上面的装饰图。边上是臭蒲,一簇一簇,蒲鱼就喜欢躲在它的根下。臭蒲是坐月子人家孩子满月洗澡的必备佳品,防风、祛湿、活血。水上是菱角秧、浮萍、半边莲,青蛙、蜻蜓总是在它们身上玩耍。水下是云朵一样的青苔,随便捞一团上来,里面都夹杂着小鱼小虾。沟边满是柳树,柳枝垂在水面划来划去,写不尽的悠然和寂寞。水上的鲹鱼,苗条而灵敏,巡游不已。钓鱼的人,随便弄什么弯个钩,给点饵料,都能满载而归。淘米洗菜时,小鱼成群围过来,一点也不怕人。
正午,劳累的人趴在小饭桌子边上打盹,垂涎落地,浑然不知,蒲扇在下意识地扑打着苍蝇等骚扰者。整个庄子静得可以听到门前庄稼伸颈拔节的声音。庄稼的藤蔓爬到了屋檐,又串到屋顶,屋子不高,墙是土墙,屋顶是草缮,和植物都有亲缘关系。
葫芦开着白花,丝瓜开着黄花,茶豆花紫色白色混合。葫芦嫩的时候可做菜吃,老了破开做舀水的瓢,叫水瓢,船上人把葫芦系在孩子腰间当救生圈。丝瓜在果实前端长花。
小高庄有院子的人家很少,除非堂屋、前屋、偏屋齐全的人家,这些人家稀罕,也森严,一般人都不敢去或不愿去。堂屋一般三间,东西头住人,中间叫当门地,外边来人都在这个地方,兼有会客厅的意思。后面墙是形象墙,过去是祖宗排位,各种神像,下面是长度一间到顶的供桌,好的是木料,差的是黄泥垒成,下面有洞子,藏一些零碎,桌上逢年过节放点祭祀先人和神灵的贡品,平时什么都可以摆放。后来神像不放了,改放毛主席像,毛主席和蔼可亲,菩萨一样面善,人人尊敬。现在又增加了山水、明星、寿星,墙上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大多数人家门口留出一块空地,供活动用,门前栽几棵不生虫的楝枣树。谁家树大,谁家树底下来人就多,夏天吃饭就在树底下。吃饭时分,如果有人穿庄而过,不管熟悉不熟悉,总会听到“进来吃饭啊”的邀请声,虽是随口说说,也有点热情淳朴的乡风。大树还是乘凉、谈闲、玩耍的主要场所,乘凉多是睡,打把树叶,席地而卧,特别是带花的楝枣树叶,清凉清香,蚂蚁虫子不敢接近。谈闲主角是老人,对他们而言谈闲好像就是睡眠。玩耍是孩子的最爱,贫穷不影响玩耍,摘下楝枣,这枣味怪且恶,不当水果,只能当玩具,或做弹弓子弹。楝枣黄了,有人来收购,见其外黄里滑,乡亲们习惯望文生义,就说收去做臭胰子。
高庄的家长,多是没有文化,早年更没有环境保护法,不仅没有,当局还鼓励打麻雀呢。但是他们对动物之爱近似子女,春天燕子来了,就把门敞开,风也罢,雨也罢,门还是敞开。有时家中无人,门要关,没问题,门头墙上凿个洞,那是给燕子留下随时进出的专用通道。
庄上人辈分极为严格,长辈纵是3岁小孩,晚辈哪怕年已古稀,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那是万万乱不得的。近房的以数字排列称呼,如二爷、三爷,最小为老爷……远房则用姓名后边字称呼,如,德庆爷、永良爷、胜安爷,长幼有序,爹是爹来娘是娘,毫不含糊。
那时候,庄上谁家新婚夫妻有了孩子,谁家就倾其所有的麦面,起早和面擀面条,然后,下锅盛碗,一碗一碗挨家端着送,叫做“吃喜面”,共享生儿长女的欢乐。客人来贺喜了,要酬客,主要是红烧肉,这是大菜。如果从头到尾都是猪肉,这个席第就叫“一条龙”,那是要十里八里传为佳话的。
高庄东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挖了一条10来米宽的小河,实际上是为县城里排污。那时县城里也没什么污水,粪便也不是用水随便冲走的,城里人集中起来晒干,乡下人给点钱拉回去养地,地就松软不结板,叫有机肥。种粮粮香,种瓜瓜甜。
高庄东南5里处,原是一大片荒地,专长黄蒿,半人高,一团一簇,气味奇香,百虫不沾,牛羊不吃,据说是好药。这里也是野狗野兔出没的地方,人迹罕至,有点非洲大草原的感觉。传说也就是40年前,老鹰在这里叼走了小猪小羊,野兔子窜进农家锅台找东西吃,黄鼠狼的窝就在人家草堆里。曾几何时,上级看到这里的优势,在这里办了一个砖瓦厂,把这些沉睡万年的泥土变成砖瓦,在城里昂首挺立。
不久在高庄西南河底,拉来木箱封闭的机器,草绳缠绕的管道,知情人告诉老百姓,这里要建化肥厂了,还有说是兵工厂。化肥经过多年使用大家都见识了它的好处,原先,上级发下来,不要钱,老百姓也不相信,叫撒地里,他们却偷偷丢在沟里,自以为得计,硬是不相信这东西能肥庄稼。后来一看还真管用,撒与不撒的地方绝不一样,撒过的像得了仙气,嗤嗤往上长,不撒的苗子且黄且瘦,趴地下就是不动,青蛙走里面都露半个身子。老百姓至死不知化肥从哪儿拉来,更不知道化肥是怎么造出来的。现在化肥厂搬来了,不就是造化肥吗?听说是用煤炭,黑的进去,白的出来,真是神了。县里领导也不清楚化肥厂如何了得,反正是现代化没错,于是都把子女安排到这里来,别的不说,最起码时髦吧。
建化肥厂的人清一色是南京、上海来的,里边很多人不喊名字,不喊职务,只喊张工,李工。一旁看热闹的高庄人纳闷好长时间,是讲男女呢还是分公母呢?砖头也不是东边砖瓦厂的,是外地拉来的,整齐光滑,工艺品一样,人们就开始青睐化肥厂了。不久银灰色管道上下连接,乳白色、米黄色、绿色的机器一一就位,青灰色的楼房,高耸的烟囱,童话般地出现了,进化肥厂工作的人无不光彩夺目,兴奋难眠,高庄的身价也随之大增。我们在里面拉几天煤炭,都觉得高乡下人一等,到其他村庄说是高庄来的,好像后来说是港台来的一样,人们就会羡慕,就会叹息自己天时地利不及。到高庄提亲说媒的,与历史同期相比成倍上升。
可惜起初的激动兴奋很快就带来担忧,那废水废了河道,水中万物不生,泛着油花和刺鼻的怪味,空中时而飘着黑雪一样的煤粉。后来知道这叫工业污染,后来有了治理污染这个项目。习惯了就不新鲜了,习惯了也就能忍受了,何况还给我们带来不少好处呢。
听说这个厂已经倒闭,那片被钢筋水泥油污糟蹋过的土地还能回到当年田园风光的景象吗?还能找到那些被工业文明摧残的农耕符号吗?
(摘自凤凰出版社《远去的乡村符号》 作者:许卫国)
小高庄不高。高字名不副实,既没有高姓一个,也未见高人出现。高粱长起来时,小高庄就看不见了,能看见的几家屋顶也像海浪里隐现的礁石。
小高庄离北面的县城也就三四华里,由于中间隔着品字形的3个乱坟岗,城乡差别凸现于阴阳两界,距离千山万水似的。那时乱坟岗野狗出没,尸骨常有,若是赶集上街,老百姓必须成双结对,过景阳冈一样。所以,小高庄人着眼于向南面发展。
这片土地是洪泽湖退却留下的遗骸,陆地上至今还长着芦苇,已经退化为旱苇,细瘦矮小,泛白的贝壳随处可见,虽说没有了生命,但是它们在展现历史,汪塘水中杂鳞草和菱角莲藕依稀让人们知道他们是洪泽湖子民。细小的河沟,像血管一样通向大河,稍有雨水,鱼虾则逆流而上。此时,家家户户,用手摸,用网捞,用虾笼来迷惑欢迎这些精灵。鱼多了就是负担,盐腌盐不够,炸吃没有油,就拣好的留下。鱼见无人捉它,胆子更大,发水了,它们就能跳进人家的锅里。有人下水,小鱼儿就围过来叮着人的腿吮吸,又痒又疼,稍大点的鱼还是躲到深水和草密处,静观事态环境。所以,高庄的大人们批评孩子吹牛时总是以逮鱼说事,你每次跑掉的都是大的,逮到的都是小的。
小高庄是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生产大队。有一条L型圩沟,沟东边是裴庄和华庄,沟西边是江庄。江庄两面环圩沟,可见解放前此庄是重点保护单位,确实也是,裴庄、华庄两个庄子没有一个地主,而江庄就有两个。土匪多是嫌贫爱富,所以圩沟就以江庄为重点。
那些年月,几米宽的圩沟也似天堑,隔河就是千里远,老一辈人是老亲,常来往,即使不在一起,隔沟也能相互打个吃饭与否的招呼,也有到哪干什么的问候。小孩就不太友好,有时虎视眈眈,好战分子还会用原始武器隔岸叫嚣,射弹弓,扔土块,这也是极少数。
圩沟水清,明镜一般,水草一尘不染,亮亮的,似明镜上面的装饰图。边上是臭蒲,一簇一簇,蒲鱼就喜欢躲在它的根下。臭蒲是坐月子人家孩子满月洗澡的必备佳品,防风、祛湿、活血。水上是菱角秧、浮萍、半边莲,青蛙、蜻蜓总是在它们身上玩耍。水下是云朵一样的青苔,随便捞一团上来,里面都夹杂着小鱼小虾。沟边满是柳树,柳枝垂在水面划来划去,写不尽的悠然和寂寞。水上的鲹鱼,苗条而灵敏,巡游不已。钓鱼的人,随便弄什么弯个钩,给点饵料,都能满载而归。淘米洗菜时,小鱼成群围过来,一点也不怕人。
正午,劳累的人趴在小饭桌子边上打盹,垂涎落地,浑然不知,蒲扇在下意识地扑打着苍蝇等骚扰者。整个庄子静得可以听到门前庄稼伸颈拔节的声音。庄稼的藤蔓爬到了屋檐,又串到屋顶,屋子不高,墙是土墙,屋顶是草缮,和植物都有亲缘关系。
葫芦开着白花,丝瓜开着黄花,茶豆花紫色白色混合。葫芦嫩的时候可做菜吃,老了破开做舀水的瓢,叫水瓢,船上人把葫芦系在孩子腰间当救生圈。丝瓜在果实前端长花。
小高庄有院子的人家很少,除非堂屋、前屋、偏屋齐全的人家,这些人家稀罕,也森严,一般人都不敢去或不愿去。堂屋一般三间,东西头住人,中间叫当门地,外边来人都在这个地方,兼有会客厅的意思。后面墙是形象墙,过去是祖宗排位,各种神像,下面是长度一间到顶的供桌,好的是木料,差的是黄泥垒成,下面有洞子,藏一些零碎,桌上逢年过节放点祭祀先人和神灵的贡品,平时什么都可以摆放。后来神像不放了,改放毛主席像,毛主席和蔼可亲,菩萨一样面善,人人尊敬。现在又增加了山水、明星、寿星,墙上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大多数人家门口留出一块空地,供活动用,门前栽几棵不生虫的楝枣树。谁家树大,谁家树底下来人就多,夏天吃饭就在树底下。吃饭时分,如果有人穿庄而过,不管熟悉不熟悉,总会听到“进来吃饭啊”的邀请声,虽是随口说说,也有点热情淳朴的乡风。大树还是乘凉、谈闲、玩耍的主要场所,乘凉多是睡,打把树叶,席地而卧,特别是带花的楝枣树叶,清凉清香,蚂蚁虫子不敢接近。谈闲主角是老人,对他们而言谈闲好像就是睡眠。玩耍是孩子的最爱,贫穷不影响玩耍,摘下楝枣,这枣味怪且恶,不当水果,只能当玩具,或做弹弓子弹。楝枣黄了,有人来收购,见其外黄里滑,乡亲们习惯望文生义,就说收去做臭胰子。
高庄的家长,多是没有文化,早年更没有环境保护法,不仅没有,当局还鼓励打麻雀呢。但是他们对动物之爱近似子女,春天燕子来了,就把门敞开,风也罢,雨也罢,门还是敞开。有时家中无人,门要关,没问题,门头墙上凿个洞,那是给燕子留下随时进出的专用通道。
庄上人辈分极为严格,长辈纵是3岁小孩,晚辈哪怕年已古稀,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那是万万乱不得的。近房的以数字排列称呼,如二爷、三爷,最小为老爷……远房则用姓名后边字称呼,如,德庆爷、永良爷、胜安爷,长幼有序,爹是爹来娘是娘,毫不含糊。
那时候,庄上谁家新婚夫妻有了孩子,谁家就倾其所有的麦面,起早和面擀面条,然后,下锅盛碗,一碗一碗挨家端着送,叫做“吃喜面”,共享生儿长女的欢乐。客人来贺喜了,要酬客,主要是红烧肉,这是大菜。如果从头到尾都是猪肉,这个席第就叫“一条龙”,那是要十里八里传为佳话的。
高庄东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挖了一条10来米宽的小河,实际上是为县城里排污。那时县城里也没什么污水,粪便也不是用水随便冲走的,城里人集中起来晒干,乡下人给点钱拉回去养地,地就松软不结板,叫有机肥。种粮粮香,种瓜瓜甜。
高庄东南5里处,原是一大片荒地,专长黄蒿,半人高,一团一簇,气味奇香,百虫不沾,牛羊不吃,据说是好药。这里也是野狗野兔出没的地方,人迹罕至,有点非洲大草原的感觉。传说也就是40年前,老鹰在这里叼走了小猪小羊,野兔子窜进农家锅台找东西吃,黄鼠狼的窝就在人家草堆里。曾几何时,上级看到这里的优势,在这里办了一个砖瓦厂,把这些沉睡万年的泥土变成砖瓦,在城里昂首挺立。
不久在高庄西南河底,拉来木箱封闭的机器,草绳缠绕的管道,知情人告诉老百姓,这里要建化肥厂了,还有说是兵工厂。化肥经过多年使用大家都见识了它的好处,原先,上级发下来,不要钱,老百姓也不相信,叫撒地里,他们却偷偷丢在沟里,自以为得计,硬是不相信这东西能肥庄稼。后来一看还真管用,撒与不撒的地方绝不一样,撒过的像得了仙气,嗤嗤往上长,不撒的苗子且黄且瘦,趴地下就是不动,青蛙走里面都露半个身子。老百姓至死不知化肥从哪儿拉来,更不知道化肥是怎么造出来的。现在化肥厂搬来了,不就是造化肥吗?听说是用煤炭,黑的进去,白的出来,真是神了。县里领导也不清楚化肥厂如何了得,反正是现代化没错,于是都把子女安排到这里来,别的不说,最起码时髦吧。
建化肥厂的人清一色是南京、上海来的,里边很多人不喊名字,不喊职务,只喊张工,李工。一旁看热闹的高庄人纳闷好长时间,是讲男女呢还是分公母呢?砖头也不是东边砖瓦厂的,是外地拉来的,整齐光滑,工艺品一样,人们就开始青睐化肥厂了。不久银灰色管道上下连接,乳白色、米黄色、绿色的机器一一就位,青灰色的楼房,高耸的烟囱,童话般地出现了,进化肥厂工作的人无不光彩夺目,兴奋难眠,高庄的身价也随之大增。我们在里面拉几天煤炭,都觉得高乡下人一等,到其他村庄说是高庄来的,好像后来说是港台来的一样,人们就会羡慕,就会叹息自己天时地利不及。到高庄提亲说媒的,与历史同期相比成倍上升。
可惜起初的激动兴奋很快就带来担忧,那废水废了河道,水中万物不生,泛着油花和刺鼻的怪味,空中时而飘着黑雪一样的煤粉。后来知道这叫工业污染,后来有了治理污染这个项目。习惯了就不新鲜了,习惯了也就能忍受了,何况还给我们带来不少好处呢。
听说这个厂已经倒闭,那片被钢筋水泥油污糟蹋过的土地还能回到当年田园风光的景象吗?还能找到那些被工业文明摧残的农耕符号吗?
(摘自凤凰出版社《远去的乡村符号》 作者:许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