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字案例轻视频案例等情况,课程体系与行业要求脱离。本文在文献综述和访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行业要求,对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的体系进行了设计,对每一能力进行了界定,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体现了能力标准的融合,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指导价值。
关键词:酒店管理;岗位能力标准;课程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其职业内容也将产生变化,新的酒店业态将不断出现。酒店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必将对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进而对酒店管理专业掌握“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重庆市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每年为酒店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因为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就业“低对口率”和就业“高流失率”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温泉度假型酒店、地产式酒店、邮轮酒店等酒店新业态的涌现。酒店人才培養和行业需求的刚性供需矛盾和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高校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转型,培养出能够在酒店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文将结合行业岗位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并从课程体系上完成有效衔接。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从很大意义上讲,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旅游酒店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仍然采用“学科范型”为主的模式,由于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的规范、课程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思维,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弱点。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能力结构、专业结构都与实际需求有偏差,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二)教学案例多以理论案例为主,不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
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守旧,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设置适用性差。面向酒店的仿真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即使有案例,也多以理论讲授式案例为主,缺乏来自行业的真实情境案例和影像案例资料。
(三)实训资源不足,真实情境视频案例资源缺失,满足不了酒店管理专业迅猛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现有教育体系与迅猛发展的酒店行业发展脱节;大部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因学生规模太大,只能在教室或相对紧张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根本不能切实地感受到酒店行业真实情境。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行业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等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在进驻企业实习条件不足或很难实现的情况下,真实的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在酒店管理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带领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专业人员是目前酒店管理企业最缺乏的高级管理人才。对酒店管理各岗位而言,选择一位合适的员工至关重要。
“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供给,适应、融入、引领酒店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需求”是在新常态下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当前行业人才需求侧和院校人才供给侧的突出矛盾表现在: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酒店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不能融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低。追根溯源到高校酒店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则体现在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后续发展能力不强,无法成长为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制定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能标准,非常重要。
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依据及设计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酒店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剖析酒店行业能力要求,结合酒店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标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能力标准,按照理论性、实践性、岗位性等特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归类,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酒店行业传统性、普遍性、经常性的能力,体现“专业性”和“能力性”,真正做到“以不变应常态”。选修课分为“管理拓展类”和“业态拓展类”两个方向。两个方向课程重在体现学生的“专长”,“以变应万变”。
(二)总体体系及框架结构
标准体系一级指标为能力结构,二级指标为对能力结构的分类即能力内容;三级指标是对各能力内容的能力定义,四级指标为每一能力的能力表现。明确每一具体指标的实现课程和评价方式。为使专业能力标准更具操作性,我们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表格。(见表1)
其中,基础能力课程模块设计管理基础、公关礼仪、涉外信息三大版块;核心能力模块设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文案写作、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康乐休闲管理、品牌管理、资源管理及业态发展十大版块。每一版块对能力定义进行界定,对能力表现进行描述。
四、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制订为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行业衔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通过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岗位操作能力强,达到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学生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反馈都是积极的,认为能力标准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但因我们进行标准制定时,只考虑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取样范围偏窄,是否可以作为能力标准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试行,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丰富,变革,提升——高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探讨[J].职业教育,2015(6):19-21.
[2]]杜斐.三门峡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3(21):19-22.
[3]程芳.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J].学周刊,2014(04):22.
[4]谢红勇.高职饭店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6):34-36.
作者简介:
于志涛(1979—),男,山东临沂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心理、酒店管理。
项目资助: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教改项目《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编号:143073。
关键词:酒店管理;岗位能力标准;课程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其职业内容也将产生变化,新的酒店业态将不断出现。酒店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必将对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进而对酒店管理专业掌握“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等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重庆市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每年为酒店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因为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前厅管理、客房管理、康乐休闲管理、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拓展”能力,导致学生产生就业“低对口率”和就业“高流失率”的问题,加之,近年来温泉度假型酒店、地产式酒店、邮轮酒店等酒店新业态的涌现。酒店人才培養和行业需求的刚性供需矛盾和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高校紧跟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转型,培养出能够在酒店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文将结合行业岗位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能力标准,并从课程体系上完成有效衔接。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作为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从很大意义上讲,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我国旅游酒店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仍然采用“学科范型”为主的模式,由于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的规范、课程内容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思维,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弱点。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能力结构、专业结构都与实际需求有偏差,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征。
(二)教学案例多以理论案例为主,不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
强于书本,弱于实务,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对普遍的一个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守旧,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缺乏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简单,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部分课程设置适用性差。面向酒店的仿真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培训,无法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即使有案例,也多以理论讲授式案例为主,缺乏来自行业的真实情境案例和影像案例资料。
(三)实训资源不足,真实情境视频案例资源缺失,满足不了酒店管理专业迅猛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现有教育体系与迅猛发展的酒店行业发展脱节;大部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因学生规模太大,只能在教室或相对紧张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根本不能切实地感受到酒店行业真实情境。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行业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等都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在进驻企业实习条件不足或很难实现的情况下,真实的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
二、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在酒店管理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带领团队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专业人员是目前酒店管理企业最缺乏的高级管理人才。对酒店管理各岗位而言,选择一位合适的员工至关重要。
“提供应用型专业人才供给,适应、融入、引领酒店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需求”是在新常态下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当前行业人才需求侧和院校人才供给侧的突出矛盾表现在: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酒店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不能融入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低。追根溯源到高校酒店人才培养的问题中,则体现在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后续发展能力不强,无法成长为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制定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能标准,非常重要。
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
(一)制定依据及设计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酒店经营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深入剖析酒店行业能力要求,结合酒店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标准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能力标准,按照理论性、实践性、岗位性等特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归类,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酒店行业传统性、普遍性、经常性的能力,体现“专业性”和“能力性”,真正做到“以不变应常态”。选修课分为“管理拓展类”和“业态拓展类”两个方向。两个方向课程重在体现学生的“专长”,“以变应万变”。
(二)总体体系及框架结构
标准体系一级指标为能力结构,二级指标为对能力结构的分类即能力内容;三级指标是对各能力内容的能力定义,四级指标为每一能力的能力表现。明确每一具体指标的实现课程和评价方式。为使专业能力标准更具操作性,我们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标准表格。(见表1)
其中,基础能力课程模块设计管理基础、公关礼仪、涉外信息三大版块;核心能力模块设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文案写作、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康乐休闲管理、品牌管理、资源管理及业态发展十大版块。每一版块对能力定义进行界定,对能力表现进行描述。
四、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制订为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行业衔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通过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岗位操作能力强,达到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学生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反馈都是积极的,认为能力标准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但因我们进行标准制定时,只考虑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取样范围偏窄,是否可以作为能力标准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试行,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丰富,变革,提升——高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探讨[J].职业教育,2015(6):19-21.
[2]]杜斐.三门峡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3(21):19-22.
[3]程芳.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教学工作[J].学周刊,2014(04):22.
[4]谢红勇.高职饭店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6):34-36.
作者简介:
于志涛(1979—),男,山东临沂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心理、酒店管理。
项目资助: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教改项目《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视频案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编号:14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