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教学口语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发音的技巧、运调的技巧、掌握节奏的技巧和自我控制的技巧。
一、发音的技巧
1.力求发音准确。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2.掌握发音原理。人类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动力部分(肺部)、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教师讲课时,首先要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其次要正确使用共鸣腔。此外要正确使用舌、齿、唇。教师可有意识地放大舌、齿、唇的使用幅度,用灵活的舌头把好字音形成的最后调节关。
3.美化发音质量。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纠正一些不良发音,美化音质,主要做到:灵活运用发音器官,充分调动五腔共鸣。
二、运调的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1.重音的技巧。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字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
(1)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
(2)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
(3)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
2.停顿的技巧。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
(1)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
(2)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
(3)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它常常出现在教师感情较为激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停顿。
3.句调的技巧。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
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
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
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
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节奏,要注意:
1.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2.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3.处理好疏与密、浓与淡、雅与俗、展与收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要获得节奏感,应该做到:
疏密相间——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之后有短暂的放松。
浓淡相宜——浓烈、热情的表达与柔和、平缓的讲述有机结合。
雅俗共存——温文尔雅、纯净高尚的语言伴之以通俗易懂的讲授。
展收并蓄——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要舒展、流畅,也要明快、果断,独立成章。
四、自我控制的技巧
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课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要在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所谓自我监听,即教师不断将自己实际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及时调整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想的语言,从而使讲课的效果更接近于自己的意图。
一、发音的技巧
1.力求发音准确。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2.掌握发音原理。人类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动力部分(肺部)、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教师讲课时,首先要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其次要正确使用共鸣腔。此外要正确使用舌、齿、唇。教师可有意识地放大舌、齿、唇的使用幅度,用灵活的舌头把好字音形成的最后调节关。
3.美化发音质量。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纠正一些不良发音,美化音质,主要做到:灵活运用发音器官,充分调动五腔共鸣。
二、运调的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1.重音的技巧。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字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
(1)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
(2)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
(3)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
2.停顿的技巧。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
(1)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
(2)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
(3)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它常常出现在教师感情较为激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停顿。
3.句调的技巧。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
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
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
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
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节奏,要注意:
1.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2.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3.处理好疏与密、浓与淡、雅与俗、展与收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要获得节奏感,应该做到:
疏密相间——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之后有短暂的放松。
浓淡相宜——浓烈、热情的表达与柔和、平缓的讲述有机结合。
雅俗共存——温文尔雅、纯净高尚的语言伴之以通俗易懂的讲授。
展收并蓄——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要舒展、流畅,也要明快、果断,独立成章。
四、自我控制的技巧
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课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要在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所谓自我监听,即教师不断将自己实际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及时调整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想的语言,从而使讲课的效果更接近于自己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