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森企业文化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再分析——基于苏州公交公司的实证分析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v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尼森1995年开发的企业文化量表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诊断和测量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我国学者在2007年撷取原量表60个题项中43个,部分验证了该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43个题项的量表随后被国内学者大量引用,但该量表12个维度中有11个共计存在17个缺项,缺项率达到28.3%,这给执行“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进行国际企业文化测评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国际比较带来一定的困扰。随着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日趋成熟,基于单一企业文化条件下7000多份大样本数据,运用网络问卷对丹尼森量表全部60个题项在中国
其他文献
古代祠堂是一个宗族发展、延续的象征,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起、兴盛与发展,是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潜山市杨家祠堂建设于清朝时期,距今历经了近200年的历史,是万涧杨氏族人的“家庙”。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杨氏祠堂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建筑文物,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非常高。另外,古代建筑的构造、装饰、布局等在建设时凝聚了族人大量的财力、物力,建筑本身极其考究。基于此,文章以“杨家祠堂”为例,探讨历史遗迹的鉴赏。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笔耕不辍,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在运笔、势态、结体、书写节奏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开拓,丰富了晋唐以来行书的表现手法,创立了“振迅天真”“沉着痛快”的“刷字”风格,同时创立了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的书法品评风格,给宋代“尚意”书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入古出新的杰出典范,乃“刷字”高手,造势大师。
讲好劳动故事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在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方式过程中,讲好劳动故事需持续扩大讲述者队伍、提高讲述者能力、提升讲述者权威、拓延讲述者主体;在劳动故事内容择取方面,在坚持真实性、适当性、导向性等原则下,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故事,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艰苦奋斗的故事,讲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华夏儿女勇于追梦圆梦的故事;在劳动故事表述路径上,通过设置悬念、注入情感、转型话语、化为行为等故事化叙述方式,以期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宋代理学思想(新儒学)的兴起促成了从唐代向宋代“谈理至精”的诗文话语转型,也推进了宋代文书话语的新建构。宋代新儒学的“道”与“理”成为文书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核心观念,“文以载道”彻底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形式主义的文牍观念,成为文书学的历史新阶段;理学家的“好议论”促成宋代文书话语的转型;文书主体认证改变,实现了从文吏向“儒生”甚至“经学家”的身份转换;新儒学的多样化文体则催生了文书文本的“札子”“榜文”“公牒”等形式,文体与文风强调叙事说理。在宋代理学影响下,文书书写转型随着诗学话语的变迁实际形成。
“青天况钟”这一历史形象是在真实的况钟其人基础上,由历代大传统和小传统合力塑造而成的理想官员典范。况钟生前以吏干称著,兼有清正之声,但亦有“刀笔余习”之讥评。明中叶之后,况钟形象的负面色彩日益淡化,而“况青天”形象在官方和民间越来越高大,成为清正、清明、清廉、清敏四大要素兼备的清官典范,与包拯、海瑞并列古代“三大青天”。这是一笔需要辩证对待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拒绝抽离历史条件而无限拔高,理解况钟政声产生的环境氛围,为今天培育优质治理环境提供借鉴。
采用高光谱成像仪对宜宾市博物院藏族谱书画上11处模糊、局部有脱落的印记进行数据采集,用ENVI软件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印记光谱曲线和标准颜料数据库的比对得知印记颜料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朱砂,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验证。通过对光谱图像进行最小噪声分离和波段运算处理后增强了族谱印记的可识读性,印记可识读性的增强有助于正确识别印记内容,对族谱书写者、书写者印章使用信息、文物收藏信息和文物价值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
上海青龙镇相传始建于公元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2012年青龙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座熔炉以及熔炉周围堆积的大量陶范、炉渣等,是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冶铸作坊遗址,遗址使用的主要年代是唐代晚期。为了解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制作技术,对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唐代青龙镇铸造作坊的制范技术。对陶范型腔面上残留的附着物分析主要元素是铁,表明陶范用于铸造铁器。经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陶范由三层组成:面层、背层和稻壳泥层。面层厚约1~2 mm,采用细颗粒泥料制作,致密,在铸造铁器时能确保
中国传统木拱廊桥采用较短的木材构件,形成了较大的桥梁跨度,其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构造特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现存的传统木拱廊桥仅有百余座,集中分布于我国浙南和闽北地区,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木构桥梁建造技术和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而近些年来由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传统木拱廊桥破坏甚至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现有的对于传统木拱廊桥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历史艺术价值和建造技术工艺等方面,鲜有对于其结构性能的研究,尤其缺乏强风作用下木拱廊桥的风振响应性能的深入研究。本工作为研究中
1923年1月成立于上海的朴社,是一家具有知识分子性质的出版机构,由郑振铎、顾颉刚等十人发起成立。其创办的初衷在于解决知识分子的生计问题,试图通过“以商养学”达到经济独立、专心学术的目的。朴社运营十五年之久,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作为朴社的灵魂人物,顾颉刚的人生际遇、学术情境都深刻影响着朴社的发展变动。1924年,因“齐卢之战”,上海朴社解散,随后顾颉刚在北京重组朴社。北京朴社出版了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书籍,最负盛名者当为《古史辨》。朴社虽然拥有众多出色的学者,也出版了一批耀眼的书目,但由于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