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主观幸福感通过幸福指数加以衡量,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比较,它被视为体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2006年2月21日,中央公布了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将全面推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另一方面,可以时时检测我国农村居民对自己生活区域的物质环境、社会福利和精神文化满足感的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初动因就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度量人们生存状态的主观指标体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始终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研究兴趣出发,发展了多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心理发展这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传统。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在尝试构建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体系过程中,发展了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纬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1 主观幸福感国内测量工具的试测性研究
自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入我国之后,许多学者对其研究的同时,对其测量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对城市居民、大学生、教师和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问题,但大多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国内主观幸福测量的本土化研究
由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大部分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主要是针对特定年龄的群体。所以,这些测量工具在适用于更广泛的群体时往往存在着局限。
三、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们幸福的最大化。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中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改善,突出反映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评价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使指标内容能够完整、多角度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水平;二是由评价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客观地体现评价的目的;三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使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又能客观反映其实际的生活质量水平。
(三)系统全面性原则。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众多,在综合比较权衡中,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特征和整体状况。
(四)简明可行性原则。在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时,要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具体实际出发,尽量简明扼要,既便于基层干部实际操作,又方便各级政府进行宏观指导。
(五)通用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全面系统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求所选用的各项指标要具有相互独立性,避免交叉重叠。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当时当地的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发展有所预见而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使指标体系有广泛的适应性。
(六)内涵对应及导向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真正归宿是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可以量化、动态检测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状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为此,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相对应,保持其有效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连贯性。
四、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325户云南农村居民深入的调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关系为视角,从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入手,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感两个纬度。首先采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方法,确定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计算标准化回归系数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然后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AHP)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最后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
五、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主体指标和19个分指标,力求以新农村建设内容的视角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具体领域的满意度来反映其主观幸福感状况。4个一级指标的排序是: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特征变量之家庭微观环境、农村居民个人经济条件特征变量、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特征变量之村域宏观环境、个人特征变量。可见,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变量之家庭环境占据了其主观幸福感的半壁江山。而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中,家庭满意状况、收入满意状况和饮食穿着满意状况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可见,目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赖于对其衣食住行、安全需求的有效满足,但未来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则应该过渡到对其社交、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满足上来。
六、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1 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忽略了诸如民主状况、是否参加农村合作组织、家庭负债、家庭人口规模及结构、未来收入预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只考虑了相关客观指标因素,对个人特征变量的考察也是如此,仅限于客观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和文化程度),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个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世界观等)。
2 采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对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方法过于复杂,不妨采用相关系数或者偏相关系数方法,即通过判断各因素的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而采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二)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的展望
1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家庭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细化。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家庭亲情满意度因素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这一指标,分析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职业构成、夫妻及子女关系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2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简化主观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的简便可行原则,简化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指标体系。
3 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涉及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变得日益多样化,纳入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会不断增加,指标体系会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复杂的影响因素和指标加以简单化、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处理。
主观幸福感通过幸福指数加以衡量,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比较,它被视为体现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2006年2月21日,中央公布了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将全面推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对策。另一方面,可以时时检测我国农村居民对自己生活区域的物质环境、社会福利和精神文化满足感的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初动因就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度量人们生存状态的主观指标体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始终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研究兴趣出发,发展了多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心理发展这三种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传统。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在尝试构建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体系过程中,发展了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纬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1 主观幸福感国内测量工具的试测性研究
自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入我国之后,许多学者对其研究的同时,对其测量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对城市居民、大学生、教师和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问题,但大多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国内主观幸福测量的本土化研究
由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大部分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主要是针对特定年龄的群体。所以,这些测量工具在适用于更广泛的群体时往往存在着局限。
三、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们幸福的最大化。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中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改善,突出反映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评价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评价指标内容的科学性,使指标内容能够完整、多角度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水平;二是由评价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客观地体现评价的目的;三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使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又能客观反映其实际的生活质量水平。
(三)系统全面性原则。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众多,在综合比较权衡中,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特征和整体状况。
(四)简明可行性原则。在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时,要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具体实际出发,尽量简明扼要,既便于基层干部实际操作,又方便各级政府进行宏观指导。
(五)通用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全面系统地反映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求所选用的各项指标要具有相互独立性,避免交叉重叠。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当时当地的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发展有所预见而力求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使指标体系有广泛的适应性。
(六)内涵对应及导向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真正归宿是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可以量化、动态检测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状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为此,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相对应,保持其有效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连贯性。
四、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325户云南农村居民深入的调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关系为视角,从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入手,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感两个纬度。首先采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方法,确定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计算标准化回归系数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然后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AHP)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最后确定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
五、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主体指标和19个分指标,力求以新农村建设内容的视角从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具体领域的满意度来反映其主观幸福感状况。4个一级指标的排序是: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特征变量之家庭微观环境、农村居民个人经济条件特征变量、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特征变量之村域宏观环境、个人特征变量。可见,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变量之家庭环境占据了其主观幸福感的半壁江山。而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二级指标中,家庭满意状况、收入满意状况和饮食穿着满意状况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可见,目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赖于对其衣食住行、安全需求的有效满足,但未来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则应该过渡到对其社交、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满足上来。
六、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
1 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忽略了诸如民主状况、是否参加农村合作组织、家庭负债、家庭人口规模及结构、未来收入预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同时,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只考虑了相关客观指标因素,对个人特征变量的考察也是如此,仅限于客观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和文化程度),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个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信仰、世界观等)。
2 采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对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方法过于复杂,不妨采用相关系数或者偏相关系数方法,即通过判断各因素的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而采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二)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的展望
1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家庭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细化。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家庭亲情满意度因素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这一指标,分析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职业构成、夫妻及子女关系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
2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简化主观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构建的简便可行原则,简化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指标体系。
3 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主观指标体系涉及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因素众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变得日益多样化,纳入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会不断增加,指标体系会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复杂的影响因素和指标加以简单化、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