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组织试图通过核心交换信息以协调集体行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组织交换信息的方式就是为了把组织核心的信息、意志作为统领组织的行动方向。这一点,无论是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都是如此。民主正是把这些意志产生的权力,公平地分配给组织成员,以期使组织所要交换的信息产生于组织内的多数人,以这种手段维护组织成员权力。二者事实上是矛盾的,因为私人组织的边界较容易界定,组织利益可以较为清晰地与其他组织相区分开,这类组织不太需要民主;而公共组织因利益边界难以界定,维护利益的交易成本巨大,更适合用讨价还价的妥协方式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试图通过核心交换信息以协调集体行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组织交换信息的方式就是为了把组织核心的信息、意志作为统领组织的行动方向。这一点,无论是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都是如此。民主正是把这些意志产生的权力,公平地分配给组织成员,以期使组织所要交换的信息产生于组织内的多数人,以这种手段维护组织成员权力。二者事实上是矛盾的,因为私人组织的边界较容易界定,组织利益可以较为清晰地与其他组织相区分开,这类组织不太需要民主;而公共组织因利益边界难以界定,维护利益的交易成本巨大,更适合用讨价还价的妥协方式寻找公共利益所在。但是,绝大多数公共利益目标的确定和加总,都是由组织核心完成的,即当任何组织存在“核心”时,核心与民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
其他文献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该国的历史、现实国情、时代特点及其文化的影响力。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殊性以及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具有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精神的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且具有世界意义的民富国强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一个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并能产生世界影响力的发展道路。
纵观我党统一战线8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统一战线主题内容的演变与统一战线阶级、阶层结构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坚持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相结合,明确划分团结的对象与革命的对象,以求联合与革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围绕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转变的总任务,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以和平方式消灭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统一战线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大力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坚持多元的社会分层立场,构建和谐的统一战
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过程,高校管理体制的变迁其根本在于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变化。如何依据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权与高校自主权的权能划分及良性互动是政校关系的本质所在。
我国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制度安排与现实境遇之间存在着诸多冲突,其根源在于国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对其实行的双层制度安排。双层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矛盾的张力,这种张力又将影响居委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正从国家主导的政府行动阶段向国家主导的社会行动阶段过渡,由"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向"资产界定权利"制度转移是居委会制度安排的必然路径选择。
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囿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其运行一直沿袭传统的道义逻辑,凭靠集体福利,享受着如往常一样的"家庭照顾"。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方式日渐社会化、市场化,农业生产成本日益增加,"五保供养"依靠"村提留、乡统筹"筹集资金的方式难以为继。中国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将"五保供养"的经费调整为主要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政府成为"五保供养"的责任主体,并辅以制度保障,从而实现了"五保供养"的集体福利性质向国家财政供养的社会保障性质的
尽管东亚地区主义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取得的成果值得称道。东亚地区国家间制度化合作从无到有,开创了东亚地区合作的历史,实现了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飞跃。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多重压力共同作用以及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
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为维护、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后,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走过了一条强调绝对安全、分化斗争、直至消亡的曲折之路。通过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经验启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要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和斗争要有合理的界限与形式。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共存的时代,如何使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视角、时间视域和空间视野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
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瑞典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的失效是瑞典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便利的地缘条件与始终如一的中立外交政策是瑞典模式形成的国际环境因素;民主社会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瑞典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政治妥协与阶级合作的文化价值观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文化根基;温和型的政党制度与三足鼎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表现是两个密切联系又完全不同的范畴,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机制,而历史表现则是事物发展的实际演进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理论逻辑是规律,历史演进是现象。现象体现着规律,规律决定现象的发展走势,但二者绝不是等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分析应该从全球的视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则是在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等不同层次的不平衡式发展中达到基本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