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开始超越分析线性思维方式,逐渐形成整体性的循环思维方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思维方式。
中圖分类号:R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294-0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一方面,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也逐渐发现曾引以为豪的工业文明给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后代发展带来的危害,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而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生态伦理学也由此应运而生,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何为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为基础,将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从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生态伦理学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以此对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道德行为作出有效评价。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仍然是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出发点在于对人与自然这一特定关系的道德行为探究,即“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1]。
过去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追求物质经济条件的富足,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过去人类所谓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伦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二、生态伦理学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生态伦理学使人类“超越分析性线性思维,确立整体性循环思维”[2]。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只看局部的思维方式向顾全整体的思维方式转变
道家早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生态伦理观坚持万物平等、善待万物、慈心于物的原则”[3],但人类对于这一原则并未身体力行,很多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过去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焚烧秸秆、引进外来物种等,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地区的发展,满足了部分人的发展需要,丰富了物质生活,但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生态伦理学反映了平时不为人关注的生态问题,鞭策着人类的思想,促使人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确立顾全整体的思维方式。
2.从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思维方式向以人类整体利益为重的思维方式转变
一直以来,利益都是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生在世的条件之一。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集体利益的满足是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保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的外延是人类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类整体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评价的基础是生态伦理学的应有之义。生态伦理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要可持续,要与自然相协调,而个人作为整个人类的组成部分自然要以人类的发展为重,要保证个人追求的利益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从只顾眼前利益的思维方式向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思维方式转变
地球不只是当代人的地球,同时也是后辈人的地球,人类社会的发展讲的是可持续,是一个“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过程,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伦理学的内容之一。但人类发展曾经一度只注重当代人的幸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却给后辈人带来了灾难。也正是看到了前人给当今社会留下的难题,人类才意识到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4]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逐步实现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这不仅是从当代人的发展角度考虑的,同时也是为后辈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生态伦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生态伦理学的指导下,人类意识到要顾全大局,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当然生态伦理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思维方式上,它对人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1-19.
[2] 余谋昌.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3] 王前,刘国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人本旨归[J].东岳论丛,2008(1).
[4]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作者简介
李莉(1993-),女,汉族,籍贯:湖北利川,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杨港(1994-),男,汉族,籍贯:重庆合川,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基础部辅导员。
李美逸(1992-),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关键词]生态伦理学;思维方式。
中圖分类号:R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294-0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一方面,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人类也逐渐发现曾引以为豪的工业文明给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后代发展带来的危害,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而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生态伦理学也由此应运而生,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何为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为基础,将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从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生态伦理学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以此对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道德行为作出有效评价。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仍然是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出发点在于对人与自然这一特定关系的道德行为探究,即“以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1]。
过去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追求物质经济条件的富足,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过去人类所谓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伦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二、生态伦理学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生态伦理学使人类“超越分析性线性思维,确立整体性循环思维”[2]。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只看局部的思维方式向顾全整体的思维方式转变
道家早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生态伦理观坚持万物平等、善待万物、慈心于物的原则”[3],但人类对于这一原则并未身体力行,很多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过去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焚烧秸秆、引进外来物种等,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地区的发展,满足了部分人的发展需要,丰富了物质生活,但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生态伦理学反映了平时不为人关注的生态问题,鞭策着人类的思想,促使人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确立顾全整体的思维方式。
2.从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思维方式向以人类整体利益为重的思维方式转变
一直以来,利益都是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生在世的条件之一。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集体利益的满足是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保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的外延是人类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类整体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评价的基础是生态伦理学的应有之义。生态伦理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要可持续,要与自然相协调,而个人作为整个人类的组成部分自然要以人类的发展为重,要保证个人追求的利益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从只顾眼前利益的思维方式向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思维方式转变
地球不只是当代人的地球,同时也是后辈人的地球,人类社会的发展讲的是可持续,是一个“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过程,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伦理学的内容之一。但人类发展曾经一度只注重当代人的幸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却给后辈人带来了灾难。也正是看到了前人给当今社会留下的难题,人类才意识到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4]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逐步实现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这不仅是从当代人的发展角度考虑的,同时也是为后辈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生态伦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生态伦理学的指导下,人类意识到要顾全大局,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当然生态伦理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思维方式上,它对人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4:1-19.
[2] 余谋昌.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3] 王前,刘国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人本旨归[J].东岳论丛,2008(1).
[4]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
作者简介
李莉(1993-),女,汉族,籍贯:湖北利川,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杨港(1994-),男,汉族,籍贯:重庆合川,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基础部辅导员。
李美逸(1992-),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