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教会学生阅读,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的自主建构。那么,在小学阶段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这种兴趣常常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左右。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生动性和可变性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等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为一体,便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凭着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欲望,才能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投入阅读。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采用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来教学:我们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雄伟的万里长城、风景迷人的九寨沟。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到祖国的北方,去领略草原的美丽。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请我们喝奶茶、吃奶豆腐。一席声情并茂的导入语,配上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感受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奇丽景色的同时,初步感知淳朴的民俗民风。这样的引入,以美的氛围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进行阅读活动。
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创设语言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犹如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投影、录音、录像、表演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所讲的对象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远为近,从而使看不清、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清听得到。这样,能极大地增强教育的表现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
二、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其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和素质。这样做不仅拓展加深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在板书课题后,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学生急于寻求答案,很快进入了主动阅读。
教师要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在阅读中质疑的方法。
1.从课题处质疑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就产生“林冲为什么打,怎么打,结果是什么”的疑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从重、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的重、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落花生》一课,学生提到“为什么爸爸要用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作对比”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线,进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3.从中心词(句)质疑
学习《詹天佑》一课,可让学生先找到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引导质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思考想象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善于思考,大胆想象。只有把朗读和想象相结合,才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文中“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教师可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教师再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紧扣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提出引以思考的问题,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让学生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逻辑性以及推理的严密性。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只要有其合理性,教师就应肯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训练学生能思考,善于思考,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责编陈剑平)
一、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这种兴趣常常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左右。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生动性和可变性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等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为一体,便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凭着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欲望,才能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投入阅读。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采用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来教学:我们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雄伟的万里长城、风景迷人的九寨沟。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到祖国的北方,去领略草原的美丽。到了那儿,你们一定会被草原迷人的景色所吸引,蒙古族人民见到我们这些汉族小朋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请我们喝奶茶、吃奶豆腐。一席声情并茂的导入语,配上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感受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奇丽景色的同时,初步感知淳朴的民俗民风。这样的引入,以美的氛围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进行阅读活动。
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创设语言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犹如甘甜的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投影、录音、录像、表演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所讲的对象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远为近,从而使看不清、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清听得到。这样,能极大地增强教育的表现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
二、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其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和素质。这样做不仅拓展加深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在板书课题后,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学生急于寻求答案,很快进入了主动阅读。
教师要寓学法于教法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在阅读中质疑的方法。
1.从课题处质疑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就产生“林冲为什么打,怎么打,结果是什么”的疑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从重、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的重、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落花生》一课,学生提到“为什么爸爸要用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作对比”等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线,进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3.从中心词(句)质疑
学习《詹天佑》一课,可让学生先找到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引导质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思考想象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善于思考,大胆想象。只有把朗读和想象相结合,才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文中“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教师可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教师再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紧扣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提出引以思考的问题,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让学生分析、推理、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逻辑性以及推理的严密性。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只要有其合理性,教师就应肯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训练学生能思考,善于思考,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就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