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冒险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kne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不仅奠定了作者的文学地位,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初始情怀。韦尔蒂致力于对小人物个体的书写,孤独是贯穿整篇小说集的基调。集中同名短篇作品《绿帘》讲述了主人公拉金太太在经历了丈夫意外的去世后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本文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此篇小说进行解读,以此探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作者的创作情怀。
  关键词:尤多拉·韦尔蒂 《绿帘》 孤独
  尤多拉·韦尔蒂被西方文学界誉为短篇小说大师,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绿帘》是其首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七篇作品,“故事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会令北方波士顿人说‘不愿意与之交往’的那种”,他们乍看起来像是偏居于冷漠南方社会一隅的“怪人”,但在韦尔蒂笔下,他们和茫茫众生一样在人世间挣扎、寻求。对小人物的书写是现当代文学中小说创作的重要形式,韦尔蒂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也得益于其细腻的人文关怀。本文选取了小说集中较少获得研究者关注的同名短篇小说《绿帘》,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这个作品做进一步的解读。
  一、避世:一场精神围困下的孤独冒险
  《绿帘》是一篇充满叙事张力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沉闷庸常的南方小镇:某个夏日,拉金先生如往常一样下班驱车回家,却在临近家门之时被一棵突然歪倒的巨大楝树压死,目睹丈夫死亡的拉金太太从此便如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般,整日隐没在自家花园中劳作,肆意生长的花木稠密得像一道绿色帘幕,形若高墙,将她与外界隔绝,直到某一天,她在恍惚中将锄头对准了黑人帮工杰米的头颅……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得小说颇具“南方哥特”式风格,但作为一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家,韦尔蒂的创作意图绝非意在单纯创造惊悚或向读者展示一个病理学上的病例。
  小说正文从故事的中间部分开始讲述,一开篇就塑造了一种打破平常规律状态的天气背景:这年夏季,拉金山镇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准会落下点儿雨来,可是这一天都差不多到五点了,太阳依旧在空中炙烤着大地。小镇上的女人都坐在自家窗前,摇扇、叹气,等着下雨。在“等待”这样一个小说基调下,作者以拉金太太为主体,设置了三组处于失衡状态的冲突力量。
  第一,拉金太太与花园植被。太阳的暴晒、雨水的滂沱都阻止不了拉金太太每日在她的花园中忙活,“任何花草,只要她能弄到的或从邮购目录上买到的,她都种上。她种得那样稠密,那样匆忙,那样不假思索,丝毫不在乎邻居们在养花俱乐部选种时的理念,比如如何构成合适的景观,或者达致令人惬意的效果,甚至于颜色的协调之类”a。 表面上看,拉金太太是花园中这些植物的主宰者,但对于其在花园中的状态,小说中运用了诸如“笨拙、矮小”“古怪而胆怯”“淹没”“神经绷得更紧”“纤细、莽撞”等类似性质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另外拉金太太也甚少剪枝、移栽或者固定花木,因此无序疯长的植被日渐稠茂,甚至杂草也十分丰肥。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反而愈加衬托出人物生命力的缺失,随着阅读的深入不禁会让人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拉金太太的花园中,人到底是掌控着自然还是迷失于自然?
  第二,拉金太太与自我主体。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拉金山镇是以拉金先生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可以说拉金太太在小镇上曾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主流人物。但丈夫去世后,她对人们的探望“并不领情”,而是选择整日在自家花园中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好花朵朵,她自是一枝也没有给谁送过;任谁生病离世,她也绝不会送花致意”(绿,171)。小说在前半部分采用第三人称非全知叙述视角,并以小镇上邻居们的眼光对拉金太太进行“俯瞰”,将其塑造成一个逐渐偏离大众的边缘性人物。“每天早晨,或许都有人看见她走出白房子,迈着慢吞吞、几乎是怯生生的步子,罩着件邋遢的工装裤,经常头发飘散着,没梳到的地方还打着结呢”(绿,170)。这种不修边幅的形象与每日早上在卧室窗前精心梳头打扮的小镇女人们形成了性鲜明对比。“她的唇线轮廓分明。人们说,她从不开口”(绿,172)。自我意识和话语权的缺失,都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拉金太太主体性的丧失。
  第三,拉金太太与黑人杰米。相比于拉金太太对小镇其他人前来拜访并不领情的态度,在这一带按日帮工收费的黑人小子杰米以“拉金太太也僅是偶尔容得下”的身份得以进入到其花园中。这一天,因为雨的迟到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再次打破了拉金太太的规律生活,使她在持续的劳作中毫无预兆地回想起丈夫去世时的场景——这是她一直竭力试图遗忘的。记忆的闪回唤起她强迫性重复的本能,“生与死,她手握沉甸甸的锄头想道,如今生与死对她没有任何意义,生与死只是她一直被迫要用双手去实现的事情。她不住地追问:不可能去补救吗?不可能去惩罚吗?不可能去反抗吗”(绿,174),于是她举起锄头,对准了杰米无辜的头颅。至此,韦尔蒂通过一层层矛盾的堆叠,将故事之弦逐渐引向最大限度。
  在韦尔蒂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可以窥见原型批评中的漂泊原型,即主人公通过一系列冒险或探索经历达到自我发现的目的。在本篇小说中,与其说拉金太太主动选择了避世,不如说是被动地被看似偶然的外部力量抛入一场迷惘的探索之中。正如文中所提及:“某种程度上,她寻求的不是井然有序,而是多多益善,仿佛她特意要把自己的园中生活作为冒险进行得更远更深入。”(绿,170—171)冒险本是一种向外探索寻找、向内映照自我的过程,拉金太太却在“绿帘”的裹挟之下,将自己置于愈加逼仄的境地,在重重的矛盾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从而走向精神的困顿之路。
  二、和解:花园中人与各种力量的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帘”是一种遮挡之物,人们可借之塑造特定的幽闭空间,这个功能使其具有了两方面的属性:一是保护隐私,赋予主体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它的隔离作用也限制了主体与外界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束缚、剥离的意味。这两种属性,一种是主体的主动选择,另一种则是选择之后的被动附加。在小说中,“绿帘”指的是花园中野蛮生长的花草绿植所形成的天然屏障,拉金太太在“绿帘”的庇护下暂时实现了与外界的脱离,忙碌使其免受创伤初期伤痛回忆带来的强烈感情冲击。但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她以自我麻痹来对抗死亡阴影的尝试是失败的。冲突是创作者塑造文本的基础,而对冲突的处理,才真正显示出作家的深层创作观念。
其他文献
有个大胆设想,如果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和所谓的梦境之间,不存在虛幻和真实的区别,只是分属不同频道。白昼立足于平凡沙地,需得虔诚仰面铿锵前行,夜晚归属于天马行空,这世界如同一捧初生的泥土,可以轻轻松松随意被你揉捏成想要的模样。在两种不同的客观背景下,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人生,你会选择哪个?  大概,更多人应该会选择后者,毕竟在梦境中可以毫不费力达成所愿。  继续往下设想。在梦境中的人,会经历最初的新奇、
摘 要: 沈从文在《丈夫》中借丈夫身份的迷失到最终找回,直指现代都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损害,呼唤回归人性,回归乡村净土。但无论是主要人物丈夫,还是诸如次要人物老七,在作者着力掀开遮盖乡土倩影的薄纱时,他们真实的声音却因此被遮蔽、封存起来。笔者在此试图揭开这些被遮蔽的声音,探究他们可能存在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丈夫》 乡村 城市 被遮蔽 声音  关于沈从文《丈夫》的主题研究,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篇
摘 要: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二十年是美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小说家在创作形式和主题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创新。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的主导势力也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小说家的自信心高涨,在创作中越来越具有本土意识,对美国特色和美国个性的挖掘和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这种集体性的努力促使美国文学彻底摆脱了英国文学的钳制,呈现出了成熟的面貌,为美国世纪的到来做
摘 要:《紫色》作为美国读者重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一直也被中国的读者喜爱。正如作者艾丽斯·沃克所说,抛开这部小说的特定背景,她想表达的还有两大主题,那就是“挣扎”与“成长”。这位勇敢而优秀的黑人女作家极力使她的读者相信: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中,为争取生存而进行的挣扎都会带来人命运的改变和精神情感的成长。这无疑是个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永恒母题。  关键词:《紫色》 女性主义 挣扎 成长  有人说,《紫色》
摘 要:今人对林逋的研究,多集中于诗歌分类、隐逸思想、诗歌风格等方面,然对其诗词中的意识指向还未有人涉及。林逋诗词创作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人文旨趣、内省态度以及理性精神,对我们了解其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忧患意识 人文旨趣 内省态度 理性精神  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钱塘人。林逋少时,家庭连遭变故,祖父与父亲相继离世。他勤奋好学,文采卓越,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摘 要:一直以来,关于《罪与罚》题旨的争议中主要存在“启蒙”与“布道”两种说法,后世的研究者都力图断明陀氏所持的价值立场与道德信条,以此肃清社会转型历史语境中“现代性”思想的嬗变。但除去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秉持的“超人哲学”和“强力意志”信条外,我们还应关注情节中巧凑、悖谬的因素以及对“疯癫”的描绘。如是观之,《罪与罚》仅仅展现出反抗绝望的无效性,却并未开出一剂社会救济的良方。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
摘 要: 丁玲的中篇小说《韦护》是以好友瞿秋白与王剑虹恋爱本事为原型的,但虽有现实人物的对应,其在创作时依然对诸多情节做了变动。丁玲或改写,或缩写,或保留都有其背后的原因与动力。在当时“革命加恋爱”文学创作模式的规范下,丁玲试图从文学书写的规范中逃脱,加入更多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保留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而通过现实与小说的对读,也从侧面展现了丁玲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观念。  
是的,他们是大城市的战斗者,他们既闪耀着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也同样承受着都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碰撞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缝隙中,他们在寻觅未来,谋定人生。大城市的战斗者,你们还好吗?  “不要说我是空巢青年,我是独立少女”  “不要说我是空巢青年,我是独立少女!”从事互联网教育、刚过而立之年的南京女孩刘乐心幽默地调侃。刘乐心毕业之后就一直租房,刚开始时三室一厅的合租房,房客们之间要互相迁就
摘 要:六朝时期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搜神记》作为当时文学领域中产出的一朵奇葩,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对《搜神记》所具有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对《搜神记》叙事主体、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进行了解读,并对《搜神记》叙事模式所具有的美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深化对《搜神记》叙事特征的理解。  关键词:《搜神记》 叙事模式 美学意义  一、《搜神记》的叙事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贺铸代表词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文本细读,体察作者的内在旨意,先后品读出为爱情作、自抒悲情和暗讽时局三重意蕴。  关键词:贺铸 《青玉案》 多义性  只有才兼文武、高远抱负和人间情怀皆具之人,才能担当词的创作,这种人在浩浩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由于作者工于写情,更会令读者眼花缭乱:儿女之情荡气回肠深情款款,足以与昔之思妇伤春词比肩;政治情结凝练沉重深伏义里,毫不比往者怀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