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淋巴结切检数目对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是影响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切除的淋巴结数目(lymph nodes number,LNN)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数目.故探讨评价LNN对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LNN不同,将行全乳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449例分为:A组( LNN< 10) 123例,B组(LNN≥10)326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别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模型对患者的无病生存( disease-free survival,DF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A组的pN1、高淋巴结阳性比例和辅助放疗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平均随访:A组43.59个月,B组41.34个月,有可比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HER-2、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N分期、LNN、淋巴结阳性比例、辅助化疗方案和辅助放疗是影响DFS的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在A组中,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的DFS明显优于不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不进行辅助放疗的DFS,而2种辅助治疗方案对B组的DFS无明显影响.结论 LNN的减少可能影响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选择.LNN是预测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DFS的一个经济、有效因子.使用含紫杉类化疗方案和进行辅助放疗可弥补LNN不足对DFS的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及家庭和谐.早发现、早诊断是乳腺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像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惟一可触及肿块诊断乳腺癌的传统标准,且对乳腺病变具有更高的预见性,因此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影像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期刊
1前言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大小在20nt左右的一类非编码RNAs,其通过下调靶基因的表达或翻译而参与调节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凋亡.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作用的miRNA 被称为Onco-miR.Onco-miR的调控作用参与到乳腺癌发生、生长、侵袭和转移的各个过程,为乳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新增患乳腺癌患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
期刊
目前全球的糖尿病患者约2亿,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5000万,并以每年120万人的数目递增.尽管全世界每年都在大力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但直到目前,仍只有部分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且需长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接受了最强化的内科治疗,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仍维持在7.5% ~8.5%之间.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发现一直被用来减重的胃转流手术对2型糖尿病(T2DM)有显著疗效
期刊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的任何一项异常.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其中10%的胎儿心律失常与胎儿心血管畸形、胎儿死亡或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相关[1].胎儿心律失常中约80%为室上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房性期前收缩.一般产前检查对胎儿心律失常的性质往往难以确定;胎儿心电图检查的作用甚为有限;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胎心率监护、胎儿心磁图监测和胎儿
期刊
在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中,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常先于甲状腺激素变化,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生长因子,更可能与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有关。
期刊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多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约40岁.但是青少年甲状腺癌并不罕见,文献报道[1]约10%的患者不到21岁,占儿童和青少年肿瘤的3%,其中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国内尚无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统计资料.对于青少年甲状腺癌治疗方法,尤其是手术方式国内外存有争议[2].现对青少年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作一扼要叙述。
期刊
缺氧是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肿瘤细胞的缺氧也是肿瘤发生恶性转化甚至转移的始动因子.目前认为缺氧诱导因子( 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在肿瘤缺氧环境下起了重要作用,最有代表性的为HIF-1,它的α功能亚基(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lα)被激活后可以调节多种下游基因,如与肿瘤相关的基因主要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葡萄糖转运
期刊
目的 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分析3例乳腺SCC 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乳腺SC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岁,肿瘤平均直径4.3 cm,淋巴结转移1例;2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例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及溃疡.镜下表现:癌巢由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构成,细胞质红染,可见明显角化珠和细胞间桥.间质纤维化,伴玻璃样变,肿瘤周边见淋巴细胞浸
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可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对肿瘤较大不适宜保乳的乳腺癌患者,常可成功实施保乳术,使保乳手术适应证呈扩大趋势.1 NAC的现状1.1概念及临床意义NAC由Haagensen和Stout最早提出,又称为术前化疗、首次化疗和诱导化疗,是指对非转移性肿瘤经病理确诊后,在局部治疗应用前
期刊
目的 探讨胰母细胞瘤(PB)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例PB资料.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1岁和8岁.肿瘤均为胰尾实性肿块,例1甲胎蛋白(AFP)正常.例2 AFP 2 903 ng/ml.2例均行胰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PB.分别随访26和10个月,生存良好.结论 PB多发生于男性儿童.胰腺部位实性肿块,同时伴有AFP明显升高时应考虑为PB;如无AFP升高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