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激情、力量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但当下却出现一种怪状:诗人、诗歌成了部分国人眼中戏谑、调侃的最佳对象。概因讽刺诗人总是安全的,质疑诗歌总是能引发共鸣的。而令人不解的是,多数以“诗人”自居的骚客们对此竟毫不自知,依然在自己搭建起来的小小城堡中自得其乐、自鸣得意。笔者浅识,“怪状”终究只是暂时的,诗歌的生命力顽强而永恒,若以三原则校准出现偏差的创作航向,这颗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再放光辉亦非难事。新时代诗歌,当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拥抱新时代
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改变之中,其速度之快,已到了很多新生事物尚未被我们所认识就已成为过去式的地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地传播、扩散与冲刷,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在呈现新的面貌,整个人类社会因为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变得多元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上仍以昂首阔步、一往无前的姿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代诗人,应当对时局之新有深刻把握,跳出阴郁、灰暗的小情绪,写出契合现实而接地气的伟大作品。
二、传播正能量
心向阳光,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寒冷;手捧玫瑰,走到哪里都能够散播芬芳。诗歌应该传递正能量。
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历代的优秀诗人和伟大诗歌作品,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传承者。如何在当代更好地、更自觉地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但能反映一个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理论层次的高低,还直接关系着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在未来的兴衰。
诗歌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美感,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和结构的繁复,而在于进入了人们的内心,写出了人们的心灵史。肇始于《诗经》,中国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诗歌和诗人,他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创作出独具风采的优美诗篇,抒写了中华民族锦绣灿烂的心灵史。但如今当代诗歌这方面的作用却在减弱,缘于对词句陌生化的怪癖追求。我不反对陌生化,但前提是优美而准确,若因言害义,为了陌生而陌生,则没有丝毫意义,写出来也只能归入文字垃圾的范畴。当代诗歌应当记录当代人的喜悦和悲伤,振奋和失落,描摹出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模样,而不是以“看不懂”为最高追求。
三、创作大诗歌
自古而今,所有第一流的诗人,所有第一等价值的诗歌,无不是那些为国家兴亡、百姓忧乐而激烈跳动的心灵所创造的。新时代的诗歌,应有自身的美学追求。
(一)正大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要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何为守正?就是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轨道上来,回到对真与善的本质追求上来,不能脱离人民,也不能脱离真与善。细节可以是虚构和想象的,但表达的感情必须是真切的;一时的消极是可以理解的,但故意激发人的恶、鼓励人的恶,则是不能接受的。何为创新?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滋养创作,这是文艺创新的根本路径。
(二)审美之诗
诗歌须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何为美?一种和谐、完整、统一的高尚状态;何为丑?一种不和谐、不完美和混沌的状态。审美、审丑是人主观情感的折射,关键在一“审”字。人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诗歌亦非“法外之地”,但当代诗坛,却存在一大批“审丑之诗”,屡屡在诗歌中运用丑陋之意象、事物及笔法,自以为标新立异,实则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不愿在对美的追求的征途上艰辛跋涉而抄小路,虽得一时之瞩目,最终还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诗歌应是审美的文本,诗歌永远要表达真善美。
(三)筑梦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诗歌来自于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的诗歌植根于时代,又超越时代。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能够反映历史巨变、发出时代强音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需为时代而写、为民族振兴而歌,在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每一位诗人成就自己伟大人格和艺术魅力的必由之路。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时代呼唤有大情怀的诗人,时代也呼唤有责任和有担当的诗人。诗人的内心要有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温暖的文字,像太阳的光辉一样照亮人心。
但当下却出现一种怪状:诗人、诗歌成了部分国人眼中戏谑、调侃的最佳对象。概因讽刺诗人总是安全的,质疑诗歌总是能引发共鸣的。而令人不解的是,多数以“诗人”自居的骚客们对此竟毫不自知,依然在自己搭建起来的小小城堡中自得其乐、自鸣得意。笔者浅识,“怪状”终究只是暂时的,诗歌的生命力顽强而永恒,若以三原则校准出现偏差的创作航向,这颗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再放光辉亦非难事。新时代诗歌,当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拥抱新时代
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改变之中,其速度之快,已到了很多新生事物尚未被我们所认识就已成为过去式的地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地传播、扩散与冲刷,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在呈现新的面貌,整个人类社会因为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变得多元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上仍以昂首阔步、一往无前的姿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代诗人,应当对时局之新有深刻把握,跳出阴郁、灰暗的小情绪,写出契合现实而接地气的伟大作品。
二、传播正能量
心向阳光,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寒冷;手捧玫瑰,走到哪里都能够散播芬芳。诗歌应该传递正能量。
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历代的优秀诗人和伟大诗歌作品,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传承者。如何在当代更好地、更自觉地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但能反映一个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理论层次的高低,还直接关系着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在未来的兴衰。
诗歌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美感,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和结构的繁复,而在于进入了人们的内心,写出了人们的心灵史。肇始于《诗经》,中国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诗歌和诗人,他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创作出独具风采的优美诗篇,抒写了中华民族锦绣灿烂的心灵史。但如今当代诗歌这方面的作用却在减弱,缘于对词句陌生化的怪癖追求。我不反对陌生化,但前提是优美而准确,若因言害义,为了陌生而陌生,则没有丝毫意义,写出来也只能归入文字垃圾的范畴。当代诗歌应当记录当代人的喜悦和悲伤,振奋和失落,描摹出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模样,而不是以“看不懂”为最高追求。
三、创作大诗歌
自古而今,所有第一流的诗人,所有第一等价值的诗歌,无不是那些为国家兴亡、百姓忧乐而激烈跳动的心灵所创造的。新时代的诗歌,应有自身的美学追求。
(一)正大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要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何为守正?就是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轨道上来,回到对真与善的本质追求上来,不能脱离人民,也不能脱离真与善。细节可以是虚构和想象的,但表达的感情必须是真切的;一时的消极是可以理解的,但故意激发人的恶、鼓励人的恶,则是不能接受的。何为创新?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滋养创作,这是文艺创新的根本路径。
(二)审美之诗
诗歌须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何为美?一种和谐、完整、统一的高尚状态;何为丑?一种不和谐、不完美和混沌的状态。审美、审丑是人主观情感的折射,关键在一“审”字。人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诗歌亦非“法外之地”,但当代诗坛,却存在一大批“审丑之诗”,屡屡在诗歌中运用丑陋之意象、事物及笔法,自以为标新立异,实则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不愿在对美的追求的征途上艰辛跋涉而抄小路,虽得一时之瞩目,最终还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诗歌应是审美的文本,诗歌永远要表达真善美。
(三)筑梦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诗歌来自于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的诗歌植根于时代,又超越时代。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能够反映历史巨变、发出时代强音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需为时代而写、为民族振兴而歌,在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每一位诗人成就自己伟大人格和艺术魅力的必由之路。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时代呼唤有大情怀的诗人,时代也呼唤有责任和有担当的诗人。诗人的内心要有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温暖的文字,像太阳的光辉一样照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