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正能量 大诗歌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ad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尤其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激情、力量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诗歌。
  但当下却出现一种怪状:诗人、诗歌成了部分国人眼中戏谑、调侃的最佳对象。概因讽刺诗人总是安全的,质疑诗歌总是能引发共鸣的。而令人不解的是,多数以“诗人”自居的骚客们对此竟毫不自知,依然在自己搭建起来的小小城堡中自得其乐、自鸣得意。笔者浅识,“怪状”终究只是暂时的,诗歌的生命力顽强而永恒,若以三原则校准出现偏差的创作航向,这颗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再放光辉亦非难事。新时代诗歌,当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拥抱新时代
  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改变之中,其速度之快,已到了很多新生事物尚未被我们所认识就已成为过去式的地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地传播、扩散与冲刷,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在呈现新的面貌,整个人类社会因为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变得多元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上仍以昂首阔步、一往无前的姿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代诗人,应当对时局之新有深刻把握,跳出阴郁、灰暗的小情绪,写出契合现实而接地气的伟大作品。
  二、传播正能量
  心向阳光,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寒冷;手捧玫瑰,走到哪里都能够散播芬芳。诗歌应该传递正能量。
  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历代的优秀诗人和伟大诗歌作品,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传承者。如何在当代更好地、更自觉地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但能反映一个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理论层次的高低,还直接关系着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在未来的兴衰。
  诗歌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美感,不在于辞藻的华丽和结构的繁复,而在于进入了人们的内心,写出了人们的心灵史。肇始于《诗经》,中国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诗歌和诗人,他们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创作出独具风采的优美诗篇,抒写了中华民族锦绣灿烂的心灵史。但如今当代诗歌这方面的作用却在减弱,缘于对词句陌生化的怪癖追求。我不反对陌生化,但前提是优美而准确,若因言害义,为了陌生而陌生,则没有丝毫意义,写出来也只能归入文字垃圾的范畴。当代诗歌应当记录当代人的喜悦和悲伤,振奋和失落,描摹出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模样,而不是以“看不懂”为最高追求。
  三、创作大诗歌
  自古而今,所有第一流的诗人,所有第一等价值的诗歌,无不是那些为国家兴亡、百姓忧乐而激烈跳动的心灵所创造的。新时代的诗歌,应有自身的美学追求。
  (一)正大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要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何为守正?就是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轨道上来,回到对真与善的本质追求上来,不能脱离人民,也不能脱离真与善。细节可以是虚构和想象的,但表达的感情必须是真切的;一时的消极是可以理解的,但故意激发人的恶、鼓励人的恶,则是不能接受的。何为创新?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滋养创作,这是文艺创新的根本路径。
  (二)审美之诗
  诗歌须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何为美?一种和谐、完整、统一的高尚状态;何为丑?一种不和谐、不完美和混沌的状态。审美、审丑是人主观情感的折射,关键在一“审”字。人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诗歌亦非“法外之地”,但当代诗坛,却存在一大批“审丑之诗”,屡屡在诗歌中运用丑陋之意象、事物及笔法,自以为标新立异,实则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不愿在对美的追求的征途上艰辛跋涉而抄小路,虽得一时之瞩目,最终还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诗歌应是审美的文本,诗歌永远要表达真善美。
  (三)筑梦之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诗歌来自于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的诗歌植根于时代,又超越时代。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能够反映历史巨变、发出时代强音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需为时代而写、为民族振兴而歌,在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每一位诗人成就自己伟大人格和艺术魅力的必由之路。
  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时代呼唤有大情怀的诗人,时代也呼唤有责任和有担当的诗人。诗人的内心要有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温暖的文字,像太阳的光辉一样照亮人心。
其他文献
在书房里听,秋雨  滴滴答答敲着窗外的顶棚,像  空中失落的文字,敲着浮世  泡一杯清茶  看叶子慢慢深潜井底  静下心来  雨滴就穿透现实的微妙,觉悟  想起谁说过,往事是毒剂  也是良药  虔心领受这张敲打出来的处方  任先生把我定格在书屋  不挣扎,不彷徨,也不抒发  而是静静地阅读偏方  那些无药可救的时间  在书香外营造假相和真相  推薦语  思考和批判是诗人必备的精神。小诗不小,藏着现
期刊
每个诗人都是政治家  诗人不可能没有政治意识。虽然与政治的联系方式不一样,但每个诗人都是政治家。要求诗人远离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观点。政治,就是百姓的营生,就是每个人为了未来而对时代的冀望和批判。政治不是空洞的。诗人一旦远离了政治,其使命感即随之消失,其“精灵磁场”的魅力与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曾属于主流的政治抒情诗,已经不甘于与大喊大叫的空洞为伍。但仍被“非主流”视为“另类”。其实,真正的主旋
期刊
西昌之西  生一盆火  招四方来客  烧满堂红  猪啊牛啊羊啊  鸡啊鸭啊鹅啊  肝肠寸断  肝胆相照  猛火爆油  明火滋味  文火焙香  或焦黄  或脆香  或绵长  喝一大碗酒  我己经牵肠挂肚了  推荐语  《西昌过年,吃李小肠烧烤》,有笨写有巧说,有实叙有戏谑,重要的是,作者用诗中看不见的飞地,播种了怜惜生灵万物的悲愁和中国人对年味的鄉愁。一到冬天,尤其春节,怕冷的城里人都跑到西昌晒太阳
期刊
写下一个个名字  或厚实,或清澈,或醇香  有一个叫我时总拖着长长的尾音  更多有温度的,像绿叶聚成伞  而从小相伴的那些,成为一棵树  粗壮的枝干  我写一划,就爱一遍  写一个,就爱一个  这些可爱的人啊  还没让我懂得距离和遥远  而我终要离开  我害怕此刻一停笔,就有变数  就有叶子,落在水面  推荐语  情感维系万物。女诗人泣梅敏感地将情之所系用曼妙之笔,从她的内心勾画出来,形象而别致。
期刊
1980年,我离开劳动了19年的缙云山农场,到了北碚文化馆。果园诗歌暂告一段落,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让我眼界大开的同时也有点手足无措,因为我还没有从万事万物中捕捉新的诗意的能力,去了大海,看见浪花却仅仅是浪花。  是孩子挽救了我的诗歌!  那年冬天我在市里开文代会,并搭乘12点到站的夜班车回家。12月的夜晚空旷、静寂、无比寒冷!远远地,我看见在车站的路灯下在飘落的雪花里,站着两个小不点,就是我家的夏夏
期刊
诗是诗人的个人心灵史,是对不断出现的万事万物诗意的证明和澄清,是现实的照耀和时代的后视镜。诗是诗人自救的稻草,是一个人夜晚的那一线光亮,她不断救赎我们并不高贵的灵魂。她分析底色的能力和揭露真相的无畏,让人类时常羞愧。  敬畏诗歌,她有神性,我从来不敢懈怠。想写时我废寝忘食;写不出来时,我就一个字不写。能在大刊上发表当然开心,不能发我也不会嫉妒他人,写诗,是自己内心的事情。我热爱那些从村庄展翅的飞鸟
期刊
冬 天  冬天有绵长、飘扬的东西。像酒,但不是酒。与酒有关。像女人,但不是女人。与女人有关。冬天里的人恰恰没有睡眠,而是睁大眼睛醒着。不是因为寒冷,不是因为身体被包裹,不是因为悠闲,是因为灵魂的过。自由与迷醉。渴望与冒险。  凯尔泰斯  在我的感觉中,凯尔泰斯·伊姆莱比卡夫卡要亲切。读《另一个人》,我能感觉到他灵魂和语言的质量。我还不曾这样与某位作家一见钟情过。  凯尔泰斯不是多产的克隆型作家。他
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新诗随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巨大变化而潮起潮落,四川大学的诗歌潮流也随着消长起伏。但川大的校园诗歌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各个时期都不乏喜欢读诗写诗的师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诗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师生投入新诗的写作。可惜那时缺乏刊载的园地,川大只有《锦江》等个别文学杂志的诗歌专栏刊载数量有限的校园诗歌,中文系1979年油印了一本诗集《心
期刊
散文诗是一个宽阔的文体。自波德莱尔提出这个概念,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酝酿与产出,各种能进入的领域,它都进入了。尤其是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鲁迅等世界级作家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使得散文诗成为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体。虽然到时下争议仍然不断,但既成的事实已经无法否认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存在了。楼肇明先生曾言:“散文诗是与人类精神世界、精神结晶、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人的心灵、人性的深层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期刊
沪渝道上  太阳从汽车后视镜升起  当你们的私车朝向老家的方向  回家需趁早。晨雾在游荡  乳白色横穿沪渝高速路  你不得不把车速放慢  它们浪荡到右侧的田野  油菜花的颜色稀释成淡黄  然后消散,油菜花的金黄复现  车上的三个人,回忆消逝的美景  你们不停地还乡,渴望着重见  车载音乐不可抑制地响起  吉普车欢快地驶向通往家园的高速路上  在身体的边陲  大巴顶篷堆放着藏民的行李  在车内最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