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堰市农科院(农技中心)作为一家集农业科研、技术推广职能于一体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具备“育、繁、推”一体的机制优势,通过这些年不懈努力,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机制,打通“育、繁、推”的各个环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十堰市农科院(农技中心)的科研、开发、推广能力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寻到了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一体化;创新;良种
中图分类号:S3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20
1 创新要素,“育”为基础
1.1 不断创新育种手段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所研发种子(种苗)的科技含量,不仅决定着单位的科研实力,还决定着占领市场主体的能力,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育种的研发水平是发展道路上的灵魂要素。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的新品种选育尤其是玉米育种研究不断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育种办法并加以吸收创新和运用,始终瞄准品种市场需求的最前沿。以玉米为例:当前正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研究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现代玉米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不断开展特异种质资源鉴定、改良与利用研究,创新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同时还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完善新品种的繁育技术与加工检测技术,发掘和聚合各种优良基因,培育适合于各种农业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广泛应用这些先进的育种技术,育种方法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一批批玉米新品种相继推出:1990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玉米品种郧单一号,它是第1个在西南大面积推广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西南地區玉米品种第一次更新换代;2000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突破性玉米品种鄂玉10号,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实现了西南地区玉米品种第2次更新换代;2006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玉米品种鄂玉25,2010年被列为湖北省主导玉米品种,同时被定为湖北省二高山玉米区试对照品种,给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玉米产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不断谋求人才支撑
人才队伍是科研机构的生命组成,是保证科研单位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能动的因素,所以要做好育种工作,人才是保证。
十堰市农科院通过各项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在政策保障上,院(中心)制定实施了《“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编制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奖励制度等,这这些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人才引进上,以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为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柔性引智”等引进方式,吸收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增强科研创新后劲;在人才培养上,通过采取项目实践、鼓励深造、学术交流等方法,不断提升科研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每年都将会根据工作需要选派技术干部到上级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学习,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全院(中心)的科研人才梯队配置日趋合理;在人才管理上,除了继续为科研人才在项目争取、工作条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优先考虑外,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科研工作扎实推进。
2 融通市场,“繁”尤关键
过硬的品种栽培表现是检验一个品种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更关系到育种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种子(种苗)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农民一年的收成,只有优良的种子再配合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发挥良种的优势,农民才能获得高产和好的收入。为了繁育出高质量的原种,十堰市农科院在如下3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建设。
2.1 打造高效繁育基地
高标准的良繁生产基地是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种子(种苗)供应稳定的重要保证。院(中心)在海南和甘肃建设了大面积的品种繁育基地,协助并联合多家种业公司建设了1333.33hm2的杂交制种基地。良繁基地建设田成块、路成网,自动化培育设施分布其中,隔离系统完备,为种子繁殖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技术人员始终将繁育环节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在源头严格控制亲本的质量和纯度,在繁育过程中精细操作每个细节,在栽培管理中把关每个环节,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繁育的品种和亲本自交系进行质量跟踪和管理,严格保证了种子生产的质量和纯度。
2.2 承担重大项目,提升良种扩繁能力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实施了农业部“国家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发改委“杂交玉米种子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承建了省科技厅“湖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大秦巴山区玉米试验站”等项目,项目中同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科技平台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原种繁育工作的硬件环境,增强了科研工作的软实力,同时通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种子(种苗)繁殖生产能力,成为优良品种的辐射源和孵化器。
2.3 建设现代化生产线
院(中心)投入资金建设了高标准的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种子包装生产线,集粒选、烘干、脱粒、精选、检验、加工为一体,整个生产线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完全实现数控自动化,使种子生产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3 多头发力,“推”而广之
推广,让品种进入市场,这是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品种被市场认可和选择必须面对的“高考”。一个好的商品种子,能给消费者带来丰产丰收和喜悦,但有时好的商品种子却未必会有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在探索“推广”这一环节时,合理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破解了科研成果难以商品化、缺乏市场运作资金、人才及营销网络、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脱节等难题,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3.1 创建品牌,自主开发
纵观发达国家的科研,科研机构只有走科技企业型道路,才能得到长足发展。繁、育、推一体化,是种子延长开发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也是今后农业科研机构生存、发展之路。院(中心)整合资源成立了以种子经营为主的天下足种业公司,公司独立享有自育品种的生产经营权,负责组织相关品种的亲本繁殖,杂交种生产、加工和销售。同时还借助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科技服务下乡、农技110等形式,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到农户田间地头解难答惑、帮助选择良种、引导其合理种植,指导农民实际生产,全生育期跟踪服务,建立直销服务 技术服务 价值服务体系来推广自有品牌,提升品牌在农户中的认可度。
3.2 扬长避短,联合开发
面对一些已经成熟的市场,我们避其锋芒,借船过海,根据科研成果的品种技术特点和双方各自优势,由十堰市农科院(农技中心)负责亲本繁殖和组织杂交种生产,种业企业负责组织市场营销,种子价格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利益和风险各自承担;或者将部分新品种开发使用权进行独家转让,育种单位负责提供第1年的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技术指导,此后由接受单位单独推广应用,这些举措有效的降低了科研单位的市场风险,科研成果开发应用速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先后与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湖北五三种业有限公司、甘肃敦煌种业、中种集团等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由这些专业种子公司代理“鄂玉10号”、“鄂玉25”、“堰玉18”、“堰甜玉28”等多项科研成果的市场开发权。通过合作推动了院(中心)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转化,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和为企业服务,提高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
作者简介:张振,硕士,农艺师,长期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示范工作。
关键词:一体化;创新;良种
中图分类号:S3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20
1 创新要素,“育”为基础
1.1 不断创新育种手段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所研发种子(种苗)的科技含量,不仅决定着单位的科研实力,还决定着占领市场主体的能力,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育种的研发水平是发展道路上的灵魂要素。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的新品种选育尤其是玉米育种研究不断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育种办法并加以吸收创新和运用,始终瞄准品种市场需求的最前沿。以玉米为例:当前正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研究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现代玉米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不断开展特异种质资源鉴定、改良与利用研究,创新育种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同时还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完善新品种的繁育技术与加工检测技术,发掘和聚合各种优良基因,培育适合于各种农业生态环境的玉米新品种。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广泛应用这些先进的育种技术,育种方法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一批批玉米新品种相继推出:1990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玉米品种郧单一号,它是第1个在西南大面积推广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西南地區玉米品种第一次更新换代;2000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突破性玉米品种鄂玉10号,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实现了西南地区玉米品种第2次更新换代;2006年选育出通过国审玉米品种鄂玉25,2010年被列为湖北省主导玉米品种,同时被定为湖北省二高山玉米区试对照品种,给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玉米产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不断谋求人才支撑
人才队伍是科研机构的生命组成,是保证科研单位发展的关键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能动的因素,所以要做好育种工作,人才是保证。
十堰市农科院通过各项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在政策保障上,院(中心)制定实施了《“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编制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奖励制度等,这这些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人才引进上,以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为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柔性引智”等引进方式,吸收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增强科研创新后劲;在人才培养上,通过采取项目实践、鼓励深造、学术交流等方法,不断提升科研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每年都将会根据工作需要选派技术干部到上级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学习,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全院(中心)的科研人才梯队配置日趋合理;在人才管理上,除了继续为科研人才在项目争取、工作条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优先考虑外,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科研工作扎实推进。
2 融通市场,“繁”尤关键
过硬的品种栽培表现是检验一个品种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更关系到育种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种子(种苗)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农民一年的收成,只有优良的种子再配合适宜的栽培技术,才能发挥良种的优势,农民才能获得高产和好的收入。为了繁育出高质量的原种,十堰市农科院在如下3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建设。
2.1 打造高效繁育基地
高标准的良繁生产基地是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种子(种苗)供应稳定的重要保证。院(中心)在海南和甘肃建设了大面积的品种繁育基地,协助并联合多家种业公司建设了1333.33hm2的杂交制种基地。良繁基地建设田成块、路成网,自动化培育设施分布其中,隔离系统完备,为种子繁殖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技术人员始终将繁育环节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在源头严格控制亲本的质量和纯度,在繁育过程中精细操作每个细节,在栽培管理中把关每个环节,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繁育的品种和亲本自交系进行质量跟踪和管理,严格保证了种子生产的质量和纯度。
2.2 承担重大项目,提升良种扩繁能力
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实施了农业部“国家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发改委“杂交玉米种子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承建了省科技厅“湖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大秦巴山区玉米试验站”等项目,项目中同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科技平台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原种繁育工作的硬件环境,增强了科研工作的软实力,同时通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种子(种苗)繁殖生产能力,成为优良品种的辐射源和孵化器。
2.3 建设现代化生产线
院(中心)投入资金建设了高标准的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种子包装生产线,集粒选、烘干、脱粒、精选、检验、加工为一体,整个生产线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及工艺,完全实现数控自动化,使种子生产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3 多头发力,“推”而广之
推广,让品种进入市场,这是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品种被市场认可和选择必须面对的“高考”。一个好的商品种子,能给消费者带来丰产丰收和喜悦,但有时好的商品种子却未必会有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在探索“推广”这一环节时,合理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破解了科研成果难以商品化、缺乏市场运作资金、人才及营销网络、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脱节等难题,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3.1 创建品牌,自主开发
纵观发达国家的科研,科研机构只有走科技企业型道路,才能得到长足发展。繁、育、推一体化,是种子延长开发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也是今后农业科研机构生存、发展之路。院(中心)整合资源成立了以种子经营为主的天下足种业公司,公司独立享有自育品种的生产经营权,负责组织相关品种的亲本繁殖,杂交种生产、加工和销售。同时还借助科技共建专家大院、科技服务下乡、农技110等形式,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到农户田间地头解难答惑、帮助选择良种、引导其合理种植,指导农民实际生产,全生育期跟踪服务,建立直销服务 技术服务 价值服务体系来推广自有品牌,提升品牌在农户中的认可度。
3.2 扬长避短,联合开发
面对一些已经成熟的市场,我们避其锋芒,借船过海,根据科研成果的品种技术特点和双方各自优势,由十堰市农科院(农技中心)负责亲本繁殖和组织杂交种生产,种业企业负责组织市场营销,种子价格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利益和风险各自承担;或者将部分新品种开发使用权进行独家转让,育种单位负责提供第1年的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技术指导,此后由接受单位单独推广应用,这些举措有效的降低了科研单位的市场风险,科研成果开发应用速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十堰市农科院(中心)先后与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湖北五三种业有限公司、甘肃敦煌种业、中种集团等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由这些专业种子公司代理“鄂玉10号”、“鄂玉25”、“堰玉18”、“堰甜玉28”等多项科研成果的市场开发权。通过合作推动了院(中心)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转化,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和为企业服务,提高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
作者简介:张振,硕士,农艺师,长期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