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
关键词:新高考;策略 ;实验;兴趣
一、现状分析
纵观近几年理科综合中化学的地位,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题的知识覆盖面降低。理科综合对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单考化学一样,但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减少,就必然导致考题的知识覆盖面有所降低。为了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得抓好主干重点知识,并理清这些知识内在的联系并能够综合应用。
(2)试题占分值加大。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分数是100分,占整个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同原来的单考化学相比,理科综合每道试题的相对比分值增大了许多,学生失分对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3)各个科目之间关联协调。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在对各个科目之间的学习时间分配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单单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考虑,而应该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理科综合包含了三个科目的内容,这就需要三个科目之间的教师加强合作,同时要经常召开三科目的集体研讨会,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从而打好团队仗。
(4)答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理科综合考卷是三个科目综合在一起,在考题中,都是三科目试题交叉排列,学生单科答题时间短,试题难度分布不均,使学生要不断变换学科思维。因此,考理科综合试题,需要很多的技巧,对试题的解答速度、节奏都需要把握好。
二、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的应对措施,全面贯彻到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去,坚定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1.激发兴趣,促进快乐学习,用新课改的理念改进传统的讲授方法
突破高一教学的固定模式。措施有两个:第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分析得太深,扩展得太广,这样只会出现课堂时间紧,难学等问题。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可以搜集有关光合作用的图片或是视屏,可以配带有声媒体,这样学生可以在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下理解。
2.重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实验教学方法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学生,保证实验效果,同时还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3.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发展,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化学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注重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在这些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钠与水的反应学习我们可以提出新问题,Na与CuSO4溶液会有怎样的反应?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学生可能会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分析说,Na的活泼型更强,所以会有Cu生成,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有气体产生,因为Na与水反应会有氢气产生。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然后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既有气体产生也有蓝色沉淀物出现,但没有生成红色物质。在观察了现象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写出其方程式。这种探究性教学是主动让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行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4.创新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模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开展课前预习,汇报心得,巧妙设计,引导思考,小组讨论、辩论,质疑反馈或回顾等活动,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加以解答,给学生话语权、选择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育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小组汇报,适当点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探讨在新高考要求下的题目设计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和原来旧高考题的不同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重点把握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将各类试题经过精选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新设计出的、适应新高考下的训练题。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接受知识、最后整合化学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新时代下,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变,新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授课的方式,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性学习,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和落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黄正华.《浅谈化学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合作》[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3)
[3]施广琰.《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07,(05)
关键词:新高考;策略 ;实验;兴趣
一、现状分析
纵观近几年理科综合中化学的地位,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题的知识覆盖面降低。理科综合对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单考化学一样,但考试时间和题量的减少,就必然导致考题的知识覆盖面有所降低。为了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得抓好主干重点知识,并理清这些知识内在的联系并能够综合应用。
(2)试题占分值加大。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分数是100分,占整个理科综合总分的三分之一。同原来的单考化学相比,理科综合每道试题的相对比分值增大了许多,学生失分对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3)各个科目之间关联协调。在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生在对各个科目之间的学习时间分配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比如,课堂时间分配不能单单从学科的重要性来考虑,而应该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理科综合包含了三个科目的内容,这就需要三个科目之间的教师加强合作,同时要经常召开三科目的集体研讨会,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从而打好团队仗。
(4)答题技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理科综合考卷是三个科目综合在一起,在考题中,都是三科目试题交叉排列,学生单科答题时间短,试题难度分布不均,使学生要不断变换学科思维。因此,考理科综合试题,需要很多的技巧,对试题的解答速度、节奏都需要把握好。
二、新高考带来的挑战
新高考方案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思考研究,把新高考方案的应对措施,全面贯彻到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去,坚定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努力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1.激发兴趣,促进快乐学习,用新课改的理念改进传统的讲授方法
突破高一教学的固定模式。措施有两个:第一,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分析得太深,扩展得太广,这样只会出现课堂时间紧,难学等问题。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时,可以搜集有关光合作用的图片或是视屏,可以配带有声媒体,这样学生可以在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下理解。
2.重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实验教学方法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学生,保证实验效果,同时还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性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3.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发展,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化学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注重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在这些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钠与水的反应学习我们可以提出新问题,Na与CuSO4溶液会有怎样的反应?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学生可能会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分析说,Na的活泼型更强,所以会有Cu生成,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有气体产生,因为Na与水反应会有氢气产生。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然后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既有气体产生也有蓝色沉淀物出现,但没有生成红色物质。在观察了现象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写出其方程式。这种探究性教学是主动让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行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4.创新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模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开展课前预习,汇报心得,巧妙设计,引导思考,小组讨论、辩论,质疑反馈或回顾等活动,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加以解答,给学生话语权、选择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育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小组汇报,适当点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探讨在新高考要求下的题目设计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和原来旧高考题的不同点,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重点把握新高考的特点和要求,将各类试题经过精选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新设计出的、适应新高考下的训练题。注重能力的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接受知识、最后整合化学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是重点考查对象。
新时代下,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改变,新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授课的方式,强调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性学习,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和落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黄正华.《浅谈化学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合作》[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3)
[3]施广琰.《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