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教育是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一个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和施教模式最能体现该国家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观。日本人非常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重心不在于道德规范本身的学习,而是对于“道德心”的教育,认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心”的培养和磨炼才能达到;道德教育要有科学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踏实地推进;进行道德教育时,施教的内容和方法目的一定要明确而且易操作易执行,不能漫无边际不甚了了展;道德教育要以道德课为核心,整个学校的教学以及全体社会包括家庭、地方团体、各机关等都要联合起来,共同营造教育青少年道德心的教育网络,为建设更好更和谐的社会而各尽本分。
关键词:日本人;道德教育观;心的教育;身心发展;教育网络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道德规范和道德心的习得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人由对社会一无所知的“生物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最重要的环节,所以道德教教育应该是所有社会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其中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系统的一个方式,所以,一个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最能体现这个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和教育观。
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因为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巨大,过去日本人的道德观便体现在他们所解读的儒家思想当中,所以,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里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主家或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从日本现行的中小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和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的模式,本人所看到的当代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1.道德教育是“心”的教育,是道德心的培养
日本人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讲解道德规范的教条涵义,而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和掌握如何去遵守道德规范并养成遵守的习惯。
在日本的《Wikipedia百科事典》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解释为:“使人有道德心、有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力、有践行道德的意愿和自觉力的教育活动”。而在日本的《小学馆百科事典》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解释是:“培养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走上符合人性的人生之路、具有道德心、掌握和自觉实践符合道德规范的日常的基本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日本人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学校的道德课没有采取那种以说教讲道理为主的固定教材,而是使用日本文部省配发的《心灵故事》(「こころのノート」)一书,有些学校还会使用象日本NHK电视台教育频道的视频资料作为辅助教材,进行道德课的施教。《心灵故事》是由日本文部省主持,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编写的专门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套辅助教材,由日本文部省免费配发给全日本的中小学生。《心灵故事》一书,用柔和的中间色调进行印刷,配以图画和照片,两面清晰易看且趣味性强,配上能使孩子们内心感动和感觉人情温暖的道德性小故事,故事后面还留有空白栏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心灵小故事。《心灵故事》一书的目的是以亲切讲述身边故事的形式来打动和熏陶孩子们的心灵,以讲故事的形式教会孩子们养成愿意讲道德的真心和诚心,让孩子领略到遵守道德能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温暖。
日本人非常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在日本文部省的嘱托下,每个地区的教育系统都开展有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事务,除了加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指导外,还通过联系家庭、社区、企业等,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各种补充和支援。在日本各个地区的教育系统中,在他们的口号中,“心的教育”(「こころの教育」)便是道德教育的代名词。可见,日本人普遍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心”的教育,是培养“道德心”的工作。这种“心”指的是“对生命的珍重之心,对他人的体谅之心,对大自然以及美好事物的感动之心,对遵守规范的真心”。同时,道德教育要以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培养人的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并养成时时遵守道德的习惯。
实际上,日本人对于“心”的重视,并非由当代开始,而是由来已久。日本人做事讲究“用心”,专心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以体谅体贴之心对待他人;日本文学讲究“心情”,强调内心真情的流露,对于大自然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常怀感动之心;日本艺术更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强调心的修行,抛开一切喧嚣艳丽的外相,强调内在的纯净之心。
总之,在日本人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有“良好的人格”,以及学会在人类社会中自立的“生活能力”,拥有作为人所应该有的“道德心”。而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通过“心”的修行和磨炼才得以实现的。道德的教育自然就是“心”的教育,是“道德心”的培养和修炼。
2.道德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科学地进行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促进个人的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当代日本人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课做出清晰而且明确的教育规划和详细的内容规定,这点从日本文部省编写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道德教育部分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
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孩童期主要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
因此,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中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与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中使用的辅助教材《心灵故事》一书,由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主编而成,可见日本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所有的道德教育都要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下明确地进行施教。
3.道德教育内容必须明确化、细致化、易操作
日本人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那些道德的原理和作用,而是要使学生培养起遵守道德的意愿、帮助他们学会和掌握遵守道德的方式方法并使他们养成遵守的习惯。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明确化、细致化并易于教育主体的施教。
但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总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要把这么多的道德内容明确地列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容易的事情。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心理学家们从纷繁不同的各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找出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的共通性。人类学家把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纷繁多样的人们的道德心划分为三个领域:
1、自立性方面(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
2、集团性方面(义务与集体等);
3、神圣性方面(纯洁、高贵、个人灵性等)。
在此基础上,西方道德心理学家把道德的根源表现归结为五个方面:
1、亲切性:对他人亲切,没加害之心;
2、公正性:保持公正、留意和责罚不公正的行为;
3、集团性:对家庭、对集体的忠诚;
4、权威性:对传统及权威的服从;
5、纯洁性:喜爱纯洁和清洁、不喜欢污秽或不纯之物。
当代日本人吸收了西方道德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理论成果,根据上述的道德根源,细分成更小的条目,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及日本文部省的编写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地指出中小学生的道德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1、与自身有关的方面,如:个人健康、安全、自律、节制、良好生活习惯等;2、与他人有关的方面,如:寒暄、礼仪、感谢与报恩、尊重他人等;3、与自然及崇高有关的方面,如:爱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对生命的敬畏等;4、与集体有关的方面,如:遵纪守法、有公德心、热爱集体、国际亲善等。在这四大类中,又根据每一学年的发展情况,细分为更小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每个学校都按照这些细致的分类内容进行组织施教。如小学低年级有16个小分类,中年级有18个小分类,高年级有22个小分类的项目。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则分成24个小分类。道德课的辅助教材依据这个内容的分类进行编写,学校的校长也要依据这个内容分类进行道德教学的规划,老师则按这个内容分类进行施教。
下列两个表格是在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上所列举的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为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也就是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易于遵守掌握。
表1 小学1、2年级道德课程学习内容
表2 初中学生道德课程学习内容
4 道德教育必须全社会共同进行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助性道德教育。
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对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
在日本文部省的要求下,每个县的教育委员会都设有与道德教育相关的部门,专门组织和指导该地区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家庭与学校、地方与学校的校外体验实践活动等。例如,文部省2006年决定实施的“积极推进各地区共同培养青少年丰富道德心的事业”中,就明确嘱咐各地方教育委员会要积极推动以学校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地方各团体、各机关、社会有心人士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有丰富道德心的青少年的、广泛的教育活动。在文部省的的嘱咐下,各地方教育委员会结合该地区的地域情况开展地区性的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区教育委员会根据下列一些具体内容展开调研,并制定出一些具体的明确的教育方法:1、教导青少年通过对当地的人和事的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2、教导青少年通过各种生活体验和感动事迹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3、教导青少年通过学习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养成与当地相适应的生活方式;4、面向当地,设立更高目标,作为当地一分子,把当地建设成更理想更好的社会等。
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各学校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常常会与大学的师范教育部进行合作,对各学校及学生的实况、学校道德教育的状态进行分析调研,制定对应的有效的可行的教育方法,对师范生及在职的道德教育课教师进行教育,指导他们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道德课的施教。
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很多日本人也形成对孩子不良的非道德行为进行呵斥和纠正的习惯。也正是这个重要的原因,日本人整体给人高素质的印象,日本的社会也更显得安全和有秩序。
总的来说,当代日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内心”的培养,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事先做好明确而细致的计划,按照计划踏实地施教,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光只是学校的事情,它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全民参与进行。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Wikipedia.道德[DB/OL].2010-12
[4]Wikipedia.道德教育.日本道德教育[DB/OL].2010-12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日本道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
关键词:日本人;道德教育观;心的教育;身心发展;教育网络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道德规范和道德心的习得都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一个人由对社会一无所知的“生物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最重要的环节,所以道德教教育应该是所有社会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其中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系统的一个方式,所以,一个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最能体现这个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和教育观。
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因为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巨大,过去日本人的道德观便体现在他们所解读的儒家思想当中,所以,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里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主家或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从日本现行的中小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和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的模式,本人所看到的当代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1.道德教育是“心”的教育,是道德心的培养
日本人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讲解道德规范的教条涵义,而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和掌握如何去遵守道德规范并养成遵守的习惯。
在日本的《Wikipedia百科事典》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解释为:“使人有道德心、有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力、有践行道德的意愿和自觉力的教育活动”。而在日本的《小学馆百科事典》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解释是:“培养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走上符合人性的人生之路、具有道德心、掌握和自觉实践符合道德规范的日常的基本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日本人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学校的道德课没有采取那种以说教讲道理为主的固定教材,而是使用日本文部省配发的《心灵故事》(「こころのノート」)一书,有些学校还会使用象日本NHK电视台教育频道的视频资料作为辅助教材,进行道德课的施教。《心灵故事》是由日本文部省主持,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编写的专门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套辅助教材,由日本文部省免费配发给全日本的中小学生。《心灵故事》一书,用柔和的中间色调进行印刷,配以图画和照片,两面清晰易看且趣味性强,配上能使孩子们内心感动和感觉人情温暖的道德性小故事,故事后面还留有空白栏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心灵小故事。《心灵故事》一书的目的是以亲切讲述身边故事的形式来打动和熏陶孩子们的心灵,以讲故事的形式教会孩子们养成愿意讲道德的真心和诚心,让孩子领略到遵守道德能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温暖。
日本人非常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在日本文部省的嘱托下,每个地区的教育系统都开展有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事务,除了加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指导外,还通过联系家庭、社区、企业等,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各种补充和支援。在日本各个地区的教育系统中,在他们的口号中,“心的教育”(「こころの教育」)便是道德教育的代名词。可见,日本人普遍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心”的教育,是培养“道德心”的工作。这种“心”指的是“对生命的珍重之心,对他人的体谅之心,对大自然以及美好事物的感动之心,对遵守规范的真心”。同时,道德教育要以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培养人的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并养成时时遵守道德的习惯。
实际上,日本人对于“心”的重视,并非由当代开始,而是由来已久。日本人做事讲究“用心”,专心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以体谅体贴之心对待他人;日本文学讲究“心情”,强调内心真情的流露,对于大自然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常怀感动之心;日本艺术更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强调心的修行,抛开一切喧嚣艳丽的外相,强调内在的纯净之心。
总之,在日本人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有“良好的人格”,以及学会在人类社会中自立的“生活能力”,拥有作为人所应该有的“道德心”。而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通过“心”的修行和磨炼才得以实现的。道德的教育自然就是“心”的教育,是“道德心”的培养和修炼。
2.道德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科学地进行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促进个人的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当代日本人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课做出清晰而且明确的教育规划和详细的内容规定,这点从日本文部省编写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道德教育部分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
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孩童期主要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
因此,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中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与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中使用的辅助教材《心灵故事》一书,由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主编而成,可见日本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所有的道德教育都要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下明确地进行施教。
3.道德教育内容必须明确化、细致化、易操作
日本人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那些道德的原理和作用,而是要使学生培养起遵守道德的意愿、帮助他们学会和掌握遵守道德的方式方法并使他们养成遵守的习惯。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明确化、细致化并易于教育主体的施教。
但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总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要把这么多的道德内容明确地列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容易的事情。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心理学家们从纷繁不同的各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找出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深层的共通性。人类学家把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纷繁多样的人们的道德心划分为三个领域:
1、自立性方面(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
2、集团性方面(义务与集体等);
3、神圣性方面(纯洁、高贵、个人灵性等)。
在此基础上,西方道德心理学家把道德的根源表现归结为五个方面:
1、亲切性:对他人亲切,没加害之心;
2、公正性:保持公正、留意和责罚不公正的行为;
3、集团性:对家庭、对集体的忠诚;
4、权威性:对传统及权威的服从;
5、纯洁性:喜爱纯洁和清洁、不喜欢污秽或不纯之物。
当代日本人吸收了西方道德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理论成果,根据上述的道德根源,细分成更小的条目,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及日本文部省的编写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地指出中小学生的道德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1、与自身有关的方面,如:个人健康、安全、自律、节制、良好生活习惯等;2、与他人有关的方面,如:寒暄、礼仪、感谢与报恩、尊重他人等;3、与自然及崇高有关的方面,如:爱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对生命的敬畏等;4、与集体有关的方面,如:遵纪守法、有公德心、热爱集体、国际亲善等。在这四大类中,又根据每一学年的发展情况,细分为更小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每个学校都按照这些细致的分类内容进行组织施教。如小学低年级有16个小分类,中年级有18个小分类,高年级有22个小分类的项目。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则分成24个小分类。道德课的辅助教材依据这个内容的分类进行编写,学校的校长也要依据这个内容分类进行道德教学的规划,老师则按这个内容分类进行施教。
下列两个表格是在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上所列举的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为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也就是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易于遵守掌握。
表1 小学1、2年级道德课程学习内容
表2 初中学生道德课程学习内容
4 道德教育必须全社会共同进行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助性道德教育。
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对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
在日本文部省的要求下,每个县的教育委员会都设有与道德教育相关的部门,专门组织和指导该地区的道德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家庭与学校、地方与学校的校外体验实践活动等。例如,文部省2006年决定实施的“积极推进各地区共同培养青少年丰富道德心的事业”中,就明确嘱咐各地方教育委员会要积极推动以学校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地方各团体、各机关、社会有心人士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有丰富道德心的青少年的、广泛的教育活动。在文部省的的嘱咐下,各地方教育委员会结合该地区的地域情况开展地区性的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区教育委员会根据下列一些具体内容展开调研,并制定出一些具体的明确的教育方法:1、教导青少年通过对当地的人和事的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2、教导青少年通过各种生活体验和感动事迹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3、教导青少年通过学习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养成与当地相适应的生活方式;4、面向当地,设立更高目标,作为当地一分子,把当地建设成更理想更好的社会等。
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各学校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常常会与大学的师范教育部进行合作,对各学校及学生的实况、学校道德教育的状态进行分析调研,制定对应的有效的可行的教育方法,对师范生及在职的道德教育课教师进行教育,指导他们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道德课的施教。
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很多日本人也形成对孩子不良的非道德行为进行呵斥和纠正的习惯。也正是这个重要的原因,日本人整体给人高素质的印象,日本的社会也更显得安全和有秩序。
总的来说,当代日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内心”的培养,强调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事先做好明确而细致的计划,按照计划踏实地施教,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光只是学校的事情,它是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全民参与进行。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Wikipedia.道德[DB/OL].2010-12
[4]Wikipedia.道德教育.日本道德教育[DB/OL].2010-12
[5]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日本道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