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全书以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为核心,以其一生的成长历程为时间线,在乌托邦梦幻与残酷现实的交织中,探索通往理想乡村的道路。“桃花源”式的乡村模式固然不可实现,但作者对其的倾向与反思,无疑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全书以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为核心,以其一生的成长历程为时间线,在乌托邦梦幻与残酷现实的交织中,探索通往理想乡村的道路。“桃花源”式的乡村模式固然不可实现,但作者对其的倾向与反思,无疑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其他文献
2021年的“两会”提出未来十五年将建成数字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为适应数字中国的建设要求,在教学实践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科技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者的时代新特征促使着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探索、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点和学习理论探索是构建应用型本科教学数字化转型实践逻辑的关键;以新的教学数字化转型逻辑为指导,从更新认知、教师团队、协同型组织、终身学习意识等多方面探索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当代大学生,其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党史学习教育可谓正当其时,大学生可以从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到十分丰富深刻的道理.文章通过探究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构架党史教育长效机制,实现对高校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布局.
亨利·劳森和詹姆斯·库珀,分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重要的民族主义作家,前者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后者被称为美国第一个“自己的小说家”。他们在作品中都强调民族意识,充分展现本土主题,但其形式存在差异之处。本论文以两位作家部分经典作品为论据,从写作手法和土著命运关注两方面比较其差异所在。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横向地建立对两个国家民族文学发展的理解,丰富文学研究。
2021年11月30日-12月1日,辽宁科技学院校长李卫民、副校长孙国军等一行前 往锦州巿人民政府参加“辽宁科技学 院——锦州巿政府\'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 议\'”签约仪式,并对锦州巿相关企业开 展调研活动.
交叠性理论指出身份认同构建具有不同维度,当个体或群体遭遇权力的不公正待遇时,各个维度相互勾连,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交叠性的多维度压迫系统。交叠性视角改变了传统的孤岛式思维方式,找到包括自然环境恶化在内的人类所有危机之间的联系,使研究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和真实,拓宽了批评的社会学维度。本文结合美国印第安英语小说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毁坏、人类命运与动物命运、印第安人与女性身份以及自然意象与人类命运等角度进行交叠性阐释。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速度加快,“大国工匠”已然成为我国民族品牌之一.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完善技能人才体系等成为时代要求,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成为紧迫任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保障制度、培训激励制度、教育培养制度和主体层次需求体系不完善等现状,发掘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提出从统筹规划,强化主导力、后备力以及内生动力等方面各个击破,由内而外完善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的相关体系、内容和制度等,全面推进“大国工匠”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水平.
随着技术创新、体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转战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感卓越的文旅产品.文章基于非遗视角和亳文化视角下展开研究,提出非遗视角下亳文化虚拟旅游体验产品的研发策略,为虚拟现实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卡夫卡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更被选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由此可见卡夫卡在我国的接受程度和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作家余华也曾表示,卡夫卡是文学史上的奇迹,是他写作路上的导师。《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虫,而在《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红彼得的经历却是截然相反,由猴子变成了人。如果前者是一种由人到物的“异化”过程,那红彼得所经历的是否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进化”过程?两篇不同的作品的又展示了卡夫卡怎样的内心世界?
福柯对生存体验分析的方法论反思工作从1950年代对心理学的批判开始,一直延续到其后期工作,并指向了对古代哲学的考察需求。而在他看来,《申辩篇》中,通过苏格拉底的语言———一种典型的“直言”,不以知性分类为前设的真理观模式得以呈现,且自我能够通过这种真理话语的实践进行自我构造。本文将以柏拉图《申辩篇》和福柯二十世纪80年代讲稿为主要材料,通过梳理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及福柯对此的再阐释,呈现直言概念在福柯后期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哲学话语的独特性。
劳伦斯·韦努蒂广泛吸取当时的翻译研究派和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意义的可传达性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尽管译者严格遵守语义上的对应,紧贴源文本的形式翻译,甚至每个词都对应双语字典中的对应项,翻译从本质上却是变化的过程,是变形的过程,是译者对源文本的阐释,因此翻译不能还原源文本,而是以某种方式改变源文本。他的翻译理论关注的就是如何通过干预译入语语言和文化以实现间接地表现异质性,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因此被提高。本文立足于归化和异化视角,以屈畅主译的《冰与火之歌》五卷本中的汉译地名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