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髋臼几何结构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极具挑战性。前柱和后柱是髋臼的主要支撑结构,术中实现对髋臼前柱及后柱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可以使髋臼骨折患者获得最佳预后。随着对髋臼周围复杂解剖特点的不断研究,有学者发现了1条可以同时经过前柱和后柱的髋臼下螺钉通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1枚额外髋臼下螺钉的使用可以显著增加髋臼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固定强度。生物形态学研究发现,超过90%的人群存在直径为5 mm的髋臼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州 5105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髋臼几何结构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极具挑战性。前柱和后柱是髋臼的主要支撑结构,术中实现对髋臼前柱及后柱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可以使髋臼骨折患者获得最佳预后。随着对髋臼周围复杂解剖特点的不断研究,有学者发现了1条可以同时经过前柱和后柱的髋臼下螺钉通道。生物力学研究表明,1枚额外髋臼下螺钉的使用可以显著增加髋臼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固定强度。生物形态学研究发现,超过90%的人群存在直径为5 mm的髋臼下骨性通道,具备术中置入1枚3.5 mm螺钉的解剖条件。影像学研究发现,术中在一定C型臂视图引导下,可以安全地置入1枚髋臼下螺钉。已有外科医生在髋臼骨折术中使用髋臼下螺钉,术后患者良好的功能恢复证明了该螺钉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髋臼下螺钉的认识,掌握其适应证及使用技巧,本文就髋臼下螺钉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新构型四枚空心钉固定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12个成年防腐人尸体股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为4组(n=3),制作成Pauwels Ⅲ型合并粉碎性骨折块的极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模型。A组标本采用"双轴加压+双支撑稳定"固定方式,B组标本采用"正三角平行加压+小角度螺钉"固定方式,C组标本采用"倒三角平行加压+小角度螺钉"固定方式, D组标本采用"菱形排列螺钉"固定方式。在生
目的探讨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快速置入阻挡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岁;2例Gustilo Ⅰ型开放性骨折。骨折按AO/OTA分型:42-A2型3例,42-A3型4例,42-B1型6例,42-B2型2例,
目的探讨应用钝头弹性敲击技术建立髋臼前柱逆行螺钉通道、微创螺钉固定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丽水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微创螺钉固定治疗的46例涉及前环或前柱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21~85岁,平均55.6岁。骨盆环骨折34例,髋臼骨折9例,骨盆环合并髋臼骨折3例。术中应用钝头弹性敲击技术建立髋臼前柱逆行螺钉通道。记录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缺氧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①建立小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选取休克组与假手术组(n=3)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主要差异基因。②检测对照组(正常培养)与缺氧组(缺氧培养6 h)(n=3)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HIF-1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表达变化,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③干扰组HUVECs转染HIF-1α的s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外置固定治疗开放性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急诊采用锁定接骨板外置固定治疗的16例开放性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20~67岁,平均37.5岁。骨折部位:第1掌骨2例,第2掌骨6例,第3掌骨1例,第4掌骨2例,第5掌骨5例。所有骨折均为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9例,Ⅲ
目的介绍一种S1骶髂关节螺钉导针指向的调整方法,通过CT研究来验证其高效性和精准性。方法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影像中心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的数据库中筛选出180例成年人骨盆CT扫描数据,分别导入Mimics 20.0软件生成骨盆轴向、冠状位及矢状位断层图像。在S1最宽骨性通道的轴向CT图像(骨盆横断面)上规划虚拟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及其导针,二者与髂骨外板的交点为进钉点(
目的探讨"临时钛板螺钉"在移位性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解放军三二三〇八部队骨科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8例(28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4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1 d,平均14.5 d。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柱骨折2例,横形骨折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横形伴
目的探讨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的设计及其在胫腓骨骨折中的牵引效果。方法根据牵引目的及目前胫腓骨骨折牵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腿双针可控便携式牵引装置。该装置通过调节M8宽螺母牵开骨折端,牵开速度可控,可在术前缓慢牵引,也可在术中快速牵引。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将此装置应用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患者,收集牵引前、牵引后3、6 d X线片,观察骨折端重叠部分和骨折间
目的比较内置外架(INFIX)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科收治的66例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盆前环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为(38.8±4.8)岁;骨折Tile分型:B型15例,C型18例;均采用INFIX固定前环。对照组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外科已经开始进入4.0时代。外科4.0的内涵是用技术重构人与信息的关系、重塑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息可视化技术、医学机器人技术、精准制造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云技术构成了外科4.0时代的基础技术支撑,以数据化、智能化、精准化、高维化、自动化、云端化为特征的外科4.0开启了技术为医生赋能的时代,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本文旨在对未来外科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