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说明文体的课文,这些说明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能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现状,立足语文课的本质,对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关注作者表达,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力求使说明文教学还原其语文本色。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说明文教学 语文本色 实践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2-02
  
  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教学中,由于老师没有把握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要么把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要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说明方法,诸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1 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1.1 在赏读中领略语言的“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很有兴趣。然而在许多说明文中,由于老师自身不进行文本的细读,忽略了文中的妙笔生花之处,教学时总是围绕着“作者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的?”这个问题做文章,等罗列出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后也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此枯燥的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因此,我们何不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这种趣味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说明文中的这些有趣的描写,细细赏读,那么,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五年级课文《奇异的琥珀》一文中对小苍蝇的描写是那样与众不同:“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作者笔下的小苍蝇可谓娇柔可爱,让人读后产生怜爱之情,有人这样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苍蝇了。”“柔嫩的绿翅膀、圆脑袋”写出了小苍蝇的可爱,“飞舞、掸掸、拂拭”写出了小苍蝇动作的柔美。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平时对苍蝇的印象,再来读读柏吉尔笔下的这段文字,谈谈文中的小苍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学生定会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远古时代的小苍蝇是如此可爱有趣,也就对它的命运产生隐隐约约的担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说明文也不乏生动的描写,说明文的的学习也像学其他课文一样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1.2 在读读演演中欣赏语言的“美”
  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运用,可以使读者对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易于理解。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三年级课文《悉尼歌剧院》从歌剧院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科学”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文中是这样描写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的外形的:“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页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边朗读边伸手做出莲花盛开、扇贝张开和白帆扬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悉尼歌剧院独特的灵动的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既了解到说明方法的作用,又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2 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语言的特色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2.1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老师在潜心会文本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三年级的课文《动物的休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两个部分介绍了蝙蝠和海参这两种动物的休眠原因、时间和方式。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结构,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不仅写了动物的冬眠,还写了动物的夏眠,从而感知课题“动物的休眠”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自己去了解冬眠和夏眠的知识,学习描写蝙蝠和海参的休眠的生动的语言。
  四年级课文《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脉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可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每一节的意思,了解了作者采用了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太阳跟地球及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五年级课文《蛇与庄稼》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课文通过“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生长”等具体事例,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掌握其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课中,老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找一找文章写了那几件具体事例,想说明什么道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很快地读懂这类常识性的文章。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在关注作者的表达,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喜爱说明文,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
  2.2 斟字酌句,品味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明白课文的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这些内容的。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品味,我觉得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比较中,亲身体会和品味作者的表达效果。
  如《冬眠》一课,学习第4自然段,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我设计了如下片断:
  (1)出示句子:“所谓冬眠,就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给定义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错误:冬眠不一定在漫长的严冬进行,还有特殊现象——“如果你在7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一般地说”说明所表述的只是一般情况,不排除其他情况,这样判断更加准确、严密。
  (2)体会句子中用词的准确,“但是”一句提出特殊情况:动物并不是只有在严冬才会冬眠,三伏天放进冰箱,因为周围温度低了,它也会冬眠;“因此”一句是在上面“一般地说……但是……”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3)模仿文中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把下列句子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话。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
  可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 ,它不会吃。
  只要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栓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
   被青蛙吞食了。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在教学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有逻辑地、规范地表达。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准确,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规范的表达。
  2.3 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标点的巧妙应用可谓是锦上添花,更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有效地传递。老师在教学中常会有选择地去指导学生品味。在说明文的课文中,老师也可以挖掘文章中标点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体会作者思维的缜密,没有一点纰漏。
  如学生学习四年级的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流浪汉”一词上双引号的含义。出示课题后,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流浪汉?”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流浪汉居无定所,有的说流浪汉靠乞讨为生……老师又问:“空气中的流浪汉指的是什么呢?”学生预习过课文,异口同声:“是灰尘。”老师追问:“为什么称灰尘是空气中的流浪汉呢?”这时,大多数学生没有举起手来。老师就出示课文第一节的文字:“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让学生通过朗读知道灰尘像流浪汉那样总是到处游荡,东碰西撞,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了流浪汉,很形象,很有趣。因此,“流浪汉”三个字要加上双引号。学生理解了文中句号的妙处,培养了语言思维的能力。
  3 创设表达的机会,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本领的。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的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以教学《蝙蝠与雷达》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或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再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读写结合:
  从中选择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
  从这两则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刻意地讲科普类说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我想: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列举有关数字、例子,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将就此得到颠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随笔[M].中华书局.2007年
  [2] 周玉屏.让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去阅读[J]教学月刊.2011(4)
  [3] 邵军.如何教出语文的本味[J]语文教学通讯.2011(3c)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观念,方法滞后;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关键是优化教学策略:未雨绸缪,抢占先机;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读一问,循序渐进;学法渗透 举一
期刊
【摘要】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丰富,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单调方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理念,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80-02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2-02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所以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在物理教学中,从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向物理,在生活中
期刊
【摘要】 本文引入运动心理学理论,试图以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为基础,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仪表、语言和动作四个方面探讨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师的有效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绪;体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28-01    现代研究者认为:人的成功有20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4-01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课题。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是教育观念转型的方向。那么,如何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建立新型师生观,调动有效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
期刊
【摘要】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地理单科试卷,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地图。其中有些是直接考察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则是通过区域地图所承载的各种地理信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内容进行考察。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能力体系当中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能准确、快速地进行地理空间定位,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  【关键词】 地理空间
期刊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数学的文化,要让教师构建起快乐的数学课堂,要让师生一起参与快乐的数学实践中去,共同用心感受数学,共同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数学大课堂 数学文化 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7-0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学生一生发展中起到不可限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6-02    对于数学来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而其基础是形象思维。如何通过具体的感性信息呈现,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有实感地去把握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多地通过身边的一些实物,让学生感性地去认识和理解。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教育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8-01    关于蛋白质的“盐析”实验,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可是往往很多老师和同学们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并不如课本上讲的那么轻易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相反,这个实验的操作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成功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面我就这个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细节来强调一下。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