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的脚步再轻轻踏行一个月,就是韩琇老先生的八十大寿了。红光满面、身体健朗的韩琇,两个多月前通过媒体向集报界朋友表达了自己的一句话:“乐在报中,笑在藏中;充实生活,快乐人生。”
的确,热爱读书看报、退休至今钟情集报20载的韩琇,既不会玩牌下棋,也不喜唱歌跳舞,在职时养成的看报习惯,使他退休后很快找到了充实自我、快乐生活的新“事业”,那就是从报纸中寻找乐趣。从1995年以来,韩琇由爱好看报进而喜欢上集报,并独辟蹊径创造了全国集报界独一无二的“用报纸名称写祝福语”的研报、用报新路,受到大家一致推崇。
10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冒雨来到位于太原市新建路桃园二巷韩琇家,慕名拜访这位杖朝集报人。“集报有味,自身忘老。别看那尺幅大小林林总总的报纸,却能彰显它的文化品位,集报本身就是集报者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朴实、寡言的韩琇,说起报纸却字字珠玑,“作为老年人,我深感报纸的无穷魅力,它能校正人生目标,提升生活质量。”
吃得一时辛苦 学得一身文化
1935年农历十月二十八,韩琇出生在山西寿阳县一户贫困农家。因为家境贫寒,韩琇的两个姐姐早早出嫁,他勉强上到小学五年级也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1950年春节过后,15岁的韩琇辞别父母,在一位堂兄的照顾下踏入省城,来到太原新新印刷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新新印刷厂是一家有上百人员的私营企业,因为上过5年小学,韩琇被安排到排字房,跟着师傅学拣字排版。“这种工作费不了多大力气,但很费眼力,也费脑筋。”韩琇回忆说,“当厂里每下达一份生产调度书后,首道工序便是排字制版。我跟着师傅,左手握着手盘夹着稿件,在一排排字架之间穿梭,右手则在字盘上咔嗒、咔嗒地拣字。人们称排字是‘捏黑豆’,说实在的,六号铅字要比黑豆还小,学排字三年出徒就是这个道理。”
刚开始学排字时,韩琇跟着师傅们先学拆版,就是将已不用的铅字版拆掉,按不同要求将这些铅字、铅线归放回原处。单从归字来说,那一排字架的排列就像字典一样,有若干个部位和若干个字数,归字不能归错,需仔细查找、悉心牢记,做到过目不忘、练就手到擒来,以至对常用字闭上眼睛也能知道在哪个字盘上。转眼三年学徒过去,韩琇凭借他的吃苦与勤奋,学成一名合格的排字技工。也就是这查字、拣字、排版、拆版、归字的反复过程,让韩琇认识了很多字,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
1952年春季的一天,有人告诉韩琇他上报了。他很惊奇,找来报纸一看,原来是刚创刊的《太原日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赞扬韩琇改掉吃零食习惯攒钱储蓄的事。韩琇高兴地看着这份报纸,突然想:别人能写自己,自己能不能写写别人!有了这种想法,就有了写稿的冲动。可由于文化水平低,写稿投稿并非容易的事,但韩琇毫不气馁,一边想方设法找来书报看,一边不停地写。后来,他的处女作《应给五反后仍有违反行为的商人予以处分》终于在《太原日报》刊发,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写稿积极性。
1952年9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周年的日子,韩琇和同街上5个在私营商店工作的朋友成立了“九三通讯组”,信心百倍地当起名副其实的报社通讯员。他们经常召开通讯组座谈会,总结得失,共同研究写作,提高每个人的写稿水平。之后,韩琇见报的稿件开始多起来,还受到了报社的表彰。
“那时候刚学写稿,热情特别高。”说起当通讯员的事,韩琇至今都记忆犹新,“还经常自我检查,寻找差距,给自己制定努力方向。”说着,他拿出一本历年发表稿件的剪贴册,翻到一篇题为《检查自己的缺点作好通讯报道工作》的稿件给记者看,这是1953年1月韩琇刊发在《太原日报》上的一篇稿件,文中他给自己制定的努力方向是“每月保证供给党报3篇稿件”“要经常和报社取得联系”“经常不断地学习报纸业务和别人写稿的经验”“随时注意检查自己的缺点”等。
可惜,1953年2月,《太原日报》停刊了,但韩琇给报社投稿的积极性并未打消,他接着给1956年7月太原市委创刊的《建设报》写稿。不光写新闻稿,而且还写开了诗歌、歌词,《万岁,中国共产党》这首饱蘸激情的28行长诗就刊发在1957年6月29日的《建设报》上,还有《印刷工人誓言》《排字姑娘》《小革新家》等诗歌刊发在1958年4月复刊的《太原日报》和1965年1月创刊的《太原晚报》副刊上,《飞跃吧,祖国》《城里的姑娘下了乡》等歌词刊发在1960年的《山西歌声》《福建群众音乐》等专业刊物上。1965年7月1日出版的《太原通讯》试刊第一期刊发韩琇撰写的通讯《一台报废的胶印机复活了》时,还配发了近三百字的“编者按”。韩琇的写稿热情一直坚持到今天的杖朝之年,现在统计下来,他刊发在各种报刊上的稿件已经有二百多篇。
1959年,干了10年排字工作的韩琇,被单位提拔为工会干事,从此离开排字生产岗位。之后,他的岗位又有两次调整,都是做办公室工作,但他早先与报纸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从未断开。特别是1988年调到太原市劳服企业供销公司做办公室工作,更是迷上了报纸,更是不断地给报社写稿。“为服务全市劳服企业,单位订了六十多种报纸。我们从这些报纸上筛选信息,然后剪贴复印成《信息交流》小刊物,传递给下属企业。”韩琇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种报纸,太开眼界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养成了天天看报、日日迷报的习惯。在接近退休那几年,韩琇把单位筛选信息后不用的报纸,每种留存了一份,以便闲暇时翻一翻有个念想。
付出一腔诚信 赢得一份报纸
1995年夏季的一天,韩琇偶然被一份《旧书交流信息》报上的“集报界”专版吸引住了。他从这份报纸上看到了有关集报的知识,还有集报界的人和事,以及报纸交流的信息。实在是太有趣了!韩琇赶忙又找来几期仔细地看,从而了解了许多集报知识,特别是报纸可以互相交流的信息让他兴奋不已。“世界上的报纸何其多,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报纸都订上。集报界的朋友们经常互相交流各地报纸,这个方法很好,这样就能看到更多的报纸了。”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韩琇,由此踏上了集报之路。1996年1月,韩琇从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他没有因退休而落寞,把更充裕的时间用在了集报事业上,全身心地从报纸中寻找乐趣,整天忙忙碌碌,变成了一位手不离报、报不离手的“报痴”。 韩琇通过多种集报交流信息途径,与全国各地报友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用当地报纸和他们进行交换。到1997年夏季,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收集到一千多种报纸。这时,报纸品种收集的速度慢了下来,韩琇开始思考他的集报由全集型向专题型转变。这年“香港回归专题报”火了全国集报界,也成了韩琇向专题型集报转变的契机。他还是通过与全国报友交换,第一个集报专题“香港回归”应时而生,很快完成了集报转型。之后,1999年的“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2000年的“世纪之交”……韩琇的集报专题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了四十多个。
至今20年时间,韩琇乐此不疲集藏报纸,现在已收藏到22个大类的1万多种两万多份,分门别类整理装册后形成42个专题六十多个报册,还有十余册报纸资料剪贴。这其中,像1920年出版的《循环日报》、1921年出版的《民国日报·觉悟》、1936年出版的《救亡情报》等二十多种老报纸,以及近百种“号外、试刊号、创刊号”类报纸,都已是集报中的珍品。
韩琇在与全国各地报友广泛交往的20年中,为人性格爽快,特别讲究诚信至上。在他一本厚厚的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的通讯录里,有522个报友的详细联系方式,有不少人是几易其址,有些人的电话是换了又换,但韩琇始终对其保持着不断的更新。其中大多数是在多年的交往中未曾谋面,但却总是保持着定期或不定期的联系,形成了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高洁的友谊关系。韩琇说:“以报会友,因相思而相尊;报友相处,知己为高,真心为要。报友不分先后,以诚相待,贵在持久。”2007年,韩琇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全国十佳文明报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良好的人品和口碑。
“和许多老年朋友一样,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是报纸散发出的缕缕墨香,唤起了我生活的新意。如今我是报不离手、手不离报。这些魔力无限的尺幅纸张(指报纸),在给我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成为我最佳的一种休闲方式,使我远离平淡,生活得多姿多彩而富有诗意。”说到退休后的集报生活,韩琇颇为惬意。
苦搜一堆报名 巧做一篇文章
20年来,韩琇痴迷于集报,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不仅如此,他还独辟蹊径在报纸名称中寻找乐趣,利用报名创作祝福语,形成了集报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6年春节之前,每天找报、看报,不断研报、写稿的韩琇,一连几天思考着想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向全国报友祝贺新春。后来,他突发奇想,用《中国书画报》《国药报》《集邮报》等40种报纸名称的第一个字给《中国集报信息》组成了一句向报友贺新春的祝词:“中国集报信息向全国报友拜年,恭祝新春佳节快乐,万事如意。望集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多作奉献。”(标点为记者加),刊登在2006年1月20日出版的《中国集报信息》报上,祝福语的每个字都有其对应的报名,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引起集报界广泛关注。
后来,全国各地大部分集报民刊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或时间节点了,韩琇照样会给对方送上他用报名联起来的祝福话,每每让报友称奇赞叹!可是有谁知道,为搜集到现在的上万个报名,韩琇千方百计费了很多辛苦,俩字的、仨字的、多字的;以颜色命名的,以动植物命名的,以天象组合的……仅仅三字、四字的报名,就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六七个本子。他用这些报名的首字排列组合成祝词,如“羊年大吉、万事如意”这句祝词,每个字都有一种报名的首字相对应——《羊城晚报》(粤)、《年标收藏》(黑)、《大中国报》(皖)、《吉安晚报》(赣)、《万国公报》(沪)、《事在人为》(苏)、《如皋力报》(沪)、《意贤庄报》(冀)。他用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宣传集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用报名组祝词的同时,韩琇还积极地撰写了大量关于集报的文章,宣传集报好处和集报人物,分享集报、用报的方法。“每种报纸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世界风云变换,领略祖国山川美丽,感受人间真情善意,精神之丰富,心境之磅礴,妙不可言啊!”韩琇说,通过集报,他找到了乐趣,增长了知识。为了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他撰写评报、研报等文章近百篇,发表在多种报刊上。他还创作了一首题为《报纸收藏好》的五行藏头诗赞美集报:“报记千秋史,纸上现古今,收集广博读,藏丰益后人,好之盛世行。”
剪贴一张小报 送出一份爱心
退休以来,在天天的看报、集报中,见到能增长知识、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帮助的内容,韩琇就剪下来,然后分类、粘贴,甚至还装饰、命名。在他的剪报中,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剪贴得多了,他就想:这些知识对人们很实用,特别是对老年人,可怎么能与老年人分享呢?喜爱报纸,又做过近十年铅字排版工作的韩琇,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要“办”一份健康剪贴报。
2011年春节过后,韩琇开始将自己的办报想法付诸实践。就像一份正式的报纸编辑流程那样,他做的第一步是选稿——从自己的剪报中选出《日常养生三字经》《长寿的12点策略》《生气对人体的惊人伤害》《身体必需的8大营养》等十余篇稿件,接着进行编辑——分类、剪贴栏目和小插图,然后就是排版设计——他将选好、编好的剪报稿件,分别拼接在两张A4纸上,并在作为第一版的一张纸左上方设计了大标宋字体的黑底白字报头,还设计了“第一期”的期数字样。这一切“编辑流程”做好之后,就是印刷了——在小区附近找到一家复印店,将排版设计好的两张A4纸正反两面复印成十六开两版的报纸。当复印机将四十份小报“印刷”完成,一份名为《健康与养生》的清新可人的小报就此诞生。
韩琇兴高采烈地把这期“创刊号”带回家,来不及喘口气,就拉过老伴来爱不释手地和她一起欣赏了半天。接下来就是做报纸的最后一道流程“发行”了——他从邮局买来一大批信封,按照事先确定的发行对象,除留下要亲自送给周围老年人的以外,将三十多份报纸装进信封,邮寄给外地的老年报友和亲朋好友。
如此,韩琇创办的《健康与养生》小报完成了全部的“编辑、出版、发行”流程。当这期“创刊号”纷纷到达各个发行对象手中后,韩琇赢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赞扬与感谢声,这让痴情于集报、研报、用报的韩琇,感到了异常的充实与成就。之后,他就不定期地将这份小报办了下去。截至到今年10月底,韩琇的《健康与养生》已编发35期,仅此一项,几年下来就花去了他近两个月的退休工资。
韩琇总是说“生活因集报而有趣,集报使生活更充实”,这真是“日览报刊三百种,不辞长作集报人”啊。
的确,热爱读书看报、退休至今钟情集报20载的韩琇,既不会玩牌下棋,也不喜唱歌跳舞,在职时养成的看报习惯,使他退休后很快找到了充实自我、快乐生活的新“事业”,那就是从报纸中寻找乐趣。从1995年以来,韩琇由爱好看报进而喜欢上集报,并独辟蹊径创造了全国集报界独一无二的“用报纸名称写祝福语”的研报、用报新路,受到大家一致推崇。
10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冒雨来到位于太原市新建路桃园二巷韩琇家,慕名拜访这位杖朝集报人。“集报有味,自身忘老。别看那尺幅大小林林总总的报纸,却能彰显它的文化品位,集报本身就是集报者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朴实、寡言的韩琇,说起报纸却字字珠玑,“作为老年人,我深感报纸的无穷魅力,它能校正人生目标,提升生活质量。”
吃得一时辛苦 学得一身文化
1935年农历十月二十八,韩琇出生在山西寿阳县一户贫困农家。因为家境贫寒,韩琇的两个姐姐早早出嫁,他勉强上到小学五年级也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1950年春节过后,15岁的韩琇辞别父母,在一位堂兄的照顾下踏入省城,来到太原新新印刷厂当了一名学徒工。
新新印刷厂是一家有上百人员的私营企业,因为上过5年小学,韩琇被安排到排字房,跟着师傅学拣字排版。“这种工作费不了多大力气,但很费眼力,也费脑筋。”韩琇回忆说,“当厂里每下达一份生产调度书后,首道工序便是排字制版。我跟着师傅,左手握着手盘夹着稿件,在一排排字架之间穿梭,右手则在字盘上咔嗒、咔嗒地拣字。人们称排字是‘捏黑豆’,说实在的,六号铅字要比黑豆还小,学排字三年出徒就是这个道理。”
刚开始学排字时,韩琇跟着师傅们先学拆版,就是将已不用的铅字版拆掉,按不同要求将这些铅字、铅线归放回原处。单从归字来说,那一排字架的排列就像字典一样,有若干个部位和若干个字数,归字不能归错,需仔细查找、悉心牢记,做到过目不忘、练就手到擒来,以至对常用字闭上眼睛也能知道在哪个字盘上。转眼三年学徒过去,韩琇凭借他的吃苦与勤奋,学成一名合格的排字技工。也就是这查字、拣字、排版、拆版、归字的反复过程,让韩琇认识了很多字,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
1952年春季的一天,有人告诉韩琇他上报了。他很惊奇,找来报纸一看,原来是刚创刊的《太原日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赞扬韩琇改掉吃零食习惯攒钱储蓄的事。韩琇高兴地看着这份报纸,突然想:别人能写自己,自己能不能写写别人!有了这种想法,就有了写稿的冲动。可由于文化水平低,写稿投稿并非容易的事,但韩琇毫不气馁,一边想方设法找来书报看,一边不停地写。后来,他的处女作《应给五反后仍有违反行为的商人予以处分》终于在《太原日报》刊发,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写稿积极性。
1952年9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周年的日子,韩琇和同街上5个在私营商店工作的朋友成立了“九三通讯组”,信心百倍地当起名副其实的报社通讯员。他们经常召开通讯组座谈会,总结得失,共同研究写作,提高每个人的写稿水平。之后,韩琇见报的稿件开始多起来,还受到了报社的表彰。
“那时候刚学写稿,热情特别高。”说起当通讯员的事,韩琇至今都记忆犹新,“还经常自我检查,寻找差距,给自己制定努力方向。”说着,他拿出一本历年发表稿件的剪贴册,翻到一篇题为《检查自己的缺点作好通讯报道工作》的稿件给记者看,这是1953年1月韩琇刊发在《太原日报》上的一篇稿件,文中他给自己制定的努力方向是“每月保证供给党报3篇稿件”“要经常和报社取得联系”“经常不断地学习报纸业务和别人写稿的经验”“随时注意检查自己的缺点”等。
可惜,1953年2月,《太原日报》停刊了,但韩琇给报社投稿的积极性并未打消,他接着给1956年7月太原市委创刊的《建设报》写稿。不光写新闻稿,而且还写开了诗歌、歌词,《万岁,中国共产党》这首饱蘸激情的28行长诗就刊发在1957年6月29日的《建设报》上,还有《印刷工人誓言》《排字姑娘》《小革新家》等诗歌刊发在1958年4月复刊的《太原日报》和1965年1月创刊的《太原晚报》副刊上,《飞跃吧,祖国》《城里的姑娘下了乡》等歌词刊发在1960年的《山西歌声》《福建群众音乐》等专业刊物上。1965年7月1日出版的《太原通讯》试刊第一期刊发韩琇撰写的通讯《一台报废的胶印机复活了》时,还配发了近三百字的“编者按”。韩琇的写稿热情一直坚持到今天的杖朝之年,现在统计下来,他刊发在各种报刊上的稿件已经有二百多篇。
1959年,干了10年排字工作的韩琇,被单位提拔为工会干事,从此离开排字生产岗位。之后,他的岗位又有两次调整,都是做办公室工作,但他早先与报纸结下的不解之缘,却从未断开。特别是1988年调到太原市劳服企业供销公司做办公室工作,更是迷上了报纸,更是不断地给报社写稿。“为服务全市劳服企业,单位订了六十多种报纸。我们从这些报纸上筛选信息,然后剪贴复印成《信息交流》小刊物,传递给下属企业。”韩琇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种报纸,太开眼界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养成了天天看报、日日迷报的习惯。在接近退休那几年,韩琇把单位筛选信息后不用的报纸,每种留存了一份,以便闲暇时翻一翻有个念想。
付出一腔诚信 赢得一份报纸
1995年夏季的一天,韩琇偶然被一份《旧书交流信息》报上的“集报界”专版吸引住了。他从这份报纸上看到了有关集报的知识,还有集报界的人和事,以及报纸交流的信息。实在是太有趣了!韩琇赶忙又找来几期仔细地看,从而了解了许多集报知识,特别是报纸可以互相交流的信息让他兴奋不已。“世界上的报纸何其多,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报纸都订上。集报界的朋友们经常互相交流各地报纸,这个方法很好,这样就能看到更多的报纸了。”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韩琇,由此踏上了集报之路。1996年1月,韩琇从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他没有因退休而落寞,把更充裕的时间用在了集报事业上,全身心地从报纸中寻找乐趣,整天忙忙碌碌,变成了一位手不离报、报不离手的“报痴”。 韩琇通过多种集报交流信息途径,与全国各地报友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用当地报纸和他们进行交换。到1997年夏季,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收集到一千多种报纸。这时,报纸品种收集的速度慢了下来,韩琇开始思考他的集报由全集型向专题型转变。这年“香港回归专题报”火了全国集报界,也成了韩琇向专题型集报转变的契机。他还是通过与全国报友交换,第一个集报专题“香港回归”应时而生,很快完成了集报转型。之后,1999年的“澳门回归”“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2000年的“世纪之交”……韩琇的集报专题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了四十多个。
至今20年时间,韩琇乐此不疲集藏报纸,现在已收藏到22个大类的1万多种两万多份,分门别类整理装册后形成42个专题六十多个报册,还有十余册报纸资料剪贴。这其中,像1920年出版的《循环日报》、1921年出版的《民国日报·觉悟》、1936年出版的《救亡情报》等二十多种老报纸,以及近百种“号外、试刊号、创刊号”类报纸,都已是集报中的珍品。
韩琇在与全国各地报友广泛交往的20年中,为人性格爽快,特别讲究诚信至上。在他一本厚厚的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的通讯录里,有522个报友的详细联系方式,有不少人是几易其址,有些人的电话是换了又换,但韩琇始终对其保持着不断的更新。其中大多数是在多年的交往中未曾谋面,但却总是保持着定期或不定期的联系,形成了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高洁的友谊关系。韩琇说:“以报会友,因相思而相尊;报友相处,知己为高,真心为要。报友不分先后,以诚相待,贵在持久。”2007年,韩琇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全国十佳文明报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良好的人品和口碑。
“和许多老年朋友一样,从工作岗位退休后,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是报纸散发出的缕缕墨香,唤起了我生活的新意。如今我是报不离手、手不离报。这些魔力无限的尺幅纸张(指报纸),在给我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成为我最佳的一种休闲方式,使我远离平淡,生活得多姿多彩而富有诗意。”说到退休后的集报生活,韩琇颇为惬意。
苦搜一堆报名 巧做一篇文章
20年来,韩琇痴迷于集报,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不仅如此,他还独辟蹊径在报纸名称中寻找乐趣,利用报名创作祝福语,形成了集报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6年春节之前,每天找报、看报,不断研报、写稿的韩琇,一连几天思考着想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向全国报友祝贺新春。后来,他突发奇想,用《中国书画报》《国药报》《集邮报》等40种报纸名称的第一个字给《中国集报信息》组成了一句向报友贺新春的祝词:“中国集报信息向全国报友拜年,恭祝新春佳节快乐,万事如意。望集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多作奉献。”(标点为记者加),刊登在2006年1月20日出版的《中国集报信息》报上,祝福语的每个字都有其对应的报名,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引起集报界广泛关注。
后来,全国各地大部分集报民刊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或时间节点了,韩琇照样会给对方送上他用报名联起来的祝福话,每每让报友称奇赞叹!可是有谁知道,为搜集到现在的上万个报名,韩琇千方百计费了很多辛苦,俩字的、仨字的、多字的;以颜色命名的,以动植物命名的,以天象组合的……仅仅三字、四字的报名,就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六七个本子。他用这些报名的首字排列组合成祝词,如“羊年大吉、万事如意”这句祝词,每个字都有一种报名的首字相对应——《羊城晚报》(粤)、《年标收藏》(黑)、《大中国报》(皖)、《吉安晚报》(赣)、《万国公报》(沪)、《事在人为》(苏)、《如皋力报》(沪)、《意贤庄报》(冀)。他用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宣传集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用报名组祝词的同时,韩琇还积极地撰写了大量关于集报的文章,宣传集报好处和集报人物,分享集报、用报的方法。“每种报纸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世界风云变换,领略祖国山川美丽,感受人间真情善意,精神之丰富,心境之磅礴,妙不可言啊!”韩琇说,通过集报,他找到了乐趣,增长了知识。为了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他撰写评报、研报等文章近百篇,发表在多种报刊上。他还创作了一首题为《报纸收藏好》的五行藏头诗赞美集报:“报记千秋史,纸上现古今,收集广博读,藏丰益后人,好之盛世行。”
剪贴一张小报 送出一份爱心
退休以来,在天天的看报、集报中,见到能增长知识、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帮助的内容,韩琇就剪下来,然后分类、粘贴,甚至还装饰、命名。在他的剪报中,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剪贴得多了,他就想:这些知识对人们很实用,特别是对老年人,可怎么能与老年人分享呢?喜爱报纸,又做过近十年铅字排版工作的韩琇,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要“办”一份健康剪贴报。
2011年春节过后,韩琇开始将自己的办报想法付诸实践。就像一份正式的报纸编辑流程那样,他做的第一步是选稿——从自己的剪报中选出《日常养生三字经》《长寿的12点策略》《生气对人体的惊人伤害》《身体必需的8大营养》等十余篇稿件,接着进行编辑——分类、剪贴栏目和小插图,然后就是排版设计——他将选好、编好的剪报稿件,分别拼接在两张A4纸上,并在作为第一版的一张纸左上方设计了大标宋字体的黑底白字报头,还设计了“第一期”的期数字样。这一切“编辑流程”做好之后,就是印刷了——在小区附近找到一家复印店,将排版设计好的两张A4纸正反两面复印成十六开两版的报纸。当复印机将四十份小报“印刷”完成,一份名为《健康与养生》的清新可人的小报就此诞生。
韩琇兴高采烈地把这期“创刊号”带回家,来不及喘口气,就拉过老伴来爱不释手地和她一起欣赏了半天。接下来就是做报纸的最后一道流程“发行”了——他从邮局买来一大批信封,按照事先确定的发行对象,除留下要亲自送给周围老年人的以外,将三十多份报纸装进信封,邮寄给外地的老年报友和亲朋好友。
如此,韩琇创办的《健康与养生》小报完成了全部的“编辑、出版、发行”流程。当这期“创刊号”纷纷到达各个发行对象手中后,韩琇赢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赞扬与感谢声,这让痴情于集报、研报、用报的韩琇,感到了异常的充实与成就。之后,他就不定期地将这份小报办了下去。截至到今年10月底,韩琇的《健康与养生》已编发35期,仅此一项,几年下来就花去了他近两个月的退休工资。
韩琇总是说“生活因集报而有趣,集报使生活更充实”,这真是“日览报刊三百种,不辞长作集报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