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活在故纸里的昨日之城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遮雾绕的天台山植被繁茂,雨量充沛,眾多溪流汩汩外流。这些溪流清澈湍急,大多在几十公里外汇入岷江或岷江的支流。在众多支流中,南河是不起眼的一条,不过,当南河流经邛崃市南郊时,一座飞虹跨波的石桥,让它从众多的兄弟河流中脱颖而出。
  这座石桥人称“南河桥”。尽管经过多次加固和维修,南河桥看上去依然破败陈旧:由于年代久远,桥面已被碾压出不少坑洼,里面积满浑浊的泥水,有车经过,便击起一道道灰黄的水线。与这座大桥无言相伴的,除了桥头那三株遍系红布、郁郁苍苍的黄桷树,便是树旁的一座牌坊了,上面斑驳的字迹仍旧清晰可辨:川南第一桥。
  这么一座普通至极,甚至可以说是在垂暮中挣扎的石桥,如何担当得起“川南第一桥”的称号呢?只要阅读桥头石碑上的说明文字,打开《邛崃县志》,就会发现,这并非文人的虚妄与浮夸之词,而是曾经鲜活的现实。
  原来,这是一座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古桥。县志上说,南河桥始建于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桥高五丈,宽三丈,一十五洞,长一里”,桥头建坊,桥中建亭,由知州宣瑛亲书“川南第一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南河桥却不是这一座——在建成56年后,原南河桥毁于洪水。此后,当地又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也即著名的“百日维新”那一年在原址上重建。与道光版的南河桥相比,光绪版南河桥要矮、窄得多,桥洞数却要多出一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巩固桥体,二是为了在洪水季节让水流从桥面漫过。桥面的立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南河桥被称颂为川南第一桥,不仅在于石桥的规模与做工,更在于其重要位置。邛崃地处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由成都前往川西、云南和西藏,邛崃都是必经之地。川藏公路建成后,南河桥又成为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如果说把南河桥称为“川南第一桥”,算是其来有自,那么,把邛崃誉为“天府南来第一州”,也有着可圈可点的事实依据。只是,如今通往西藏的公路已由高速公路取代,南河桥便从昔日的入藏咽喉沦为仅是邛崃市区通往其治下几个边远小镇的次要路径。
  夕阳西下时,川南第一桥牌坊的影子拉得又斜又长,黄桷树下,几个老人闲坐下棋,几十米开外的地方,南河带着寒意呜咽远去。从某种意义上讲,邛崃是一座活在故纸里的昨日之城——尽管这里今天仍旧人烟稠密,街道整洁,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过去的岁月里,邛崃远比今天更重要、更知名。
  【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在邛崃市区的高楼上翘首眺望,能看到西北方向有一抹山线逶迤如蛇,那就是邛崃山脉边缘的天台山。沿着曲折的乡间公路向那抹山线前行约一小时,便会到达天台山脚下一座古老而杂乱的镇子:一条清亮的小河把小镇一剖为二,两岸岁月悠久的吊脚楼临河而建,虽然只有几条小街和不超过2000的人口,但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建制时间长达7个世纪的县。这个县叫火井县,如今,它叫火井镇。
  火井镇的得名,源于深埋地下的一种神秘气体。在遥远的古代,这种气体从地表逸出并燃烧,当地人不解地称之为“鬼火”——其实就是如今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的天然气。在镇西边两公里左右的花果山麓的山脚下,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身正面刻着五个大字:汉代古火井。碑身侧面也有五个大字:世界第一井。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六角井。据专家考证,这口井凿于汉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井”;而火井镇,也因此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关于火井的天然气,古人留下了颇多明晰的记载。最早当属西汉辞赋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井上煮盐。”之后的著作家们,对火井有更为具体的描述。
  按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等人的说法,火井使用天然气,是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世界上其它国家使用天然气最早的是英国,时间为1668年,与火井相比晚了整整1700年。邛崃一带的山区和丘陵竹类繁多,中空的竹子也因地制宜地成为古人输送天然气的绝佳材料。《汉代古火井碑序》说:“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史料把发明竹节制管的功劳归之于诸葛亮,邛崃一带离蜀汉都城成都甚近,诸葛亮极有可能到过邛崃。但是否真是他的发明,我们无从得知。
  到隋唐时期,火井输送天然气又有重大改进,原来的竹制管道改为石制管道或陶制管道。这种石制或陶制管道上宽下窄,形成槽形,覆盖在石板上,相互连接,形成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当地人称为火槽子。火槽子取材方便,经久耐用。在与火井镇相邻的邛崃市油榨乡农民老熊家的屋后堡坎边,一个小洞里埋藏着一截两三尺长的陶制天然气管道,如同活化石一般,有力地证明了在过去年代,这里的民众普遍把天然气作为日常能源。
  非常幸运的是,火井幽深的古井里喷涌而出的,不仅是终日不灭的天然气,还混杂有大量的盐卤,这无疑是上苍对火井和邛崃的最大恩赐。须知,在只有依靠想象力才能抵达的古代,盐是国家专控产品,也是国家税收的最大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广大农民们唯一无法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商品。一个地方如果产盐,那此地的繁华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川中为例,像川南的自流井、贡井、五通桥,川中的大英等地,无不是因盐而兴、因盐而富。
  “井有二,一燥一水”,“燥”为天然气,“水”就是卤水。利用同一口井中天然涌出的气和卤,架上大锅,就可煮卤成盐。而且从史料看,这里的卤水浓度相当高,“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天赐的气卤,为火井带来了无限商机。这里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很快就因盐而兴,工商繁盛,火井也由镇升县,唐初著名天文学家和预言家袁天罡出任了火井县的首任县尉。
  隋、唐、五代、两宋,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等到元朝时,火井的气卤采尽了——其实是当时的技术无法再继续开采——曾富庶显赫一时的县城也就此谢幕。燃烧的盐灶熄灭了,商人走了,井架塌了,火井县又重回火井镇。   今天的邛崃仍是四川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在天台山脚下的南宝乡金甲村,有一个叫胡开贵的农民,他是自火井镇发现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以来,仍在使用原生态天然气的硕果仅存者。笔者前往拜访时,只见他家门口立着一只炉子,上有一把水壶,水已烧得沸腾。引人注目的是燃料——一根粗大的铁管伸进炉子,里面喷出的是天然气。将铁管从炉子里拉出来,火光熊熊,气体呼呼作响。
  距离老胡家二三十米开外的菜地里有一座小房子,里面有一个密封的水泥制成的水缸和几个木桶,几根塑料管子分别伸进水缸和木桶。老胡的女儿介绍说,塑料管里就是从井里抽出来的天然气和盐卤,通过水缸和木桶,可将二者分离。他们家的那口井,已经使用了20多年,每天产出的气多达80余方,根本用不完。分离出来的卤水,他们也会将它制成盐,与市场上的盐相比,他们制出的盐颗粒更大一些。就在离老胡家的小屋几丈远的地方,一条天然气公司的输气管道跨过溪流,迈向深山,正在源源不断地将大地深处的气体运送到100公里外的城市。
  与火井同处于平原与山区交会地带的平乐,是邛崃下辖的另一座古镇。在这座镇子郊外的骑龙山下,有一片面积不小的坡地,当地人称为“铁屎坝”,所谓铁屎,是四川人對铁渣的俗称。多年来,当地人常能从土里刨出一些粗重的块状生铁,更小的铁屑则随处可见。如同火井以气卤而名重一时,平乐则以冶铁而著称,这既和邛崃境内富含铁矿有关,也和这里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密不可分。
  2010年,中日学者联合对铁屎坝进行了考古发掘,学者们除了发掘出一座几乎完整的炼铁炉外,还发掘出大量用于冶铁的原材料和唐宋瓷片。炉壁上,铁渣厚厚地积了一层,周围的泥土由赤黄渐变为褐红,部分炉壁看起来像玻璃——这都是由于冶铁过程中的高温造成的。据此,学者们推断该地作为一个大型冶铁基地,其起始时期当在唐代。
  如果说考古实证只能将邛崃的冶铁史锁定于唐代的话,那么古籍的白纸黑字,则可把这一历史锁定到比唐朝早好几百年的秦汉时期。《汉书》中称“(临邛)有铁官、盐官”,铁官和盐官都是汉朝所设官职,其职责是执掌一地的冶铁和制盐,乃是铁和盐国家专营之后的产物。汉朝在全国48个郡县设置了铁官,其中四川有三,邛崃即为其一。
  更为生动的记载则来自于太史公的巨著《史记》。书中称,秦灭六国后,政府将六国富豪迁入蜀中。在这些被迫离乡背井的富豪中,就有来自赵国的卓氏。卓氏在赵国时,从事冶铁业而致富,到邛崃后,他发现当地丰富的铁矿和赵国所没有的天然气,不由得大喜过望。于是“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先将赵国先进的冶铁技术带到了邛崃,再加上邛崃源源不断的铁矿和天然气,卓氏家族的冶铁工厂使他成为蜀中巨富,家里的仆人竟达千人以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与卓氏家族为一时瑜亮的是另一个外来者——来自山东的程郑。程郑和卓氏一样,也是国破后千里入蜀,“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在邛崃,曾经有一座铁祖庙,庙里高高在上接受芸芸众生香火的,就是程郑和卓氏家族的代表卓王孙——他是才女卓文君的老爹,大才子司马相如的岳父。
  【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
  著名诗人陆游曾在蜀中生活多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包括邛崃在内的成都及周边地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熟稔于心。晚年,当他在老家山阴的镜湖之滨老学庵撰写《老学庵笔记》时,饶有兴味地回忆起曾在蜀中使用过的一种叫“省油灯”的东西:“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这种能节约灯油的瓷制灯盏,其实早在陆游之前的几百年就已问世,只不过彼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远自浙江入蜀的陆游没见过,因而把蜀中流传已数百年的省油灯当做了新鲜宝贝。
  对于省油灯,惜墨如金的《中国陶瓷史》亦有记载: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灯盌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盌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目的。这种灯为四川地区所特有,南宋时期仍沿袭烧制。”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虽然人民面目模糊,不曾留下具体的名姓,但像包括省油灯在内的诸多神奇之物,的确是底层民众在生活中长期摸索后改进发明的——作为邛窑的代表作,它应该是1000多年前的某个邛崃工匠的创造。
  所谓邛窑,又称邛崃窑,是中国著名瓷窑之一。邛窑始于两晋,发展于南朝,在隋唐时期走向鼎盛,直到南宋晚期,才渐渐式微。虽然名为邛窑,但邛窑并不只分布于邛崃,在周边的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曾经发现过邛窑遗址。只不过,这一窑系用邛窑来命名,是因为邛崃最集中,工艺水平也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古窑,也都位于邛崃境内。
  这两座代表性古窑,就是十方堂邛窑和固驿瓦窑山邛窑。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在中国,邛窑是第一个使用高温釉技术,并将雕塑艺术运用于陶瓷造型进行彩绘装饰的,因而被称为我国彩绘陶瓷的开山鼻祖。它的釉下三彩比著名的唐三彩还早几百年,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钧窑和长沙窑。
  为了寻访十方堂遗址,颇费了一番周折。驱车艰难地通过了极其狭窄的三四公里乡村公路,一片竹林深处的红墙围着的,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十方堂邛窑遗址。遗址大门紧锁,门板上和门锁上满是灰尘,看样子已有好长时间没开过门了。据看守人说,上一次有人来探访,好像还是一两个月前的事。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大约有小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发掘现场,没有想象中的精美瓷器,现场更像是一口抽干了水的池塘,杂草萋萋。草丛之中,有几道砖砌的窑基。此外,便是大量的陶瓷碎片。说实话,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还原它900年间的辉煌。
  不过,如果是在30年前的1983年,也就是十方堂遗址重见天日的那一年,如果我们有幸进入现场,一定会目瞪口呆:出土的各种瓷器多达1万余件,产品种类繁杂,形式多样,生活类的杯、盘、碗、盏、盒和著名的省油灯;文具玩具类的砚、水注、盂、陶铃、弹子、棋子;俑类佛像类的模制和手捏人物、动物、佛像、面具;建筑建材类的琉璃砖瓦、琉璃构件……   与此相类似的是位于邛崃市区10多公里的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固驿瓦窑山邛窑清理出的一座龙窑长达45.7米,而陶瓷界此前公认的是,唐代以前的窑炉没有超过30米的,但这座龙窑,无可辩驳地推翻了所谓定论。同样是在固驿,还出土了联珠纹秞下彩绘器3件,而此前权威的《中国陶瓷史》认定的最早的中国釉下彩出自中唐时期的长沙窑,但固驿的发现,却将这一时间往前推了将近200年,至于最早的釉下彩瓷产地,也得由长沙改为邛崃。
  从十方堂出来时,天色已晚,夕阳西沉,倦鸟投林。对祖先的辉煌与灿烂,后代子孙隔着迢遥的时光之河,已经无法看得更清楚。
  【古商道的重要节点】
  公元前4世纪末期,志在吞并列强的秦国君臣就统一方针进行了一次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先占领蜀国,以蜀国为基地和跳板,再图楚国和中原。之后,秦军很快拿下了暗弱的蜀国,并在蜀国几乎同时兴建了四座城市,这四座城市就是成都、郫、巴和临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四川(包括如今的重庆),邛崃是历史最悠久的四大古城之一。选择在今天的邛崃修筑临邛城,不仅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既是扼守成都的门户,也是成都南下第一站。《邛州志序》称:“邛为川南巨郡……内则拱卫蓉城,外则控御番地,山川之胜,实为全蜀奥区。”丰富的物产,显要的地理位置,邛崃一步步成为古商道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这条古商道,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用来指称中国丝绸西销罗马的交通路线,有时也用来泛指中西交通。很长时间以来,丝绸之路都被认为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和新疆进入中亚,再进抵罗马。但是,之后的一些研究和实证表明,不仅在东南沿海存在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方,还有一条穿越莽莽丛林的南方丝绸之路。
  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旅行家和外交家张骞在大夏(中亚古国,在今阿富汗境内)时,曾在那里惊奇地看到了来自蜀地的筇杖和蜀布。当地人告诉张骞,这些蜀地商品来自于大夏国东南的身毒国(即今印度)。这一发现让张骞敏锐地联想到,在蜀地和身毒之间,一定有一条隐秘的捷径。事实上,远在张骞之前一两千年,这条捷径就已然存在——在成都附近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它们都不可能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遥远的印度洋。
  经学者考证,早在战国时期,一条从成都出发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商道就已成型,這就是后来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也就是说,南方丝绸之路要早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只不过,因为偏于一隅,所经之地又多为瘴气弥漫令人望而生畏的蛮荒之地,故而多年以来少为外界知晓。
  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称为旄牛道,以成都为始发站,经临邛、青衣(今名山)、严道(今荥经)、邛都(今西昌)、叶榆(今大理)、永昌(今保山),此后从今天的德宏出境,抵达缅甸后再分成若干支线,一直深入到东南亚和印度。另一条是五尺道,起点同样是成都,经僰道(今宜宾)、朱提(今昭通)、味县(今曲靖),到达谷昌(今昆明)后分为两条支线,一支进入越南——有一种说法是,秦国灭蜀后,开明王朝的王子蜀泮率其残部,就沿着这条古老的商道一直退往越南,并在炎热的雨林里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瓯雒国的小国家;另一支在抵达叶榆后与旄牛道交会。
  如果说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心,是最重要的始发站的话,那么成都以南几十公里的邛崃,则是这条古商道上的南下第一站。事实上,成都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而往来于这条商道上的商贾,他们所运销的货物,除了丝绸主要由成都提供外,更为大宗的茶叶、铁器和白酒,都由邛崃提供。
  邛崃铁器生产的兴旺,前已有交代,不再赘述。史料上关于临邛铁器行销滇黔的记载,在汉代就已付诸文字。司马相如受汉武帝之命开发西南夷,邛崃出产的优质铁器就是他向那些深居山地的少数民族头目恩威并施的所向披靡的利器。
  邛崃与茶叶圣地蒙顶山毗邻,自古以来就以产茶闻名。邛崃下辖的临济、夹关、平乐、孔明、水口、油榨、火井、南宝、高何、天台山等镇乡,海拔在600至1000米,雨量丰沛,日照偏短,适合茶树喜阴好温的特性。陆羽在《茶经》中称:“万担茶乡,唐代闻名”,“邛州盛产茶。”《新唐书·地理志》还将邛州和雅州列为全国产茶的17个州之一,并记载有邛州征收茶税的史实。宋朝时,邛崃所产的龙凤饼茶被列为贡茶,乃皇家御用之物。明朝嘉庆年间,邛崃年产茶叶已达200万斤以上。
  邛崃所产茶叶,除极少量供本地消费外,更多的作为商品远销异乡。由于藏区和汉区的互补,自古以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商道就一直存在着。一般而言,茶马古道有两条,一在云南,一在四川,四川这条始发站为雅安,经由泸定、康定入藏。邛崃大量产茶,且与雅安相邻,便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清朝末年,邛崃的边茶引(所谓“引”,是政府发给商家的运销凭证,相当于配额)在2万张以上,每张茶引可运销茶叶5包,每包重9公斤。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90万公斤的邛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高寒的藏区,成为藏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与邛茶同样闻名遐迩的是邛酒。那位后来曾开发西南夷,为汉王朝开边拓土立下大功的四川才子司马相如,就曾与其妻卓文君开办过酒店,所卖之酒,自然就是邛酒了。唐代,邛崃酒肆遍布,酒香弥漫,邛酒成为宫廷贡酒。唐高祖李渊的部将,官至宰相的李百药在《少年行》中写道: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李商隐《寄蜀客》则云: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直到今天,邛崃仍以生产原酒闻名,国内一大批名酒都在这里建有生产基地。
  物产与位置,决定了邛崃是一定能够繁荣的要冲之地。从2000多年前张仪修筑这座古城开始,它的繁荣与富庶便呼之欲出。然而2000年后,当邛崃的铁器生产不再是领先他处的先进技术,当地下的天然气也不再是稀罕之物,南丝路和茶马古道也退隐到历史的深处,邛崃,便从昨日的高处缓慢却不可阻挡地滑落。
  今天的邛崃,依然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南河桥畔的河谷上,春天的油菜花如同波浪涌动的黄色海洋,一座座城镇浮在怡人的微风中。从另一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座活在故纸里的昨日之城,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昨天。
其他文献
在瑞典,有一位与诺贝尔齐名的人物。他一生五次进入中国西北探险,先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塔里木河,揭开罗布泊之迷,发现丹丹乌里克、尼雅和楼兰古城,穿越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发现雅鲁藏布江源头并探察古丝绸之路。他终身未婚,自称“和中国结了婚”。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死考验  斯文·赫定1865年生于斯德哥尔摩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科幻冒险书中的人物着迷。15岁时,他见
期刊
邓小平与荣毅仁邓小平摆宴,为个体私营经济撬开口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会议闭幕才半个多月,翌年1月17日上午,工商界五位元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应邓小平约请,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邓小平开门见山就说:“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过去耽误的时
期刊
一晃,春节就过去了。  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年到哪玩?”我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当‘孙经理’,带娃。”我嘛,带的是外孙。大的外孙4岁多,在上幼儿园小班,幼儿园放寒假了。小的外孙1岁多,在家里,由奶奶带。  家里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在政法系统,所谓“为大家舍小家”,节日期间“保一方平安”去了;另一个做财务的,也说年终岁首各种忙。  我自己的岳母在福州,90岁出头了。春节前,妻子就说得一起去拜个年
期刊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人生际遇几乎是林则徐的“翻版”,他们担任的职务、履行的职责、受到的贬斥,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林则徐在国内寿终正寝,叶名琛却魂断异国——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春秋时的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至于二位的“身后名”,却有天壤之别——人称叶名琛为“六不总督”。  “六不”是一句联语——“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出自清末外交人士薛福成的手笔。
期刊
近代教育的兴起  1918年,任鸿隽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表《何为科学家》的演讲,说起过去科举时代,读书人埋头用功的就是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所用的书自然是《四书味根录》《五经备旨》等;后来八股改为策论,提倡讲求实学、通达时务,所用的书,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加上了《通鉴辑览》《三通考辑要》《西学大成》《时务通考》等,其中后面两书有声、光、电、化、重学、力学这些名词;再后来提倡科学,讲的还是
期刊
【来历】  貂皮是御寒的极佳之物。一说认为,寒冬之中,放一碗凉水在冰上,覆以貂皮,虽是冬夜,碗中水也不会结冻。  貂皮是中国古代制作衣帽的名贵材料,自然是产貂地区的重要贡品。汉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国前来朝贺时,献上貂皮。魏景元三年,辽东郡肃慎国遣使入贡,贡品中有貂皮四百。唐开元天宝中年,大室韦遣使来朝,贡貂皮等物。明代宫廷之中,“宫中征用,每年贩来貂皮约一万余张”。  有清一代,东北进献的贡品中,以
期刊
毛泽东与陈长江  游泳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他小时候每逢夏天都要泡在家门前的池塘里。到湖南一师读书后,湘江就成了他的游泳池。尽管涨水时江面宽了很多,他仍能横渡,甚至寒冬也要游上几十分钟。1958年毛泽东解释《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一句,在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批道:“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解放后,毛泽东游过黄浦江、钱塘江
期刊
“北有李慎之,南有王元化”之说,我在2003年才耳闻,这一年,李慎之先生逝世。此后我零散听过一些学界的故事,不免感叹知人论世何其难。而思想界的风雨苍黄与尘世间的人心变幻,有些并不能在字里行间读到。  2006年春天,王元化出版了《人物·书话·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此书是在《人和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基础上增改而成的。新书增加了30多年前王元化的两篇重要文章《韩非论》和
期刊
让人家听得懂、听得进才是硬道理……  为何要讲好中国故事  什么叫新时代?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很多表述,其中一种表述是现在进入了三个“前所未有”。第一个“前所未有”是近百年来祖国前所未有地繁荣昌盛;第二个“前所未有”是中国人民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地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前所未有”——世界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发展、中国理念,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通俗地总结为:中国站起来、富起来,现在
期刊
住进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  近日,在整理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陈伯达档案时,忽然在里面找到两张火车票以及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房费收据,使我沉醉于往日的回忆之中。房费收据显示,1988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我在北京市公安局招待所703房间住了9天,每天的房价是9元4角。那两张火车票则是上海、北京往返车票,硬卧,中铺,每张50元。  我那次去北京,主要是为了采访陈伯达。照理,出差的车票、房费收据应当向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