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看美国种族主义下的黑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落下帷幕,电影《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及多项提名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托尼的意裔美国保镖,由于一次面试,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博士开车,由纽约开始出发巡演,并由此发展出一段终生友谊的故事。本文借从这部电影观察美国种族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发展。
  托尼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急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到达豪华公寓后,托尼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当然,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黑人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一、美国种族主义的根源
  美国是世界上种族问题最重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好莱坞闻名世界,它作为美国精神文化的支柱,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和对美国当下社会政治文化的审视。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讲述的就是种族隔离时期的美国。剧中的主人公唐是一个拥有三个博士学位、钢琴弹得极好的黑人,而负责给他开车的是一名意裔美国人——托尼。两个社会地位不同,肤色不同,学识不同,认知不同,各种不同的人却要在一起度过八个礼拜,为的是完成一项长途巡演。一开始,两人互不理解,格格不入,到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好友,这中间经历了什么?电影以公路加剧情片的方式缓缓道来。随着剧情的展开,黑人博士和他的司机展开种种或幽默或诙谐的对话,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巡演之旅。
  美国黑人作为当前社会中的底层,给人的印象就是贫穷、犯罪、失业、疾病、肮脏等,所有不好的词汇都可以用到他们的身上。绿皮书里的黑人钢琴家唐就受到来自周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虽然贵为博士和钢琴家,但在白人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符号,一个高雅音乐的演奏者,只要一离开钢琴,所有的尊敬和欣赏都化为乌有。厕所只能到小树林上,住宿只能到绿皮书里指定的有色人种住宿区,吃饭也要和白人分开。所有的这些不平等和歧视,化为唐的一腔怒火,它们终于在影片最后爆发了,他愤然离席,公开毁约,不进行钢琴演奏,把一帮虚伪傲娇的白人晾在了一边。唐就这样潇洒地走了,他的走,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为何美国黑人会受到如此歧视和压迫?
  (一)跟美国的大众偏见有关
  “黑鬼”这个词就代表白人对黑人的看法。在美国,主流文化依然是白人主导的,这些带有偏见的白人把人的肤色分成好几种,并且按肤色来划分社会地位。他们认为黑人永远也不可能和白人平起平坐,這种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中,黑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他们受到的歧视也是最严重的。这就是为什么《绿皮书》中司机兼保镖的托尼一开始对钢琴家唐有偏见的原因。
  (二)跟美国政府对待黑人的政策有关
  1.美国政府早期的法规和政策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终于成为自由人,体现在他们的民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肯定。但白人至上主义者极力反对,于是美国最高法院再次宣布“分隔但是平等”,即在任何公共场所,黑人都不能进入白人领域,保持绝对隔离。《绿皮书》中,管家不允许钢琴家唐与白人在一间屋共同进餐的情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美国民权运动后的“隐性歧视”政策
  20世纪60年代之后,也就是美国民权运动之后。美国民权运动发生于1955-1968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这次美国民权运动最终赋予黑人平等、自由和尊严。美国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规政策,虽然法律上的种族歧视被废除了,但现实中的各种歧视依然存在。《绿皮书》中,唐看中了一身西装,想要亲身试一试,但店主一看到是黑人,立马把衣服收回不让他试,弄得很是尴尬。
  二、美国种族主义阴影下的黑人现状
  (一)黑人现状在政治社会上的表现
  随着黑人族群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民间和军方都缺乏人力,种族间的许多障碍就被打破了,因此许多战时的工作岗位都会向求职者开放,而不用考虑他们的肤色、性别或其他的条件。加入国会和入选州立法机构的黑人都在增加。《绿皮书》中,有一次因托尼打了警察,两人被抓走,唐将托尼怪罪了一番,唐为了按时参加即将到来的演奏会,无奈之下将电话打给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而约翰·肯尼迪又将电话打给了美国司法部长。所以,下发命令的时候,那个警察才会吓得魂飞魄散,不得不说唐的背景是真的很强大,不过他完全占理。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真实成就要远远比电影中的高,并且唐曾在白宫中演奏过,自然会受到很好的待遇,而打给肯尼迪的那个电话也是无奈之举,证明了他要改变人们对黑人偏见的决心。
  为了改善黑人社会地位,美国政府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这也与白人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变化有密切联系。黑人在政治上有了发言权,就连美国音乐和美国俚语都带有黑人音乐和用词的元素,已有多位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还有《绿皮书》中在南方巡演的唐博士,这些都反映了种族主义障碍的消失和对黑人机会的开放。为了提高黑人的整体地位,美国社会确实做出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美国黑人现状在收入上的表现
  1968年底时,黑人家庭收入是白人家庭收入的60%。尽管黑人现状普遍有好转,但和白人一比,鸿沟依然存在。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黑人的优势在一些领域不但在上升,而且上升得比白人还要快。《绿皮书》中,唐以他自身的努力获得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住在卡内基音乐大厅的高级套房中,内部装修奢华至极,可以说是黑人中成功的典范。
  (三)美国黑人现状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表现
  由于长期的黑奴地位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虽然20世纪60年代后有所改善,但仍远远落后于白人。由于美国城市及郊区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居住在郊区,低下的教育质量使得黑人的就业率很低,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尤其一些高薪工作需要的是高学历。黑人教员学历普遍较低,所教班级的学生数量也很多,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随着美国南方黑人大批向北方城市迁徙,黑人儿童所受的教育在年限及质量上都有所改善。种族隔离的学校对于黑人儿童的交际能力培养也很不利,黑人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种族或中产阶级孩子接触,交友受限,交际面窄是黑人孩子的现实。
  三、结语
  黑人在经过受奴役、获解放、大迁徙以及20世纪的民权革命等许多重大的里程碑及深刻变迁大事件后,他们在美国走过的漫长历史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虽然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有所进步,但力度和速度还不够。《绿皮书》中的唐虽然取得了多个博士学位,弹得一手好钢琴,住在最顶级的寓所,但在他巡演的过程中依旧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就因为他是黑人。可见,黑人在美国想要跟白人平起平坐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在美国,黑人想要取得和其他种族一样的生存机会就不得不奋起直追,以便和他们的美国同胞携手并进。
  (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徐静(1983-),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文学。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
期刊
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曾经对丈夫唯命是从、对家庭任劳任怨、对子女尽职尽责的娜拉,在与丈夫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不求回报的付出在丈夫眼里却一文不值。她觉醒到,自己曾经在父亲面前是个“泥娃娃孩子”,结婚后又变成了丈夫的“泥娃娃妻子”,从头到尾她始终是个玩偶,只是从父亲手里换到丈夫手里而已,不论在谁手里,她永远都逃脱不了被支配和摆布的命运,因而她选择了出走,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期刊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环绕着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这或许正与她鲜明的女性意识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本文从《色·戒》出发,试图对张爱玲笔下女性解放的艰难困境进行分析。  张爱玲的《色·戒》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后来收入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的《惘然集》。其间,想必张爱玲的心绪定是无比复杂与纠结的:一方面,她可以反复修改与润色;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时间“发声”。《色·戒》如此“小心”发表
期刊
自古以来,“气”便为中国文人所看重。先秦时期,气主要是作为气态的物质和万物生命哲学的范畴而存在的。《列子·天瑞》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与人物气质、个性、才能等联系起来,如“纯和之气”“刚强之气”“玄妙之气”等。在此基础上,气又运用到了文章上,曹丕在《典论·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感情,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而音乐创作经常融入很多元素。《鸿雁》这首具有浓浓内蒙古韵味的歌曲是由吕燕卫填词(改编自蒙古族歌曲,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额尔古纳乐队谱曲。  《鸿雁》这首歌曲的原名叫做《鸿嘎鲁》,它最初的词曲作者
期刊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
期刊
在小说《继承失落的人》中,流散作家基兰·德赛塑造了一系列受殖民意识形态影响而面临身份危机的东西方的“他者”形象。这些人物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正是体现了流散作家自身的文化处境。他们既无法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中,又无法坚守自己的母国文化,最终成为生活在东西方边缘位置的“他者”。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继承失落的人》中老法官吉姆拜的“他者”身份进行探析。  回顾近年来的世界文学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
期刊
企业的发展内驱力是盈利,只有经济利益的驱使才能激发企业更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在想方设法地占有一席之地,并利用市场营销措施和各种竞争战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与持续盈利。  提到营销,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家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
期刊
《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作,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父亲为女儿付出所有,换取而来的“孝顺”却是女儿的无情、冷漠和自私的亲情故事。这一故事的悲剧无疑和当时金钱至上,金钱甚至可以统治亲情的扭曲社会观念和糜烂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作品中,高老头是一位极具典型色彩的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父爱无不令人震惊,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父爱是不值得也不应该被赞扬和夸耀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学热”却逐渐退潮,许多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进行了重新审视。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发问:“文学有什么用?有什么研究价值?”如此发问已然可悲,更可悲的是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常常缄默不语,不知道如何解答。笔者有感于此,撰文试析之。笔者认为,文学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审美与宣泄功能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动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