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生态与普惠:一个数字出版的阐释框架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出版是一种数字化的知识文化,架构、生态和普惠是理解它的一个三维框架.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数字出版的物质构成、文化构成与价值构成.数字化进程极大重塑了人类原有的知识文化风貌,但互联网于理论上带来的开放和自由,却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受到不同力量的制约,令数字出版实践体现出了观念和行动的断裂.实践者意识不到这种断裂的存在及其形成的原因,将是数字出版行业未来发展最大的桎梏.数字出版业不应以满足大众“即刻”的信息饥渴为存在依据,也不应对知识的普遍低质化视而不见,研究者应当对“数字性”的后果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阐述了PCK视域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定位及主要内容,然后论述了PCK视域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包括确立教学目标,突出能力培养;重构对话式教学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有效性;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实操考核.
张守节为有辽一代重要将领.张守节墓志的发现,将张氏家族自张守贞以来的七世系系联起来,同时,为辽代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不过,现有张守节墓志录文多有疏误.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对照原拓,系统研读该墓志,力求为学界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墓志录文.
在斯蒂格勒所述数字技术开启的个体化背景中,出版可被视为人类记忆的一种强大义肢.数字出版通过对人类记忆的重新配置和调节,重启了语言的“对话性”以实施个体化的新进程.文本的个体化,体现为新媒体支撑的“数据库—可导航空间”成为数字文本的主导方式,从而催生了用户的多重生产性,知识生成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得以体现;感性的个体化,体现为个体借由多种形式的感官媒介,将知识生成化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建立了以感性经验为中心的自我感知,重现了知识生成的“对话性”.当前数字技术掀起的出版风暴,正在席卷全人类.
本研究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大学出版社的选题信息,对大学出版社的选题数量、地域分布、内容特征、作者资源、定价因素进行分析解读.面对新形势,大学出版需要优化管理机制、推进教材出版高质量发展、深化联合协作、加快业态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大学出版的品牌形象.
丛书并非现代概念,是在古代思想观念中生长出来并持续存在的文化概念.当代学者站在载体、形制、功能等不同角度,从自身学术立场出发来辨认丛书的起源,界定丛书的概念.先秦说、汉代说、南朝说、五代说、宋代说等观点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但若将丛书概念视为一个过程的话,这些因岁月层累而造成的分隔就会被打通,我们就能得以回到丛书出版的“故乡”,在其生长的“风土人情”中考察丛书概念的缘起,以及在数据库时代的未来.剧场美学、母题与主题、聚合与组合等学术概念的运用,可视为在磅礴浩瀚的丛书历史中溯游的一些导航,帮助我们通过考察丛书
为使学生能够立足中国文化立场去欣赏外国文化,并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文章对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其文化元素丰富、充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但各文化元素数量欠均衡、革命文化缺失、中国文化输出较少,因此建议要均衡各文化元素、增加革命文化内容并增加中国文化相关的输出活动.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鲁西南方言中,有泗水、微山、马坡(微山县)、留庄(微山县)、微山岛(微山县)、平邑、郯城、滕州、费县、梁邱(费县)、山亭、邹城、汶上、鄄城、郓城15点存在儿化变韵现象.依据儿化变韵的实际读音情况,可以分为儿化变韵和变韵残留式两类.在对上述各点儿化变韵状况进行详尽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鲁西南方言儿化变韵的特点.结合山东各地方言的儿化变韵情况,分析其分布规律和衰退原因.
江苏省北部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长期接触,导致两种方言的面貌都很模糊,特别是在交界地带,单纯使用一条标准很难进行理想的划分.通过实地调查和详细描写两种方言的语音特征,将分界标准分为三个层级,并辅以方言地理学中的人文历史、地理沿革等要素,探索实施综合标准的划分方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诉知网胜诉一事,再次将学术期刊数据库长期存在的合法合规使用学术期刊作者论文痼疾推向社会舆论风口.一直困扰着全球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双重浸入”是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学术期刊的商业化转向催生了“双重浸入”矛盾,随着学术期刊数据库订阅费用的不断增长,该矛盾日趋凸显.学术期刊数据库实际运营中存在的论文公私属性、版权授权不完整与融媒使用、合规使用与成本承担三对争议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学术期刊数据库运营商进行开放获取模式、增强服务模式等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缓解和化解该矛盾的可选路径.
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是日人写本的代表性文献,其字形多用俗体,既有大量的中日通用俗字,亦有丰富的日本特征俗字,充分体现了日本室町时代以来的用字习惯.对《春秋正义》俗体字形进行整理,分析俗字构形,总结用字特点,并从汉字发展史研究、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以及大型字书编撰等方面,揭示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