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平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太平鼓”舞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在其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本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京西太平鼓与抚宁太平鼓的发展现状依托,分析和探索针对于“太平鼓”舞更有效的传承方式与发展途径。
  关键词:“太平鼓”舞 传承方式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82-02
  “太平鼓”舞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在古代称之为“唱绳”,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它起源于祭祀仪式,在民俗节日中发展,今天已经成为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独特风格与韵味的民间舞蹈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鼓”舞也面临着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太平鼓”舞的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依靠传承人进行教学与推广,另一方面是由学术人员组成的研究队伍对民间舞蹈进行挖掘与保护。随着“太平鼓”舞影响的不断扩大,其传承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传承人传承、教育实践传承、创作性传承。
  (一)传承人传承
  这是“太平鼓”舞流传至今的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它包括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两种。
  家庭传承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传承人在表演“太平鼓”时,其子女耳濡目染,长期熏陶,自然就接受了这种民间舞蹈形式,并在传承人的进一步指导下成为了新的一代传承人。就这样一代传一代,祖辈相传,生生不息。
  社会传承则包括师徒相授、婚姻媒介、邻里相传三种形式。师徒相授是指“太平鼓”舞的老艺人们开班收徒,将“太平鼓”舞教授给徒弟,例如京西太平鼓老艺人就办过传艺班,李根国的父亲李全友,就是樊宝善的的嫡传弟子。婚姻媒介传承是太平鼓扩大传播范围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打太平鼓的姑娘出嫁后将太平鼓的技艺带到了婆家,并将这种技艺传播到婆家所在的村庄。邻里相传也是太平鼓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孩子看到街坊邻居打太平鼓觉得好玩自己也想学,就每天看别人怎么打,回来之后自己进行模仿练习,有不懂的不会的再向邻居请教,就这样学会了太平鼓。
  (二)教育实践传承
  教育实践传承主要体现在学校传承。学校传承是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进行的。目前,在北京的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已经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门头沟区文委与区教委经过认真协商,决定将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城子中等职业学校、大峪二小命名为“‘京西太平鼓’艺术传承学校”,通过在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京西太平鼓舞蹈课,以及组建一到两支百人以上的学生太平鼓表演队伍,普及推广太平鼓。
  通过教育实践传承的方式,使“太平鼓”舞的影響逐渐扩大,同时也参与到了更多的艺术活动中。2006年,京西太平鼓有机会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表演,以豪迈欢快的步伐跳出国门,向全世界高声宣扬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并多次出访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向更多国家宣传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化。2008年韩·中文化交流友好演出在抚宁会堂举行,抚宁县文化馆组织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抚宁太平鼓等传统节目参加演出,受到韩方客人的赞许。友好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样记录着太平鼓在当下的进步与发展,也反映着国家对于文化的支持与宣扬。
  (三)创作性传承
  创作性传承是太平鼓舞传承发展的新形势、新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新时代为主题编创了大量的太平鼓舞作品,这些作品参加了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文艺汇演甚至登上了专业舞蹈比赛的舞台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作品的演出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太平鼓”舞,促进了“太平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创作性传承主要表现在,对“太平鼓”舞在保持其原始动作元素、韵律韵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作。2015年、2016年我校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相继创作了以太平鼓为元素的民间舞蹈作品《鼓韵情》《冬恋》。《鼓韵情》是以抚宁太平鼓舞为元素,结合现代舞蹈编创技法,讲述了老艺人们如何将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给现代舞者的故事,是对“太平鼓”舞传承的一种再现,也表达了老艺人对“太平鼓”舞的热爱之情。以京西太平鼓动作为元素,以庆祝传统民俗节日为题材创作的群舞《冬恋》,融入了现代舞蹈编创技法,以“冬”为主题,描述了春节贺岁时人们击打太平鼓欢庆美好生活、太平盛世的喜悦心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这两个作品的创作,都保留了传统“太平鼓”舞的舞蹈元素与动作风格,运用专业的舞蹈编创技法,结合现代媒体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呈现。为“太平鼓”舞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太平鼓”的发展
  “太平鼓”的发展,传承是保证。在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在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在民间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下,“太平鼓”舞的传承现状是令人欣慰的。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在传承太平鼓的过程中,保留其原有艺术形态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使各地区的“太平鼓”舞焕发生机,创新发展。
  (一)加强“太平鼓”舞的挖掘与整理,利用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开发系统、规范的教材体系。教育实践传承的方式已使“太平鼓”舞走进了校园,2004年,北京建立了4所太平鼓传承学校,组建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太平鼓队,每周都有“太平鼓”舞课,使全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打太平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太平鼓”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炼元素,挖掘风格,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将民间艺术精髓更好地留存。
  针对“太平鼓”舞的理论研究及挖掘与整理要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进行,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太平鼓”舞的原始资料与素材,才能形成科学的结论。我们只有认真的去挖掘整理、提炼素材,才能更好的利用不同层次的教育资源与传承方式。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将民间“太平鼓”舞的舞蹈元素纳入到学校的教材体系中,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教材,使“太平鼓”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得以永久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太平鼓”舞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体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严谨性、专业性。   (二)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创新“太平鼓”舞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大量的“太平鼓”舞作品活跃在各类艺术舞台,这些作品也是对“太平鼓”舞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关的影音资料,记录了这一时期“太平鼓”舞的特点与变化。从民间舞蹈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是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精神与发展,编导们在保留民间舞蹈原有动作风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手段来创新舞蹈表现形式。舞蹈的思想内容、形式特征也反映时代精神与风貌。
  “太平鼓”舞的创新发展也是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反应现实生活。我校研究生所创作的群舞《冬恋》《鼓韵情》就是在传统“太平鼓”舞的基础上运用了专业舞蹈编创技法。同时在视觉效果上运用灯光与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其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在音乐上从传统锣鼓伴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电子音乐效果,使其具有时代感。在舞蹈题材上,融入了现代人们欢庆节日,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传统艺术的传承等展现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现代题材。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融合使“太平鼓”舞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新时代的政治、文化和精神,这对太平鼓的传承来说更大的促进了太平鼓的发展。
  在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时,我们更应该立足于京津冀地区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大局,以统筹民俗文化资源为重点,从舞蹈本体、风格特点等多方面进行交流、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太平鼓”舞文化的协同发展。本文将目前保存相对完整,传承相对较好的京西太平鼓与抚宁太平鼓为例,目的就在于促进京津冀地区“太平鼓”舞艺术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合力打造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太平鼓非遗文化品牌,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路玲.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J].丝绸之路,2004,(s1).
  [2]路玲.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J].舞蹈,2005,(10).
  [3]李朝.民族民俗文化傳承形态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1).
  [4]马洪超.京西太平鼓:展示崭新阵容,激扬豪迈情怀[N].经济日报,2009-07-05:(7).
  [5]刘颖红.谈抚宁太平鼓在群文辅导下的发展与创新[A].文化研究论坛[C],2011.
  [6]付强.辽南地区单鼓舞的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4年.
其他文献
摘要:剪纸是中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是探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矿藏。探讨在农村中学中开展剪纸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和形式,以及开展的策略,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民间艺术的热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剪纸 体验 创作 作品展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53-03 
期刊
摘要:与其他绘画相比较而言,中国绘画有着极为浓厚的中国色彩,其绘画方式、工具以及材料都与其他绘画有着很大差异,具有更多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直以来,我们的美术鉴赏教育都过多聚焦于其意义与价值的分析,对其形式美有所忽视,久而久之美术鉴赏教育重难点便停留在了如何培养欣赏形式美的眼睛。鉴于此,文章将结合对中国绘画鉴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注重形式美和提升鉴赏力的方法、路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绘
期刊
摘要:通过对当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分析,發现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出发,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强化实践教学、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及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
期刊
摘要:“隐喻”的表现语言不仅突破了摄影艺术形象的直观表达,而且也是丰富摄影创作语言与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形成强烈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李小镜的作品中充分应用“隐喻”的表现语言,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精神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表达作品的人文关怀及社会问题奠定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李小镜 摄影语言 隐喻性 形式美感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熟悉李路明的人都知道,中国大多数当代艺术书籍的出版都少不了他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从事当代艺术批评与写作再到当代艺术的出版人,最后转向了对当代艺术的实践——一个由出版人不断向艺术家转变的探索者。他对当代艺术方面的建树开启了我们对中国近代30年艺术的新视野,他将这种视野带入他的艺术创作当中,呈现的是一个大思想、大视角的李路明。本文对李路明不同时期的艺术进行解读,来探索他的绘画对当代艺术的积极意义
期刊
摘要: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至今日趋濒临的戏曲剧种,作为一个极具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剧种,二夹弦戏曲音乐在近年来才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将对二夹弦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二夹弦的历史起源、音乐本体、剧本剧目、剧团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二夹弦 戏曲音乐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24-0
期刊
摘要:何占豪先生涉取西方音乐表现手法的长处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以表达民族之思想情感。用他的话来说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这是他在音乐创作上遵循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他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并活跃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舞台上。  八十年代起,“民族音乐现代化”就作为何占豪先生自己创作的目标。他把积极开拓探索筝乐的发展,作为是一个现代作曲家的责任。他所创作的多部筝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以江南民歌小调“茉莉花”主题音乐为中心,结合当代创作歌曲《难忘茉莉花》作品为例,分别从声乐演唱、创作和表演等方面来阐述声乐演唱艺术美学思想的表达。  关键词:茉莉花 旋律 演唱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15-03  一、“茉莉花”主题音乐分析  在中国民歌当中,“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通常以“花”来比喻人,表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水族民歌为研究对象,对广西融水、宜州两个水族地区的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在文化变迁的视角下对其现存的音乐结构进行研究,并与贵州荔波水族民歌结构进行对比,结合其生存环境,探究文化变迁中的广西水族民歌。  关键词:文化变迁 广西水族 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34-03  水族主要集中分布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
期刊
摘要:伴随音乐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当下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日益被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北部湾地区广西少数民族本土音乐的研究,针对传承现状,试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教学研究法等方法来探究防城港市本土音乐文化内含价值,探索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多元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保护广西地域文化的传承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 防城港 本土音乐文化 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
期刊